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读书笔记 >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写好论语读书笔记感受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论语读书笔记感受,方便大家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1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注音版《论语》,我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让妈妈教我。

《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开篇的第一章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过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同时也会从知识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师经常说的:“温故而知新。”

在《论语》中,孔子对“诚信”二字做了详细的解释。诚就是以诚待人。信就是说过的话要算数。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组成的,意思是人应该讲信用,守诺言,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友好相处。

虽然我在很多词语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但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了启发,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对孔子的敬仰。我一定会花很长时间去读,把里面的知识记在心里。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资料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__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并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当问问自我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明白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此刻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资料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可是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3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趣味。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应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我,使自我的言论行为都贴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教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我,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我的言行贴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我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终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终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提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趣味,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4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5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习就能进步了。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6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7

《论语》是我过一部着名的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了我过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我国的文化有很深刻的引导意义。

《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十分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中国人心中孝为先,正是因为千古以来儒家思想的主导,与《论语》在我们祖宗身上留下的习惯一向传承下来。

除了孝道外,《论语》还讲到了政治,自古以来一向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仅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经典的着作,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8

《论语》中有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前的我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小学毕业那一天的逐渐来临,异常是每当我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时,我才渐渐地领会到时光的流逝。

小路,谁都走过,可是,每条小路都是不一样的,每条小路都有不一样的特点,不一样的意义。

在我家的旁边就有一条小路,它有很多弯,并且是一条泥路,每到下雨天,它都很难走,每次干净的鞋都会变得很脏。

从我上学开始,我每一天都会走这条小路,此刻我已经走了六年了,它每一天陪我上学,放学。

一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条普通的路,往那上头扔垃圾,有的时候,还进行一系列的小破坏,到了之后,我开始对这条小路产生了感情,我开始帮它清理垃圾,但那也是很久才清理一次。立刻就要小考了,即将不再走这条小路,和学校说再见,我这才明白小路其实陪我经历了很多的事,它真的很重要。

一天,在回家的时候,我突然在小路上停住了,回想以前这条小路和我之间的事,想想我心里有些愧疚,我觉得我欠这条小路很多很多,由此,我想到了上学,由刚刚上学,什么也不懂,到立刻要离开学校,可是在我刚刚上学的时候,犹如对这条小路一样,刚开始对它的不尊重,恶意破坏,以至于想早一点脱离这所学校,感觉上学就像被绳子捆住一样,很难受,可直到真的离开了,却又恋恋不舍。

回头望望,今日的脚印与往常不一样,比往常更沉重了,的确,我即将要面临小考,和学校说再见,离开教师的怀抱,这么沉重的包袱压在我身上,怎能不沉重呢?雨越下越大,我的脚印越来越模糊了,我的身体也越来越累了……

感激你——论语,在我以后的人生路途中,我必须会将你所蕴涵的道理理解感悟。

论语读书笔记感受篇9

论语,感到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进一步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在通读的基础上再加以精读,并学会结合实际进行研读,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罔。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人应当成为怎样的人?

一部《论语》,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当成为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强调了作为君子既要有学问学识,还要有气魄修养,学问加修养——所谓“内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又如:“天行渐,君子当自强不息”,“禹,吾无间然矣……”这里可以看到孔子极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点,禹把黄河长江水利治好,把土地开发出来。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后来几千年农业国的民族精神,是从禹开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断努力开拓,去建功立业,个人的存在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18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