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
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籍或文章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等。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吗?这里为大家分享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快来学习吧!
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篇1
法布尔以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这是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一提到《昆虫记》我就想起了那种平淡无趣的说明文,让我顿时没了兴趣,可是才读了一点,不知怎样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趣味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完美,不会有一地争吵或是斗殴,可是自从看了《昆虫记》,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了,原先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述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述真是惟妙惟肖。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狼珠是怎样猎食的,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神的内涵。《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一样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十分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述: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一样。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可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简便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
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篇2
法布尔以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多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这是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一提到《昆虫记》我就想起了那种平淡无趣的说明文,让我顿时没了兴趣,但是才读了一点,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那些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让我感到了他们的存在。在这之前,昆虫的世界几乎是我想象的,因为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想象着他们十分和睦美好,不会有一地争吵或是斗殴,但是自从看了《昆虫记》,昆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了,原来昆虫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生与死,有劳动与掠夺等许多活动,这都与人有着惊人的相似。他跟我们人类一样,又善良的食草性昆虫,又残酷的食肉性昆虫,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好像他们就在我眼前进行着一切活动,把我带到了一个真实的昆虫世界。《昆虫记》中对昆虫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不得不佩服法布尔超人的观察力,如蝉和蚂蚁乞讨粮食时的狼狈形相:“蚂蚁站在门槛上,身边摆放着大袋大袋的麦粒,正调过脸去背对前来乞讨的蝉。那蝉则伸着爪子,唔,对不起,是伸着手。头戴十八世纪宽大撑边女帽,胳膊下夹着吉他琴,裙摆被凛冽寒风吹得贴在腿肚子上,这就是蝉的形象。”这段乞讨的描写真是惟妙惟肖。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狼珠是怎样猎食的,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神的内涵。《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
我叹服那神秘的大自然,更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令人赞叹的是,法布尔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试问一下,那个人没看到过苍蝇倒挂的姿势,但又有谁去注意它呢?但法布尔在《昆虫记》中对上千种昆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也正是法布尔的成功之处。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读过《昆虫记》作者的生平和《昆虫记》,我感受很深,《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篇3
烈阳灼烧在青草上,一抹难以识别的淡绿在飘摇的花叶中伫立,淡金色的光环在其周身萦绕,半身直立的它,拖曳着朦胧透明如轻纱般的薄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而神圣。它淡绿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诚的修女低下高昂的头颅,那娴静的姿态如此完美,如此圣洁。所以,农夫们将其称成为“祈祷的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大多没有那么了解螳螂猎食的情景。而螳螂晕染着淡绿色的外壳,被外壳包裹着的纤细高挑的身躯,前臂标志性修长的优美线条,是众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温柔娴雅,却很少有人能完整诠释。应对这样的难题,法布尔告诉了我们答案。
草丛中传来轻微的响动,那是不久后一场殊死搏斗的战利品。螳螂高举着祈祷的手臂,霎时化为死神冷冽的镰刀,轻盈薄翼掩盖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无数腥风血雨一瞬的兴奋与残暴。这位高贵虔诚的修女,最终原形毕露。用法布尔的话来说,“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专食活着的动物,对路边被抛弃的尸体毫无兴趣。它前足上那对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的武器,最为进攻防守的重要工具,与其纤细的身材构成难以置信的鲜明比较。至此,我们才真正的了解螳螂,这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运用其看似纤细修长的身躯,迸发出坚韧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驾驭凛冽肃杀的气场以震慑对手,用它锋利尖锐的锯齿将比自我更加庞大的对手四分五裂。
法布尔所观察到的,不仅仅是螳螂捕食,交配,繁殖的过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链的地位经过对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与富足的实战经验所确定出来。对此,法布尔所付出的实验时间与经历,丰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细密的锯齿与锋利的小钩。
与螳螂几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们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恳恳光环的“道貌岸然”者——红蚂蚁。
伏在地面爬行的蚂蚁,是渺小平凡的化身。不舍昼夜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哺育,结成长队以觅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蚁一生就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红蚂蚁,也借黑蚁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们赞颂。人们赞颂它的执着,一隔几周变能看见它们结成长队,不畏风雨向前行的执着,但它们是去觅食?还是另行筑巢?这不重要。只要我们明白它的执着与勤恳就好。人们这样想。
法布尔给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驳。这位所谓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行军走过漫漫长路,不畏风雨飘摇的目的,是窃取黑蚁家族年幼的卵,将其残忍的剥离自我的种族,被迫成为觅食技能薄弱的红蚂蚁的苦工,失去自我应得的地位与尊重。红蚂蚁,它们种族的繁衍,王朝的兴盛,是建立在无数黑蚁的牺牲与流血,家园被崩坏掏空的腥风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号的红蚂蚁,实则是可耻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尔外,又有几个人了解红蚂蚁真实的面孔,红蚂蚁繁衍生息的习性呢?
这使我逐渐懂得法布尔写《昆虫记》的目的了。人们对于实际情景不准确的了解,对昆虫世界不真切的认知,实际是源于人们对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惯性——理所应当,易信人言。不论是外形高洁娴静的螳螂,还是人们眼中勤恳工作的红蚂蚁;不论是修长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残暴狠厉,还是忠于职守下抢夺同类子嗣的恶行,这些文字的发表都是法布尔为了打破人们对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论,凭想象认知的思维定式所做出的改变与努力。《昆虫记》,是法布尔语重心长的话语汇聚的小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人云亦云,自我大胆钻研,寻觅真理的过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样的法布尔,早年间,却并没有顺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由于出身贫穷,法布尔多年来只能经过打工来解决温饱问题。能够说,他是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教育,科学界权威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长久以来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但法布尔从未因“贫困”妄自菲薄,也从未因“偏见”受挫退缩。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识的他,多年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发表震惊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细致入微的论文,是层出不穷的明枪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击。
著名作家巴金说:“它(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不仅仅是一篇纪实性的学术小说,更是坐拥着不可估量的文学底蕴。它不仅仅讲述了充满肉弱强食的虫性生活,更折射出现世人性的深不可测。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体现,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简便诙谐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样的巨制鸿篇。
何其幸运,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将其一生中宽广磅礴的学识,细致入微的探索,坚定不移的信念,执着坚韧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辉人格,同他在虫性社会中所探讨的对人性的解读与收获,都收录在了,这张薄薄的之中小说。而如今,当我们再次捧起那熟悉的书卷时,所看到的,联想到的,沉沦其中的,也就不再仅仅是昆虫的世界了。
读昆虫记的读书笔记两千字篇4
烈阳灼烧在青草上,一抹难以识别的淡绿在飘摇的花叶中伫立,淡金色的光环在其周身萦绕,半身直立的它,拖曳着朦胧透明如轻纱般的薄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庄严而神圣。它淡绿色的前腿伸向半空,宛若虔诚的修女低下高昂的头颅,那娴静的姿态如此完美,如此圣洁。所以,农夫们将其称成为“祈祷的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大多没有那么了解螳螂猎食的情景。而螳螂晕染着淡绿色的外壳,被外壳包裹着的纤细高挑的身躯,前臂标志性修长的优美线条,是众人皆知的。但螳螂是否如其外表一般温柔娴雅,却很少有人能完整诠释。应对这样的难题,法布尔告诉了我们答案。
草丛中传来轻微的响动,那是不久后一场殊死搏斗的战利品。螳螂高举着祈祷的手臂,霎时化为死神冷冽的镰刀,轻盈薄翼掩盖下的,是幢幢刀影,是斑斑血痕,是掀起无数腥风血雨一瞬的兴奋与残暴。这位高贵虔诚的修女,最终原形毕露。用法布尔的话来说,“真是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它专食活着的动物,对路边被抛弃的尸体毫无兴趣。它前足上那对极具杀伤力和攻击性的武器,最为进攻防守的重要工具,与其纤细的身材构成难以置信的鲜明比较。至此,我们才真正的了解螳螂,这种温存与残忍并存的小动物,运用其看似纤细修长的身躯,迸发出坚韧巨大的能量,甚至能驾驭凛冽肃杀的气场以震慑对手,用它锋利尖锐的锯齿将比自我更加庞大的对手四分五裂。
法布尔所观察到的,不仅仅是螳螂捕食,交配,繁殖的过程,他更把螳螂在自然界食物链的地位经过对其外形,做出的理智分析与富足的实战经验所确定出来。对此,法布尔所付出的实验时间与经历,丰富且清晰到足矣分清螳螂腿上分布的细密的锯齿与锋利的小钩。
与螳螂几位相似的另一位客人,也是被人们冠上自食其力,勤勤恳恳光环的“道貌岸然”者——红蚂蚁。
伏在地面爬行的蚂蚁,是渺小平凡的化身。不舍昼夜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哺育,结成长队以觅食,抬起千斤重的食物,工蚁一生就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自然而然的,红蚂蚁,也借黑蚁冠以世界的美名被人们赞颂。人们赞颂它的执着,一隔几周变能看见它们结成长队,不畏风雨向前行的执着,但它们是去觅食?还是另行筑巢?这不重要。只要我们明白它的执着与勤恳就好。人们这样想。
法布尔给予了理由充分的反驳。这位所谓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行军走过漫漫长路,不畏风雨飘摇的目的,是窃取黑蚁家族年幼的卵,将其残忍的剥离自我的种族,被迫成为觅食技能薄弱的红蚂蚁的苦工,失去自我应得的地位与尊重。红蚂蚁,它们种族的繁衍,王朝的兴盛,是建立在无数黑蚁的牺牲与流血,家园被崩坏掏空的腥风血雨之上的。被冠上自食其力名号的红蚂蚁,实则是可耻粗暴的劫掠者。然而,除法布尔外,又有几个人了解红蚂蚁真实的面孔,红蚂蚁繁衍生息的习性呢?
这使我逐渐懂得法布尔写《昆虫记》的目的了。人们对于实际情景不准确的了解,对昆虫世界不真切的认知,实际是源于人们对待陌生事物具有的惯性——理所应当,易信人言。不论是外形高洁娴静的螳螂,还是人们眼中勤恳工作的红蚂蚁;不论是修长身形下手起刀落的残暴狠厉,还是忠于职守下抢夺同类子嗣的恶行,这些文字的发表都是法布尔为了打破人们对未知事物不做充分研究就妄下定论,凭想象认知的思维定式所做出的改变与努力。《昆虫记》,是法布尔语重心长的话语汇聚的小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看待问题时不能人云亦云,自我大胆钻研,寻觅真理的过程,才是找到答案的最佳方式。
然而,这样的法布尔,早年间,却并没有顺利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由于出身贫穷,法布尔多年来只能经过打工来解决温饱问题。能够说,他是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教育,科学界权威们,从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贯他的研究方向。这种漠视与虚伪,庸俗,妒嫉在心里合拍,长久以来构成对法布尔的偏见。但法布尔从未因“贫困”妄自菲薄,也从未因“偏见”受挫退缩。依然勤于自修,渴求知识的他,多年坚持不懈地观察试验,不断发表震惊世人的新成果,一篇篇细致入微的论文,是层出不穷的明枪暗箭中,一次次有力的回击。
著名作家巴金说:“它(昆虫记)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情感和思想的美文。”
《昆虫记》,不仅仅是一篇纪实性的学术小说,更是坐拥着不可估量的文学底蕴。它不仅仅讲述了充满肉弱强食的虫性生活,更折射出现世人性的深不可测。它是作者盎然情思的体现,也是其睿智哲思的流露;它是简便诙谐的科普著作,也是意味多样的巨制鸿篇。
何其幸运,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将其一生中宽广磅礴的学识,细致入微的探索,坚定不移的信念,执着坚韧的性格,他富有魅力的光辉人格,同他在虫性社会中所探讨的对人性的解读与收获,都收录在了,这张薄薄的之中小说。而如今,当我们再次捧起那熟悉的书卷时,所看到的,联想到的,沉沦其中的,也就不再仅仅是昆虫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