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读后感 >

孔乙己的阅读心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心得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起来,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什么才算好的孔乙己的阅读心得?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孔乙己的阅读心得,供大家参考。

孔乙己的阅读心得篇1

初次阅读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当时就觉得这篇文章揭示了黑暗的封建社会,以及对孔乙己这一类穷苦书生的的悲惨的命运,毕竟是初中的教材,虽然鲁迅所想的有许多,但当时的我理解的不深,能够说很直白了,没有往深处想。

如今,我再次阅读了这篇文章,细细品味,也许是思想上成熟了许多,我读出了一些自我的感受及见解。

首先,我重新认识了“孔乙已”这类人。文章写孔乙已的出现片段“青白脸色,破旧长衫,乱长的胡子。”从这些外貌描述中我认识了这类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底层知识分子。他们脸色没有当官者的油头满面,而是青白色,同时衣着寒参,可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贫团了。其次,文中的能够分为几派人物,打工的“短衣帮”也是底层的苦工,掌柜则是代表精英阶层的了。而“孔乙己”就是一个底层的上流分子罢了。“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想免破现状改变自身,而掌柜则看不起孔乙己这些人。鲁迅也许是想体现出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代沟以及社会人情冷漠的那一面。说到这,孔乙己只是一个看不把底层却又挤不进上流社会的一类可怜人,并且还白特清高,不屑与底层人民为伍,而上层的人也还不愿带他玩,这是多么一个尴尬的存在啊。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个人认为孔乙己也代表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平日里过的清苦一般,但人品也能够,像孔乙己一样会按时还酒钱,同时心理上也是孤独的,世界的日新月异,各种因素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写到这我觉得有点像往日或此刻的自我!读书二十年,高不成低不就,没有什么突出的长项及天赋,想调皮一下却又没有勇气,没有恋爱不挂科不旷课,不敢迟到早退,想想活的确实中规中矩啊!再往后,是不是混个文凭?发个誓必须要混的好,却又被生活一点一点的打破了梦想,被社会磨平了棱角?算了,随便找个工作过下日子,到了年纪,娶妻生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然后,像我们这类人,过得一般般,好歹有点知识,但我们会发现我们会嫉妒比自我优秀的人,开始羡慕他们,又开始间接性发奋图强,长期性混吃等死吗?也许会这样,真的。如今社会阶层越来越固化了,彼此之间的流动度更少了,没有更多的空子留给你钻了,资源大多数被少数人占据。也许,这时的我们就如孔乙己一般,应对眼前的,无力改变,但又不甘心。

叹自我生不逢时,恨老天有眼五珠。一腔抱负死在心里,就像那最终消失的孔乙己一样。

读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真的只是在谈孔乙己吗?

孔乙己的阅读心得篇2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经过对外形的整体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述,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经过服饰的细节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经过一件破长衫的描述,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让我想到当时社会的恶劣。

经过个性化的语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我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述,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们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放眼21世纪这个社会,不正之风无时无处地不在如传染病似地肆意传播。而这一类的“病人”也有着很多。

所以,全社会更应当联合起来,扫除一切不正之风,排除一切隐患,净化空气,净化人类的心灵。

既来之,则安之。来到世界上就要奋斗,奋斗就要精彩,精彩了才会感到幸福。人生道路何其漫长,而又何其短暂,时有“飞来横祸”阻挡大道,而成功了,也就是奋斗向前了,争气了,心中的梦想也就触手可及了。

总的来说,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个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会被当时社会而弄巧成拙,反而更厌恶封建文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优秀人物。

孔乙己的阅读心得篇3

读完了鲁迅先生几十年前写的小说《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许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认真思索了"生活"这件事。对于这个简单而又复杂、平凡而又特殊的问题,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解说:有人说,生活是不断需求的过程,而非享乐的过程;有人说,生活像果盘中盛着的收获与失落;有人说,生活就像洋葱会让你落泪;还有人说,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观,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孔乙己是个人很可怜,用"可怜"这个词,也许会让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别的词语。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也许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就是这样的一个孔乙己啊,衬托出来了那个时代的悲凉.从孔乙己这一面我发现,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衬托出来了那个时代的悲凉。那个时代人的冷漠让我感到震惊,无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可以对死亡这么的轻描淡写。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代发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孔乙己的阅读心得篇4

人不应该只为活着而活着。

活着不是为了麻木,不是为了不堪,更不是为了让别人随意嘲笑玩弄。其实吧,孔乙己活得很累,即做不了正儿八经的文人,也做不了埋头苦干的“短衣帮”,只因人性,人性的怯懦让他学不了别人,也做不好自己。这又是何苦呢?沦为别人的笑柄、谈料,还整天以读书人自居,背地里却干着偷鸡摸狗的事,而且屡教不改。活到这个份上,是他的悲哀,亦是社会现实的悲哀。而在当时,科考是唯一的出路,诱使了许多读书人去追求功名利禄,最后成功的却没几个,反而乱了自己,迷了远方。中了,便是荣华富贵,可若不中,又该当如何?很多人穷其一生,只为一时的功名,可是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曾经,再无法回去,空留一场嗟叹!

生活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了一个人。孔乙己明显属于后者,明知科考无望,仍执着于此,这是自欺欺人,是迂腐,是不堪。即使他还有一点良知,整天想清白做人,但这不是说做就做到的,不付诸行动,一切都是空话。就像他,话虽如此,却也为了一点口舌之欲便出卖了自己的道德品质。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他也很悲哀。一把年纪了,穷困潦倒,人性的冷漠,社会的黑暗腐朽,让他从最初对科考的满腔热血到渐渐沦丧,并堕落为时代的牺牲品,变得麻木不仁,这是他的不幸,却也是必然!命中注定如此,他就是如此。

可是人不应该只为活着而活着,活着就要努力活得精彩,哪怕做蚊子血,也要做最鲜亮的那一抹。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此,不轻易向命运低头,逆光飞翔,做好自己。人生不是轻松的享乐,而是一场沉重的负担。世界那么大,站在一生的维度上,每个人的时间都捉襟见肘,我们不能耗,也耗不起。就像孔乙己,活着活着就老了,活着活着就挂了,人生本不该如此!

不浮不燥,细水长流,碧海如波,有梦可追,有未来可待,有陌上花开,有清风盛开,一路披荆斩棘,逆风飞翔,不管结果如何,试过才不会留有遗憾,尽力而为就好。

这,便是活着!

13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