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读书笔记 >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1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一定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

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 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对于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团圆媳妇的一举一动,她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只是真实的表现自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在那个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偏僻的呼兰河城里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在这种无知,不科学的行为活生生的折腾致死,

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2

这篇课文来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本文叙述了作者儿时的家有一个花园,作者和她的祖父整天都在那里转,祖父铲地,作者不会铲,就趴在地上用锄头乱捣一通。作者把水洒上天,装做下雨……还有许多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活泼。

我也有我的快乐,那是我童年记忆中在老屋的&39;一段回忆。我的老屋坐落在学宫旁边,每天早晨我都去学宫里的眼镜池喂鱼,那里老婆婆也很欢迎我,直到现在那老婆婆见到我还是问寒问暖的,其关心程度决不比以前少一点点。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真的很美。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3

萧红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经历了叛逆,觉醒和抗争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带着一丝丝凄苦和愤世,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乡愁。

小学期间,我们上了萧红的《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萧红小时候居住的呼兰河城是如此的奇妙与可爱,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却明显地体会到了这个年代到百姓们的无奈与痛苦,也读懂了一个懵懂小女孩的心。

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可谓是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语香烂姿,鸟花绚多。花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让我感到神奇,新鲜。特别是那会呼叫,会冒烟,叶子会发光的大榆树,让我感到十分羡慕和惊讶。

萧红说,花园中的植物,动物简直是应有尽有。“蜜蜂则嗡嗡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落到上面一动不动了。”这句话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飞着,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儿上,一动不动,似乎在回味着这无限乐趣。看,多有诗意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气的萧红竟趁外祖父拔草时,将一朵朵红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边插还一边笑。祖父更是可爱,不知真相,说了句:“今年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真香,二里路哪怕闻得到的。”我当时在喝茶,看了这句话,突然笑得哆嗦起来,实在憋不住,一口水从我嘴里喷了出来,地上顿时湿了一大片。

这,就是童心。

这,就是童趣。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本《呼兰河传》吧,此时此刻,你马上就会领略到萧红那纯洁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4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式的长篇小说,描写她幼年记忆中故乡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小说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小镇概貌,像画卷式的展开镇上主要的大街、胡同、店铺,以及人们相应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承载人们精神寄托的民间风俗,比如跳大神、常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第三、四章写作者小时候家里的后院景象以及与祖父的短暂生活;第五章一直到结尾分别写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几个人物的故事。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开篇严冬笼罩下的北方自然景象,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卖馒头的老头在冰雪天叫卖,不小心跌倒,馒头从箱子里滚了出来,有人趁此机会捡馒头离开,老头爬起来见馒头不对数,只是看着那人的背影哀叹:“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人们总是埋怨天气,不埋怨人。

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每逢下雨就变得像炼胶的大锅,粘过苍蝇、蜻蜓、燕子,淹死过猪狗猫鸡,赶路的马也陷进去爬不起来,人们过路也得小心翼翼,还有小孩差点被淹死。人们每隔一阵就要抬车抬马、救人救畜,却总是不厌其烦,而且没有任何人说要把泥坑用土填埋起来,更没有人这样做。因为有了泥坑,大家有了热闹,还可以因此吃被淹死的便宜的猪肉,甚至有马陷进去被救起来后,人们也传言马死了,因为“若不样说,显得大泥坑太没有什么威严了”。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这是大自然的威风,与小民们无关……呼兰河的人们就是这样,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就好像太阳出来了就起来,太阳落了就睡觉似的。”

由此可以看出呼兰河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我看来,整个小说一直贯穿着一种“看”的.人生观。

呼兰河的民间风俗,比如七月十五鬼节,人们纷纷奔赴河边,看无数河灯漂流的繁华景象,“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来了。再流了很久很久才流过去了”,有的流到半路就灭了,或被岸边的野草挂住了,越往下流,河灯越孤寂越少了。人们看着河灯飘远,心里从刚才的欢腾又变为无由来的空虚。人们看河灯漂流,像看着自己的生命。

秋天搭台唱野台子戏时,人们更是从不同地方赶来看戏,分散四处的姐妹、父子都可以借此机会会面。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台下百姓胡打瞎闹。看戏过程中,台上台下甚至会突然间转换角色,台下的人们真吵起架动起手来,而台上的戏子却不为所动,依旧自我表演。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也是在大家集体观看之下,被认为有鬼附身,以致于最后为了给她驱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后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也是通过磨房里的窗户观看外面的人与被窗外的人观看。

小说在写法上主要采取散文式的文字风格和抒情笔调,叙述灵活,生动有趣,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在叙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说前后联系那么紧密。小说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故事,也几乎相互独立,感觉像写完一个就过一个,读者也可以看完一个过一个。但我觉得,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不断在“看”,看呼兰河的每一条街,接着看每一家店铺,最后又看每一个人,但一直没变的是那种看的态度,不太近也太远,好像始终有一种合适的距离,而且总是那么认真,之所以感觉像写完一个过一个,那是因为萧红看完一个就记得一个。

萧红写出来的呼兰河城那几个人物,各自的命运都感觉像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着,发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仿佛瞎闹一般。这些人物迂腐而纯真,无力但不脆弱,他们察觉不出生命应有的那种绝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们逛庙会时会叫大人买的那些不倒翁,“非常灵活,按倒了就爬起来”,而且是很快地爬起来。无论他们身上的故事怎么滑稽怎么喧闹,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终归是静的,始终安安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萧红最爱祖父,她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萧红从小喜欢跟着祖父念古诗,但那个时候她还读不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祖父详细解释了,她依旧不懂:“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胡子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小说中间有一段写萧红与祖父的生活,充满童真童趣。我最感动的,是萧红一个人在后院里玩耍的那段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这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正是《呼兰河传》的创作缘由。祖父过了八十岁就去世了,之后萧红离开呼兰河城开始逃荒。小说完稿于1940年12月12日,距萧红逝世仅不到两年。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5

《呼兰河传》有着灰色的背景,讲述的是灰色的人生。给人一种灰色的画面。这本著作的作者是萧红,萧红在她死前的两年,以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全书分为七章,是萧红经历多年漂泊之后一部诚挚动人的怀乡之作。第一章着重描述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这个泥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经常淹死鸡,猫,狗,猪甚至还有人。有的说要把坑两旁的墙院拆了。

有的说在坑周围种树。但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把坑用土填平。这件事揭露了人们对妨害自身安全的事物的漠视。以及维护现状,不求改观的苟且偷安的心理。第三章是本书中“我”在童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本书最残酷的地方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小团圆媳妇才12岁,本应该是一个活泼,好动的&39;时段。却被老胡家买来当童养媳。动不动婆婆就骂她,打她,打得她得了重病,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让她洗烫水澡。一个好端端的小姑娘就这么被活生生的折腾死了。

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像小团圆媳妇一样被这样折磨?她婆婆曾还说过:“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的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句话中的“只打了一个多月”,说明婆婆在轻描淡写的说,毫不关心小团圆媳妇的生死。最后小团圆媳妇的惨死,婆婆非常悲伤,但悲伤的不是媳妇的死,而是在她身上花的五千多吊钱而白白浪费了。

一吊钱可以买三块豆腐。时常有小孩因为丢了些钱,被他妈打得青一块,紫一块。呼兰河城的市民都是认为金钱能解决一切。揭露了这个社会的腐败政治,在他妈眼里金钱就是万能的。

《呼兰河传》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它没有主角,讲的故事也没有轴心。

作者用了孩童的视角观察呼兰河城,口吻一派天真,稚拙。这本书主要是讽刺了呼兰河城人民的自私贪婪等在社会上瞧不起的性格。萧红的人生是寂寞的,我曾经也体会到这样的感觉。茅盾在《呼兰河传》中的写的序也曾提到过:“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

比起萧红,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但我们仍生在福中不知福。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中国会变得更好。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6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面斑驳的墙点缀着零散的山茶。

呼兰河是一面旧墙。呼兰河是灰色的,在书的开头就写了严冬下的呼兰河,地皮冻裂了,井被冻住了,水缸被冻裂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冻住了,好像人心也是。人们都漠不关心地“仍还是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的人们是山茶花。呼兰河的人们是贫穷麻木的。印象深刻的是草房上长出的蘑菇居然也可以带给那些人们很多的乐趣和话题,他们竟然恨自己没有住在长在蘑菇的草房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贫穷与麻木。虽然情景描述的很有趣,但读过之后又不禁让人心酸,有一种凄凉之感。还有许多悲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奈。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悲剧,他们麻木地活着,又麻木地死去,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让人同情,也让人愤恨。但其实在这些悲惨人物中,萧红塑造了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形象,他面临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却依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慢慢看着他的儿子长大。

很多的人说,呼兰河传是颓败的,因为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是在那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那就是萧红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的美好时光,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顽皮可爱的小女孩。“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去,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这一段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在趁祖父不注意在他帽子上摆满花。那些零散星点的小故事妙趣横生,让我也不禁想起了爷爷的&39;菜园子,小时候在那里下池塘,摘野花,抓泥鳅。让我记忆中也有着一段快乐又任性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用自己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萧红用淡然的笔调,细碎地描写着记忆中的呼兰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淡然地生存着,又默然死去,像一朵朵红色的山茶开在斑驳的旧墙上,越鲜艳,越凄凉,就像萧红她那短暂飘零的人生。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7

《呼兰河传》让我觉得的,是一种冬天的感觉,一切都是萧瑟的,正如作者反复用到的词:“荒凉”。

完全是平易的语句与语调,好像都是不经意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扎人心肺。那就是呼兰城里人们的合理却又荒谬的生活逻辑,人是没有价值的。人不如老母猪,不如小鸡仔,甚至不如一块豆腐。令我震颤的是这种逻辑的“合理性”:人又不像猪,打两下又不会掉斤两,因而动物是要好生伺候的,而人可以随意地打;打碎了一枚鸡蛋,一枚鸡蛋可以换三块豆腐,因而就等于踩碎了三块豆腐,三块豆腐值好多钱呢,因而一定是要好好地打一顿教训教训的。这种生活的逻辑你无法用哲学的人的主体性来反驳,对他们来说,那有什么用,能赔我猪肉来?能换我豆腐来?因为生活的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

也正因为如此,更为令我恐怖的事情是:这种状况在似乎启蒙了的今天并未消失掉,甚至并不曾减弱。今天的人们依然用这种逻辑来生活,并且他们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看着院子里满地爬着的脏兮兮的顽童们,看着母亲们追打着因为将一口饭掉在地上的孩子,看着小街上一群一群的大妈大爷们毫不避讳地谈着张家长李家短……

我不禁疑惑,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究竟进步在哪里呢?我们与那呼兰城中的平民百姓们究竟有多少不同呢?“人是目的”,这句话在生活面前是不是永远苍白无力呢?浑浑噩噩地生,浑浑噩噩地死,这种状况要如何才能改变呢?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怎么写篇8

也不过是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比方就是东二道街南头,那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吧:她在房脊上插了一个很高的杆子,杆子头上挑着一个破筐。因为那杆子很高,差不多和龙王庙的铁马铃子一般高了。来了风,庙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筐子虽是它不会响,但是它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详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

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至于邻人街坊们,或是过路人看见了她在庙台上哭,也会引起一点恻隐之心来的,不过为时甚短罢了。

还有人们常常喜欢把一些不幸者归划在一起,比如疯子傻子之类,都一律去看待。哪个乡、哪个县、哪个村都有些个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疯子或是傻子。呼兰河这城里,就有许多这一类的人。人们关于他们都似乎听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为奇了。偶尔在庙台上或是大门洞里不幸遇到了一个,刚想多少加一点恻隐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一转念,人间这样的人多着哩!于是转过眼睛去,三步两步地就走过去了。即或有人停下来,也不过是和那些毫没有记性的小孩子似的向那疯子投一个石子,或是做着把瞎子故意领到水沟里边去的事情。一切不幸者,就都是叫化子,至少在呼兰河这城里边是这样。人们对待叫化子们是很平凡的。门前聚了一群狗在咬,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人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卖豆芽菜的女疯子,虽然她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还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了,仍是得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

14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