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1
《达芬奇密码》作为一本小说,很好看,一气呵成看完了,爽!
节奏非常紧凑,已经好久没有看这种恨不得一直看下去的小说了,对于放松来说是个很棒的途径。
看《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大概意思就死在讲基督为何要诋毁女性地位。其实不光基督,基本上这个世界都在诋毁女性的地位。作者给出的理由,也是由一定说服力的:一个新生命的产生就是一个奇迹,而奇迹是由上帝创造的,因此,男女的结合就是人与上帝交流的途径。但教会为了拥有更大的权力,便试图弱化这种联系,因此劝说人们压抑对性的渴望,进而降低女性的地位。自此,人类感知上帝的能力便越来越弱,教会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其实,我始终相信,很久以前的人类是可以与其他物种进行交流的,可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能力被逐渐压制,然后减弱到现在的状态,这可真是不幸。人始终存在的,或者说尚未消失的第六感,其实有可能是快要熄灭的星星之火了。灵性,以前应该说的是与其他物种交流的能力吧,现在却已经退化到作为人的灵气了。
《达芬奇密码》的结局,还是通过百度看别人的解释才看懂的。作者全程布局很精彩,经常出乎人意料。总而言之,这就是一本寻宝的小说,不过夹杂了很多宗教方面的另类解释。
很多人说,书看多了,精神就不对了。其实不然,人完全可以在两个体系下生活,一个是与芸芸众生并无太大区别的世界中思考生活的状态,还有一个则是完全拥有自己逻辑的一套生活态度,甚至可以颠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作为人,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跟着别人人云亦云,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2
通过《达.芬奇密码》,我认识到了达.芬奇的伟大所在,他可真是一个天才,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喜欢捉弄人,而且具有别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在书中对《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让人震撼不过了。
原来自己还真的没有真正的理解过那些艺术品,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肤浅而片面的,这是让我震撼的第一点。
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有些东西超脱个人,可以花费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但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夺取别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借口去谋害一个无辜人的性命都是可耻的。
小说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骗,恶意的杀害了峋山隐修会里的四位大师和一个修女,在死去的时候他向上帝所忏悔,对以前所犯之恶行深深的感到愧疚。虽然他为了所谓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这些恶行,但是这依旧不可饶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那些我们曾经犯下的罪恶,即使不为他人所知,但是它们会像一样长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自己知道,所以灵魂终究不会原谅自己。那些通过不利手段而获得的荣誉或者钱财,即使会让我们乐活一时,但是却会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节无愧的人,坦荡善良的人。
我们可以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去守护自己的信仰,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一旦作恶,必将自食其果。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3
《达芬奇密码》小说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骗,恶意的杀害了峋山隐修会里的四位大师和一个修女,在死去的时候他向上帝所忏悔,对以前所犯之恶行深深的感到愧疚。虽然他为了所谓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这些恶行,但是这依旧不可饶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那些我们曾经犯下的罪恶,即使不为他人所知,但是它们会像一样长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自己知道,所以灵魂终究不会原谅自己。那些通过不利手段而获得的荣誉或者钱财,即使会让我们乐活一时,但是却会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节无愧的人,坦荡善良的人。
我们可以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去守护自己的信仰,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一旦作恶,必将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无形却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实性和可能的虚幻性,但是人们依旧不去刺破这朦胧之后的真实,依旧愿意去相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后感·我想,那就是信仰终究是好的,我们没必要去把他给实物化,那些充满神秘的东西倒更显得美丽,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样。
在故事中兰登一直想找寻峋山隐修会大师索尼埃所提到的圣杯究竟是什么,为此苦苦追寻,而索菲的奶奶在隐语之下提示他,你终究会明白的,那个东西你终有一天会发现的,并且发现之后,你也会选择继续去保护这个秘密,不会将他公之于众。
最后,兰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一番话,并且在神圣之下顿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层的智慧。
当然,这是我想象的他最后的内心活动,在圣灵之下顿悟宗教信仰的神秘性原因所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宗旨。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4
读了大约十天的《达芬奇密码》,但到了最后竟然没有想写一点读后感的冲动,还好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说美国的加州天文家表示,在20年内能找到外星人,而且表示,过去50年的研究表明,构成生命存活的必要条件在银河系很常见,在太阳系就存在至少6个这样的世界,于是才想在这则消息的基础上写下这篇算作读后感的读后感。
首先,外星人之于我,和黄金分割点一样,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奇特伟大的事情,而且我对其也是深信不疑。甚至,我想在遥远的过去,有那么时期,地球上的那个时代的生物(也许长得不像人)的科技要远远高于我们现在的'人类,只是在我们的有文献记载的时光里并没有那截罢了。
再说,黄金分割点。黄金分割点,在过去只是自己知道的一个名词,至于究竟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了不起,就无从得知了。但是,在达芬奇密码中真切的论述了黄金分割点的伟大,人的身体的比例,向日葵的种子,等等,都在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插一段曲目,当我在将这段话说给一些人听时,有些人竟然反驳,嗤之以鼻,这样的行为我也只能认为是自大的表现,是无知的表现了。还说黄金分割,这样的一个最佳比例,让我一下子就将照相中的一些技校联系起来了,黄金分割的照相方法,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另说,除了这个点以外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在畅销的时候,得到了无数人的赞美,但是如果若我是那个时代的人,我想我不会加入那样的行列,最多在我第一遍看过这本书也只是一个好评罢了。
这也许就是不同角度的问题吧,我只看到了整个书围绕着圣杯在逃亡,在解密码,在追寻答案,甚至到最后,以我的平凡的智力,不知道最终究竟圣杯如何了。所以,还是希望自己有机会再读一遍,再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揭示内部的精彩。
最后,记述一下自己的读书节奏,发现自己将中午睡前的时间和晚上睡前的时间用于阅读,收到很好的效果,零零散散时间的结合,保证了我能够在半个月之内读完一本书,写出自己的感想。剧透一下,下面要读的书是《悲惨世界》不过有时也会读一下《赢》。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5
看了小说《达芬奇密码》,总体感觉是,好看但不出色。
整部小说我读了2个小时,较一般小说长,但仍未能涵盖小说中的全部内容,做了大量的速读。比如对达芬奇另外两幅作品《岩间圣母》和《维特鲁威人》的介绍、《最后的晚餐》中犹大手势的介绍、徇山隐修会的神秘仪式等等,这些在阅读中最为吸引我另我着迷的部分,都没有在小说中得到体现。再比如小说中兰登和奈芙到英国国家图书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查找埋葬牛顿的“apope”,场面描写得格外壮观,而在小说中则修改为在公共汽车上“打劫”了一位小哥的手机上网查找,当时的感觉就是“咣当”一下。另外,很多解迷的过程都被简化,甚至被删改,使悬念大打折扣。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缩短了读小说的长度,整部小说还是显得仓促。说明性部分被一带而过,不由得让人放慢思路消化吸收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似的灌输。小说场景的切换比较忠实原著,快速地在几行人之间切换,以此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有的时候一段音乐还没有播完,就嘎然而短,转去了另外的场景,这之间通常没有匠心独到的画面转换,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相比来说,我认为电视剧《反恐24小时》在场景切换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而且在相同题材影片中,也认为《国家宝藏》更胜一筹。
说了半天不足之处,再说说好的地方。我喜欢小说中经常把古代的景物和现代地景物跌价在一起,一方面表现出人物对过去的回忆,一方面也表现出身处现代的主人公寻着历史地足迹一步步地解释迷题,很好地缓解了时间仓促的问题,又意外地使观众获得了好的感受。除此之外,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看到、听到了很多以往所不知道的事情,颇觉开阔了眼界。
至于这部电影应不应该推荐,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曾看过原著,那么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已经看过原著,那么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如果你依然对它意尤未尽,不妨把原著找出来再读一遍。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引起的风波可是不小,有评论这样说“畅销小说年年有,但《达芬奇密码》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一样多。”,“因为这部作品及其争议涉及了大量的宗教典故和欧洲历史事件”,因此“不管电影拍得怎样,《达·芬奇密码》已经成了一个现象,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抵制《达·芬奇密码》事件,更让这部小说超出了小说和书的范畴,成了一个社会话题。”这样看来,不管是否有落俗的嫌疑,不管是小说还是小说,不管你是谁,《达芬奇密码》有着让你不能拒绝的理由。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6
《达•芬奇密码》是对潜规则揭露的个人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众人为之“怒骂”或是心灵的滴血。潜规则是长期以来形成,而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契约,正如书中郇山隐休会之于圣杯秘密的保守。做个假如,郇山隐休会有如众多组织存在了千年,成员们在保守着惊天秘密有如圣杯,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凡人基督耶苏的妻子,墨洛温王朝的后人在快乐的生活……,这些并没有错,但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存在时刻威胁广大信徒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支柱是不容有丝毫的玷污,正如蒙古民族之于狼图腾,汉民族之于龙图腾。而丹•布朗的发布,从这种默守的潜规则来讲,已经坏了平衡,必将引起精神和信仰的冲突。而在此过程中,有人得到了暂时的快感,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有如烈士舍生取义成仁所为。
这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历史和规则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统治者不允许这种失衡。不由想起揭开高校招生黑幕冰山一角的“北航广西招生丑闻”,民众评论更多的是那位家长是否应该站出来揭露,孩子还要不要未来?也不由得前段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串标事件”,业内人讨论更多的,是谁不守规则泄漏了本不应该泄漏的信息?那位家长和那位爆料者一定是气未定心未平而做出的结论,或是他们认为他们背负了历史和社会给他们的职责,而撞到头的还是他们,有人会去拿馒头沾了他们的鲜血,去医治自家那个得了痨病的儿子。不由地想起那入主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宋江如何取代了晁天王,因为一个深谙世道的小吏,固然比豪气冲天的义士更知晓帝国的潜规则。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7
上周读《达芬奇密码》,在这大夏天的被丹·布朗精心设计的情节吓得立毛肌全线瘫痪,简直是不能忍。
不过说回来,还是得佩服作者的脑容量,不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背景环境的描写,他这一部悬疑可谓写得完美。作者是美国人,居然对法国和英国那么熟悉,这让我十分惊讶。他笔下的建筑物栩栩如生,连卢浮宫里的画作都仿佛是他亲自挂上去的,还有各种我不甚了解的密码符号学知识,纷繁庞杂,难辨真伪。作者对它们的描写如此真实,不免让我有种小说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错觉了。
不同于东野圭吾式小说,接连死去的人是故事的线索,《达芬奇密码》始终只围绕着一个死者展开。但就是这么一个死者,却引出了几十万字的剧情,我想,大概是二者的关注重点不一样。东野圭吾的我看的不多,就针对《沉睡的森林》来讲吧,这里面终究只在探寻谁是真凶,接连死去的人和凶手有什么关系,而《达芬奇密码》不同,它关注的不是谁杀了谁,而是隐藏在这之后的历史密云,讲到最后似乎就和死者没什么关系了。好一个”故事在别处“!
这本书,人物不多,而且几乎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晚上,可见其情节之紧凑。整本书都在挖掘秘密,秘密背后有更多的秘密,再加上中世纪宗教题材独有的神秘感,每个章节的结尾都在留悬念,一步步把我这个本以为会没耐心读完的小屁孩给逗得团团转。orz
但是我被骗得很爽。读第56章时,我在床上打着充电LED,那时已经很困了,所以打算第二天再读。可是这一章居然说达芬奇就把秘密画在了《最后的晚餐》上,他特地没有画本应该出现的圣杯,而且结论居然是:圣杯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女人!达芬奇还为她画过肖像! 我在进入睡眠的恍惚间想到,难道圣杯是蒙娜丽莎吗?!这似乎很合理啊!《蒙娜丽莎》神秘莫测,这幅世界第一的名画藏着说不清的秘密,就连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权威的说法。而前几章又讲到达芬奇的特殊身份,且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就有深层含义。
你简直没法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困到极致,四周又黑,被如此怖人的悬念给缠绕着,精神在困倦与亢奋中徘徊,哇塞,太难形容了。
我发现,最可怕的不是亲历一个骇人的事情,而是未知的东西刚刚展露头角,你心里有种合理的解释,但是真相就是模糊着,仿佛它在看着你笑,而且是蒙娜丽莎的那种笑。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8
对于悬疑的书向来是不能慢慢看的,当慢慢的看到凌晨一点的时候整个人已经完全地想想自己可以怎样来破这样一个谜题!但是也因为故事情节一点点的扑朔迷离和自己的想象力,在夜晚的时候也就不知不觉的增加了对于宗教信仰的魔力!
以至于读完之后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会以为这样的结局是一个梦,会以为这样一种对于学识的追求本来就是没有结局的,以至于在询问周边同学的时候被告知说其实:这本书并不是讲一个破案件的故事,而是用一个故事来传递一种宗教文化一种信仰。
这里让人会想到一个哲学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仰在某种条件下也就是相当于规矩,所以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国家就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去实现,虽然说会束缚,但相对于没有条条杠杠的我们国人来说,会显得很迷惘,这也有可能是当代大学生会手无足措的原因吧。
再者而言,达芬奇密码可能会让人发现一个关于悬疑类作品的大方向吧:国内的大Boss都是不为人知的离现诉故事很遥远的人,而国外的大Boss都是一直潜伏在身边的。这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度的人对于一些人和事件的思考。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9
《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感兴趣,因为作者巧妙地抓住了读者好奇的心里。用另一种眼光去观察我们熟系的东西是最吸引人不过的了,更何况作者描述的东西是世界著名的,众所周知的艺术品和宗教。作者用他的方式去解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去解释耶稣和他的情人,看了的确让人爱不释手。情节方面也用了经典的悬疑写作手法,是是非非,真真假假。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参考书籍,也描述了许多神秘的宗教秘密。
在以前就很担心这本书出版后的反响,因为我觉得作者触动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如对这些艺术家性格的叙述,对耶稣是神是人公开的怀疑,对艺术品进行隐藏密码的挖掘。。。。。。我看的时候就混乱了,不知道作者看似一本正经的描述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作者大胆的行为肯定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宗教问题;如果是假的,那作者对现实的东西开这样的玩笑,要么就是自己大胆,要么就是对读者的玩弄。我还特地对照着《蒙娜丽莎》和《最好的晚餐》看,发现作者的挖掘并非子虚乌有,就更觉得神秘了,更弄不清楚是真是假了。
情节方面是一环套一环,延续着线索悬疑片的老套路。这种东西本身就很能引人入胜,而且作者对每环答案的解释显得还算合理,从而显得真实。因为很多线索悬疑片的作者往往为了体现惊奇的情节,而把线索的答案写的玄玄乎乎的,反而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接下来就说些不好的地方了,我觉得雷爵士这个角色作者没有能够处理好。真实身份的出现虽然出乎人的意料,但显得太牵强。这也是这种手法容易犯的一个毛病。作者为了强调真实身份出现时给读者的惊奇,往往容易在前面故意隐瞒这个人真实的表现,甚至朝反方向写。隐瞒是必要的,不然就没有以后的惊奇了,但朝反方向写,我觉得就是对读者的欺骗了。雷爵士最后的身份表明他才是这个阴谋的幕后操纵者,是个十足的反面角色,而作者在前面却真真把他当作是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为了隐藏身份,让反面人物故意地结局的无力,使人觉得由索尼埃的密码引发的一连串故事其实真是很无谓,也逃不出有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人物上来说,两个主人公是常见的才子佳人老少配好莱坞模式,尽管作者驾轻就熟,但终究类型化了点。其他人的塑造,除了前半部的雷提彬和巴黎探长科莱之外,其余则基本牺牲在情节的安排中。
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其夹杂了男女、宗教、大都市、历史传说、神秘主义、星象符号、警探、探宝历险等各种卖点,其中宗教信仰的颠覆或原始神秘主义、中世纪传说等”玄“的元素尤其符合当今的潮流,是这股复古潮流的代表。我们能读到很多历史知识,也算是开卷有益的了。
关于达芬奇密码的读后感篇10
《达•芬奇密码》的畅销,除却丹•布朗主题标新立异和才思敏慎严谨,更有民众探奇心理在作祟。民众喜欢猎奇,过去和未知的世界,特别是自诩文化人的那伙头脑风暴者。从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红楼揭密热”、“楚汉热”、“三国热”、“水浒热”到《探索•发现》,从新疆天池喀纳斯湖怪到英国尼斯湖水怪,都能吸引无数民众好奇的眼球。《达•芬奇密码》也不例外,丹•布朗以圣杯为线索,从世人皆知的达•芬奇几幅传世杰作入手,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最后的晚餐中众人的神态坐姿与神态,到砸到牛顿头上的为什么是苹果而不是梨或其他,再到十字军东征……,这些都有着民众未知或未解的神秘感。不仅如此,还从利用猎奇心理,升华到民众对精神世界的偷窥心理,对教皇到导师到基督,人性与人性的碰撞,精神世界也被剥光裸露,来激活民众的眼球。这个过程,就象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所描写的场景,无数没有丝毫同情的民众,在伸长脖子,看革命烈士被杀头的热闹。
《达•芬奇密码》是对潜规则揭露的个人快感,这种快感来自于众人为之“怒骂”或是心灵的滴血。潜规则是长期以来形成,而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契约,正如书中郇山隐休会之于圣杯秘密的保守。做个假如,郇山隐休会有如众多组织存在了千年,成员们在保守着惊天秘密有如圣杯,抹大拉的玛利亚是凡人基督耶苏的妻子,墨洛温王朝的后人在快乐的生活……,这些并没有错,但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存在时刻威胁广大信徒的精神图腾,这种精神支柱是不容有丝毫的玷污,正如蒙古民族之于狼图腾,汉民族之于龙图腾。而丹•布朗的发布,从这种默守的潜规则来讲,已经坏了平衡,必将引起精神和信仰的冲突。而在此过程中,有人得到了暂时的快感,虽然在他们自己看来这有如烈士舍生取义成仁所为。这是对传统和权威的挑战,历史和规则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统治者不允许这种失衡。不由想起揭开高校招生黑幕冰山一角的“北航广西招生丑闻”,民众评论更多的是那位家长是否应该站出来揭露,孩子还要不要未来?也不由得前段时间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重庆串标事件”,业内人讨论更多的,是谁不守规则泄漏了本不应该泄漏的信息?那位家长和那位爆料者一定是气未定心未平而做出的结论,或是他们认为他们背负了历史和社会给他们的职责,而撞到头的还是他们,有人会去拿馒头沾了他们的鲜血,去医治自家那个得了痨病的儿子。不由地想起那入主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宋江如何取代了晁天王,因为一个深谙世道的小吏,固然比豪气冲天的义士更知晓帝国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