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篇1

每一个作家都应该用简略、诚实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总说一些道听途说的事情,他们的写作,应该像他从远方给亲人寄信那样诚恳而又间洁:假如一个人真诚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遥远的地方。

我是观赏一切美丽景色的皇帝,我的权力是绝对的。

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阅读,没有人会勉强自己,只有合适的衣服才有用处。

所有不幸的根源,得来容易,摆脱却很难。他们要像人那样幸福的生活,就必须推翻一切东西,有许多不幸的灵魂即将被生活压垮。

人们在大的错误前提下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想要这种生活方式,他们活着的时候还不明白,临终之时也一定会明白。

由于愚蠢和错误,许多人都被人为的烦恼所困扰——整天进行无穷无尽的劳役。这个样子,生命再美丽,他们又怎么能享受到?手指因为过度辛劳而变得粗糙、颤抖,每天如此劳动,根本没有一丝空闲去改善自己。

关于车夫,比起他所运送的货物的赢利,他的命运无足轻重,他一辈子都在为乡村老爷驾车奔忙,他有何神圣可言?又怎会不朽?

比起我们的个人见解,公众的意见其实只是一个虚弱的独裁的人,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指明了他的最终归宿。

她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现实命运,好像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许多人过着看似宁静、实际上却是没有希望的生活,这是绝望的命运安排。不做没有希望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资历深、年纪大的不一定可以教育好年轻人,事实上也不可能。他们的确获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他们失去的更多。实际上,老人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知识可以传授给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大多很凄凉,充满了失败。他们没告诉我任何东西,或许根本没有能力告诉我这些。

从没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们也不应该总是按照个人的经历来判断他的能力,个人所能一一尝试的事情并不多。无论你失败了多少次,不要烦恼,我的孩子,没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须完成你还没有做完的事情。

我们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们实际知道的更多东西。我们不应该对自己过分关心,这样才可以把这些关心真诚地给予其他人。我们天生就喜欢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无限夸大,我们多谨慎啊!那些烦恼和忧愁实际上是什么?它们究竟是否值得我们费尽心思,或者说值得我们谨慎对待?

大多数的奢侈品,还有大多数所谓的生活舒适品,不仅不必要,还会严重阻碍人类的进步。从奢侈和舒适的角度来说,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总是比穷人还要简朴。一些哲学家,他们表面上十分贫困,但是内心却十分充实。只有站在安贫乐道的立场上,一个人才能成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观察者。

现代到处都是哲学教授,却未见几个真正的哲学家。一个哲学家与一个哲学教授不同,他不仅要思想深刻,不仅要建立一个学派,还要热爱智慧并根据智慧的引导去过一种朴素、独立、大度和值得信赖的生活,要解决生命的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中埋头,还要更多地从实践出发。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杰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类人,他们表面上十分富有,却是最贫穷的一种。他们积聚了乱七八糟的东西,却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摆脱,他们用金银给自己打造了一幅镣铐。

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别人要来买你的篮子,你必须要让人觉得你的篮子是值得买的。我关心不是怎样让人来买,而是怎样才可以避免出售。人们所赞叹的所谓成功的生活,实际上只是一种生活的可能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生活,而贬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国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们根本没有没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乐,只不过是个悬挂衣服的衣架,而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和我们融为一体,显示着穿衣人的个性,最后我们甚至不愿将其舍弃,就像不愿意舍弃自己的身体一样。

因为人们注重的并非是真正应该尊敬的东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们尊崇的东西。我们熟悉的人很少,认识的衣服、鞋子和裤子却很多。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准确的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最高贵吗?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应付什么事业,而是要有作为。我们尽管穿着旧衣服,但还感觉像个新人,有了新的生机。依靠的只是内在的辛勤和扩展,因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护和世俗的烦恼。

一个人应该穿的简单,他还应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周密,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枣树那样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没什么可给的,那么就像柏树一样,成为一个信仰独立的自由人吧。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简朴与安宁,不要充当穷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奋、努力的成为世界上一个有价值的人。

做好事,同样需要足够的智慧。行善,不是泛爱。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方式简朴,头脑聪明,那么就不应该是一件难事。人们谋生并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简朴生活追求。

我愿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个人都能谨慎、耐心地找到并坚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采用父母或邻居给他的生活方式。

合作其实就是一起生活。

人们做了罪恶的事情,死后就难免留下骂名。

人们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以保证全年的费用支出。打零工的人最自由,他一年只要勤奋工作三、四十天,就可以解决一年的生存问题。

(关于放牛)不是人放牛,简直是牛在放人,因为前者需要更大的自由。

他们不应该对人生仅仅采取一种游戏或研究的态度,而是应该自始至终真实地体验人生。

那里传授一切知识,训练一切技能,就是不传授和训练生活的艺术。(让他学化学,却不教他制作面包的技巧…)

最昂贵的的并不是学生最必需的,学费是收费项目中最重要的,但是他通过和如同代人中最有知识的人交往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教育,却是免费的。

学生们逃避了必需的任何劳动,但他们得到的却只是可耻的、无用的空闲,而本该借此获得的丰富经验,他们却完全没有学到。

崇尚奢侈的人开创了新的时尚,而其他人的就紧跟随他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xine服装样式,这是一种幼稚而原始的趣味。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篇2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篇3

翻开瓦尔登湖,便能看见“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瓦尔登湖》开篇第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注定了《瓦尔登湖》的不凡与特殊。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知道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在我看来,作者平静的田园生活犹如那湖水,生存环境也是如此的简单。他享受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也并不乏味,虽然享受不了花哨的娱乐体验,但确可以自由地来去于阡陌之间,可以坐在露天的草地上,呼吸着新鲜、没有被城市喧嚣玷污过的空气,体验着在钓鱼时用树枝将斧头从冰窟窿里钩出的快乐。作者远离世俗的喧嚣,不屑于追求物质,他时刻享受着自己最平凡坦然的生活。“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真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这或许是梭罗通过瓦尔登湖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吧。

其实梭罗并不是一位隐士,而是一个生命的探险者,他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想以一种赤裸裸的姿态去直面生活,走进生活的深处,为人们提供生命的真信息。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章中,梭罗就已经向读者说明,他在瓦尔登湖的隐居生活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即人类真正的生活必需品通过简单的劳动就可以轻易地获得。在书中,他这样说明自己来到瓦尔登湖的意图:“我隐居在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秘。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以摄取精华,我想藉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累赘,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无核之果,我也将此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只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确实很诱人,有了钱财便好像可以为所欲为,于是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财富,有了可观的钱财后还想得到的更多,永无止境,直到他老之将至之时,他才会意识到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充当的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为什么我们这么匆忙,以至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意识到人生的可贵,难道我们就要追求这样的生活吗?或许我们该静下来好好想想了。尽管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但这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诗意地栖居于世界上,生命于对存在的领悟中,领悟生命需要不断寻求新的途径。”也许我们如何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伟大的元素。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和充满自信的生活。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篇4

你或许见过许多人终日追求浮夸而碌碌无为,或许见过许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随波逐流,我们生活在这个喧闹繁杂的世界中,就难保内心不被世俗的杂音侵扰。可有那么一个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鱼,他渴望纯净的内心,他与世俗相背离,他不甘于在喧闹中失去自我。于是,在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静之中寻得的永恒。

梭罗,美国半个世纪以前的诗人、哲学家,他向往一种诗意的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中隐居两年,细致地记录所见所感。

每一次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觉,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变幻莫测,而归根结底,我体会到的是他在以平静的心境,领悟一种在自然中最简单的生活态度。

梭罗在书中曾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用金钱购买的。”这仿佛映射了如今的社会现状,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总是被动地接受各种爆炸性的快速传播的消息,当新闻娱乐八卦挤掉了我们静静阅读的时间,当网络夺取了人们面对面交心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隐藏了思想的火花,我们是否应静下心来思考,放慢脚步,通过时代的镜面审视本质,从虚浮中回归,享受慢生活带来的内心的宁静。

这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更是一种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个世界并非总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去选择生活,我们或许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或是适应竞争,弱肉强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并不仅仅是活着,每一个个体的千差万别的体验与感悟赋予每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要活得有思想,不为追求物质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豁达。

这个时代需要这种回归宁静的哲学,它能使狂热的头脑冷静下来,能使人们在迷惘时找到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对立斗争中找到平衡点。

读书笔记瓦尔登湖阅读感受篇5

看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合上书,走向阳台。站在窗前,投目窗外,看到远处高楼大厦披上一层薄雾,朦朦胧胧。马路上汽车风驰电掣,时不时地传来几声刺耳的喇叭声。虽然,我此时此刻面对着的与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绘的景色大相径庭,可在我的心里却填满了欣赏《瓦尔登湖》及湖边森林那春夏秋冬的景色之美所带给我的愉悦和满足。

一个多月前,我在书城第一眼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首先是被装帧漂亮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对于“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和“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这类文字,由于我没看过几本美国书而不辨真伪。倒是翻开书,译者的代序“梭罗和他的湖”中的第一句话“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让我产生了购买这本书的冲动。尽管旁边还放着一本其他版本的《瓦尔登湖》,我仍然没有半点犹豫就买下了它。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敢说,该书封皮上所作的推荐语不是溢美之词,那是极其中肯的评价。

掩卷,我似乎还意犹未尽,上网查找了《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有关资料。从网上了解到,《瓦尔登湖》最早是由撰写《哥德巴赫猜想》和《地质之光》的徐迟翻译的。可他翻译出版这本书却没有引起像写陈景润和李四光那样的轰动。1996年末,82岁的徐迟坠楼(跳楼?)身亡,才引起人们对《瓦尔登湖》的注目。接着,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海子,1986年他读到的最好的书就是《瓦尔登湖》。他那本选有《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集至今销售8万本,通过海子,至少有8万人知道了梭罗。但让《瓦尔登湖》大放光芒的,还不是海子这首诗,而是海子的死。海子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而海子的朋友骆一禾,原为北京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为出版海子诗集致死,海子和骆一禾两个人的死,集中在那么一段时间,为《瓦尔登湖》平添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真正让《瓦尔登湖》为国内出版界全面接受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苇岸。苇岸1987年从海子处知道《瓦尔登湖》,一连读了两遍,甚为喜爱。苇岸自己是这样写的:“当我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这就是我在诗歌路上浅尝辄止,最终转向散文写作的原因。”《瓦尔登湖》促使了苇岸从诗歌写作转向散文写作,梭罗成为苇岸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源头之一。在海子自杀20_年后,苇岸1999年春死于肝癌。这个世界上,梭罗的门徒——三个将梭罗推介到中国的人相继去世。看到这些,不禁吓我一跳,难道他们的死因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该不会要这本出自1854年的书来承担责任吧?依我想,是否可以说,以上几位作家通过《瓦尔登湖》一书从梭罗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性格中获得了一种对生命的启迪,或许,他们原本属于心底深处寂寞的人。

13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