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应用写作 > 读书笔记 >

《围城》读书笔记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时,通过思考和解读所读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提高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围城》读书笔记,方便大家写《围城》读书笔记时参考。

《围城》读书笔记篇1

看《围城》首先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里面人物语言的风趣睿智。整本书处处都有新奇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或讽刺或幽默,总在适当的时候出现,给小说的叙述输入新鲜的血液,仿佛给那炸土豆条抹上番茄酱一般——令人百般回味。当然纯粹的搞笑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而《围城》语言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在给人一笑之后还可令人百般品味,在风趣的背后是丰厚的内涵。例如“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一句,乍一看读者脸上必定是一笑,然而细细品味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得不由衷地认同这一句话,越加品味便越能觉得其哲理之所在。

上面是初看《围城》时对文字的感触。而当看完了全文时,我又不得不对人物的命运有所思考。最后鸿渐的命运可以说是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真实写照。他有着一种特有的淳朴。这可以从他买假文凭时候的心理活动中看出,虽然作假,但是却依然在心理上保持着正直,以读书人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而他买完假文凭之后,却不去使用它,因此只在三闾大学混到了个副教授的职位。相比之下,那些买文凭并且厚着脸皮拿出来的人的丑恶嘴脸可见一斑。不得不说这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

而另一段反映现实的地方,则是他们去三闾大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同行的人们的所作所为。公路站长的只认外表穿着,司机的暴躁,李梅亭的乘机倒卖药品,无不显示着社会的空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与污浊。相比之下,鸿渐倒是有一种特别的可爱了。

而小说描写鸿渐在上海生活的两段,其中在战争之下,人们的思想却是麻木的,依然聚会玩乐,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腐朽,讽刺意味更为浓重了。

总之,初读《围城》一书,以上便是一些肤浅的感受,或许,其中有些更加深层次的含义,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日后的细细品味才可以得出吧。

《围城》读书笔记篇2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应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就应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述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取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掉了。抱着无奈的情绪,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最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我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我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我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应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我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我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围城》读书笔记篇3

暑假中,常常捧着一本《围城》,感受一下钱钟书笔下错综复杂的人性百态。《围城》以其幽默的笔触,冷静的批判,悠长的韵味折服了我,让我在掩卷之际口有余甘。

人们常说《围城》是描写婚姻生活,表现出如同围城一般的婚姻的尴尬。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这世上的一切:婚姻、财富、名誉、地位乃至自由,无一不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冲入一个个“围城”之前,我们应该看清一切,彻悟一切,才不至于为生活所累。

从前一个渔夫打了半天的鱼后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个游客则在慷慨激昂对渔民阐述着如何靠打鱼发家致富。渔民问:“发财能干什么?”游客则有些鄙夷地说:“那时你就可以衣食无忧,享受无限的阳光和美景,什么都不用干。”渔民则微微一笑,说:“我现在不就正在享受这一切吗?”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说这位渔民不思进取,但是他至少是看破了财富的空虚的智者。多少人在追逐财富,就像猫儿追逐一只老鼠一样拼命。然而那些真正做到腰缠万贯的人,却试图放弃功名的拖累,回到粗茶淡饭,悠闲自在的日子,同时花去无尽的财富想要换回昔日被他们丢弃的安详和健康。于是,在不经意间,财富在普通人和富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城墙,只是里面与外面的人在不断地转化着,不断地轮回着。

我们谁都不想为了那一座城而疲于奔命,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笑看城中风雨的智者?我认为,婚姻也好,财富也罢,人人都有想进去想出来的理由。有了婚姻便拥有了人生的慰藉,没有婚姻便拥有了自由的快乐;有了财富便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没有财富便拥有了淡薄的心境。所以我们可以在城中驻扎,也可以在城外安家。我们只需一双看清现实的眼睛,辨清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要从“婚姻”的围城中冲出,又钻入了“自由”的藩篱。

生活就像是一个个围城拼接而成的,长久不动的人会缺失太多,长久奔波的人会身心俱疲。只有那些善于找到城与城之间穿行的节奏的人,才会拥有无限美好的人生。

《围城》读书笔记篇4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光趁着无聊打发时光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个性是这次我感觉自我从书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能够明白一点。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之后纵览全文之后,才明白,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感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好处……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决定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我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我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但是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能够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感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我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我们自我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持续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我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此刻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我,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义对你,时光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必须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上方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杯具,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齐。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我的脾气,一旦在一齐,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此刻80后结婚有多少是能如自我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实我不够资格在那里说到感情,毕竟自我少不更事,但是自我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必须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情绪,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光必须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能够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能够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能够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围城》读书笔记篇5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读书就应该从名著开始。今年暑假我阅读了钱钟书先生写的长篇小说《围城》。

小说描写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横生的笔调记叙了留学回国后的几位知识青年的社交,生活。

读后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作者对素材有着非凡的提炼能力。

按理说,《围城》是一部小说,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虚构的,可是小说向我们呈现的世界却逼人的真实。《围城》里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我们一边阅读一边会从这些虚构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说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胸腔里掏出来,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一个苦闷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隐秘的一角,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佩服。围城中展现的一切,都让人身临其境,历历在目。

围城读后更让人吃惊的是它对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围城”取自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事业,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

书中方鸿渐陷入与多位女子的感情纠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难以进展,想要摆脱,却又难以自拔。这座感情的围城,曾经令方鸿渐心向往之,走进之后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闾大学又是一座事业的围城。这里面充斥着利益纠纷,令方鸿渐无所适从。但当他离开那里,却要面对家庭、事业的社会大围城,让他更加难以忍受。他极力想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负重。总之,每个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围城。

讽刺人生的丑态,鲁迅也是高手。鲁迅的风格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刺见血;钱钟书的风格像灸针,轻松行进,让你感到舒畅,不知不觉中手到病除。两者异曲同工。

《围城》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智慧。例如:在讽刺社会的贫富分化,人心冷漠时是这样写的“因为穷人只在大街闹市行乞,不会到财主的幽静住宅区去,只会跟着步行的人要钱,财主坐的流线型汽车是赶不上的。贫民区逐渐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块癣。政治性的恐怖事件,几乎天天发生。有志之士被压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线,向地下发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阴毒暧昧的人形爬虫,攀附了他们自增声价。鼓吹中日和平的报纸每天发表新参加的同志名单,而这些“和奸”往往同时在另外的报纸上声明不问政治。”

在写苏小姐的相貌时说“她长得婉约如宋词”比喻按理应该是以形象做喻体,而这里却用抽象的宋词来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种魅力风韵。不得不佩服他对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语言的创造力,和源自于骨髓的机智、风趣。

特别是描写鲍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讽刺鲍小姐的不学无术。

作家的创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书就是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围城中,对社会现象讽刺针砭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他有一颗大爱之心。恨得越深,爱得越切。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更能表现出对社会殷切的期待。

《围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书,因为时至今天它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职场、商场、官场处处都是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普遍的状况。有的人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瘾。总是在怪圈中循环,长此就会深感苦闷。而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收在八十年前的这部书中,他以智慧的笔触,指出人类的弱点,让我们反观自省,获得生命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好书能够度人,好书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无疑问《围城》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书评家夏玉清说“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这样的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值得庆幸,在可贵的暑假里能读到这样一部启迪心智的好书。

《围城》读书笔记篇6

我是在几年前读的这本书,近期又拿起来读了一次。毕淑敏说的没错,书就是“常读常新”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阅历下,你对一部作品、一则故事的理解、感悟和收获总会有差异的。

第一次读《围城》的时候,是我受了同学的影响而疯狂买书看书的阶段。这习惯,到现在还保留着,只是没有了当时那种几近狂热的地步。对图书如饥似渴的心态,催促我四处搜索著名佳作。由此,我喜获《围城》,读了《围城》。只是受阅历的限制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初始的印象是作者幽默的语言和字里行间犀利的挖苦和讽刺。而最记忆深刻的便是那句几乎读过书的人都能够脱口而出的名言: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如今,已在大学里度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认识了更多的人,来自东西南北的;亲身经历了许多的事情;跟朋友或者独自一人走过更多的地方;思考过现在,设想过未来,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听人家诉说过困惑、迷惘、情感伤痛,也跟人家诉说过;用心去珍惜保留内心在乎的友情,同时也眼睁睁地看着另外一些友谊渐渐淡却乃至流失……

这种种或正面或负面地充实着我的人事簿、阅历簿,还有渐渐走向成熟的内心。这一次重新拿起《围城》来读,思考的已经不同以往。人生若只如初见,生命的意义就永远没有前进的征象。

书中的主人翁方鸿渐到欧洲留学,既不研究《敦煌卷子》、《永乐大典》,也不钻研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他换过三所学校,更改过好几门专业。在那些日子里,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生活作风懒散,结果连个学位都没有拿到。最后没有办法,他只好买了个假哲学博士文凭,谎称自己获得了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不得不把眼光聚焦到自己身上。曾经我满怀热情地来到这所大学,认为可以在这里谱写我人生的新篇章。我对任何事物都带以好奇的眼光去看待,对感兴趣的事物都投入几近顶点的热情和激情。慢慢地,我发现大学生活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大家都在拿自己的青春和心志为未来下____,用自己的劳累和算计给未来加码。很多人如同机械,每天按照同一个程式进行操作,把生活过得劳心伤神,却还不舍得停下来思考究竟意义何在,麻木地继续周而复始。等到哪一天,迫于某种原因,真的停顿了,瞬间掉进迷茫的深渊,挣扎痛苦,惆怅也是枉然。我想,方鸿渐也是如此这般吧,找不到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意义,不得要领,便浑浑噩噩地过了。从此看,就学难道不像在一座围城里么?只不过有人认路,有人不认路罢了。

书中还讲到方鸿渐和赵辛楣、李梅亭、孙柔嘉一行到三间大学去任教。到了学校后,他们发现,就连大学这样纯洁的圣土也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李梅亭的中文系主任的位置让有着政治背景的汪处厚抢走了。方鸿渐的教授头衔也给剥夺了,他只当上了一个副教授。前面我提到大学就像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又可见一斑。很多人都说,大学是座象牙塔,因为里面的人不是搞学术研究就是认真研究自我,他们几乎不与外界接触,或者跟不上外面世界的风云变迁。其实不然,在大学里,你同样可以感受到“朝秦暮楚”的转变。很多大学的管理都是行政管理模式,一层降一层,一级遵一级。你要地位够高、权势够大,你才能威震四方,“生杀大权”也才能执行有力。有时我们会知道某个有“教授”头衔的讲师,因为他/她的教学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那人们未免就会犯嘀咕,为什么这人就能够被冠冕了呢。于是人们旁侧推敲,七嘴八舌之后,总会有个结果。哎,对了,只要你摸得着门道,你花点心思总能坐上青睐的位置。当然,这得有人愿意帮你暗箱操作。至于怎么个愿意法,大家心照不宣吧。

现在来谈谈恋爱和婚姻这座围城吧。书中有提到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由于原配凑趣地死了,冠冕堂皇地娶了个比他小20岁的第二房。而这第二房后来与赵辛楣双双坠入情网,还在众人面前大胆地承认了。当然,这只是个小的插曲。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恋爱和婚姻才是叙述的重点。他们从开始到结束,也无不充满着“围城”般的思考。

我不禁把人拟作一座城堡。你初次看到这座城堡时,由于它外表的光鲜亮丽而被吸引,你想方设法地想要闯进这个领域。幸运的是你如愿以偿了。你成为这座城堡的第二个主人,与它原来的主人一同控制和管理城内的一切。然而,渐渐地,你摸清了城堡里的一切路数,对城堡里任何东西都了如指掌,它再也没办法让你感到新鲜有趣。它对你的引力消失殆尽。于是你想着有另外一座城堡的出现,想着逃出这座城堡去探索美丽新世界。人的欲望总是不断的,它使人难以知足。

旧的欲望消弭,便会有新的欲望代替。“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是很多人欲念不尽的写照。从另一角度看,人也是没有恒心的,他/她在充满诱惑、变化诸多的大千世界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对旧事物厌倦、疲惫,从而把心思转到新的看似更有魅力的事物上。有时,你也是被城堡的外表所迷惑。等你进去之后,你会发现怎么里面跟外面如此不同。是你当时太急于把自己陷入一座围城呢,还是你真的为这座围城所动?只是当时已惘然啊。

有一点,我也想要发表一下意见。婚后的方鸿渐觉得孙柔嘉原来是一个爱争风吃醋的女人,心眼太小,小肚鸡肠,动不动就爱发火,是一个爱使小性子的人。我认为他这样想不免偏颇。如果他站在他女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兴许他会觉得这是孙柔嘉极度爱他的表现,他倒宁愿把它视为一种可以沾沾自喜的幸福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做得很大方,对许多事情都采取慷慨宽容的态度。但一旦涉及原则、本分、还有自己最重视的东西时,我们却无法听之任之了。我们难免变得狭隘,难免变得占有欲很强,难免会因为别人碰触自己的所属而不适甚至生气。任何一点威胁的迹象都会让我们嗅到危险的味道。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发起保护,纵使周围的人甚至是受保护的人或物都不理解。有人会反驳我说:那如果孙柔嘉真是小肚鸡肠的人呢?是的,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可以把事情往好里的想,让情节往正面发展,为什么还要想负面的来折磨自己以及亲近的人呢?

读书,读人,读故事,总是见仁见智的。就好像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也会有一千座“围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心理年龄的人,心中对“围城”的看法也就莫衷一是。

《围城》读书笔记篇7

一年前,初看《围城》,是慕钱先生名而来。一看,才知经典的味道,便爱上了钱先生。

钱钟书在《围城》里,将人物戏剧化与艺术化,虽然里面的精典层出不穷,但里面的的人物最终是喜剧化的悲剧色彩,我喜欢钱钟书的比喻的精妙,他把人物耍猴似的嘲讽。在初看围城时,我爱不释手,但之后却不愿再翻开一次,因为一读起,里面的人物似乎就在我眼前,让我恶心至极,身心不畅。《围城》既是一部讽世大作,如《儒林外史》,《围城》语言幽默新奇、丰富多变。也是一部带些自传体的嘲弄自己的小说,比如《红楼梦》里的酸苦,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满纸荒.唐言,让人起悲观苍桑之感,如果在非常困苦与流离失所中,国难当头,翻看《围城》,真有种非常复杂的心情,就本《围城》的主题而言,就是一部愧疚史,代表建国前的中国,那种荒凉,让人落泪。

《围城》里的所有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上流社会的某一类人的共性的体现,古往如出一辙。书中方鸿渐、赵辛媚、顾尔谦、李梅亭、孙柔嘉、高松年、汪处厚、韩学俞、陆子潇、范小姐、柔嘉姑母,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与错综复杂,掺合在抗日与内战期间,活化成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脏乱与可笑,如果说哪个社会连大学都是如此不堪入目,可想其它行业的萧索冷落与混淆黑白,钱钟书用了字字皆泪的心血完成了鸿篇巨制,那个子夜般的社会令人发指,相应地书中的众多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成了可怜像与应声虫了。钱钟书对《围城》里的人,是持有反感与厌恶的,他把哪些人在困境中的苦闷彷徨与雕虫小技,描述的淋漓尽致,就是钱钟书自己无能改变环境却无奈地每天适应着惨酷,钱本人是个思想巨人,可活在建解放前的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可悲可叹。

一部《围城》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围城,有的人可以自由进出,有的人却一生纠结。

《围城》读书笔记篇8

由《围城》自会想起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仿佛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能符合,对上。如事业,如婚姻等等。《围绕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是一部读来如滋如味,回味无穷的奇书。《围城》是一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一些带有讽刺主义的幽默的调料,此书定有江山。因此,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却述说着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故事主要述说了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岸,小说的主人公是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触碰到婚姻与爱情,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和沉浮。围绕着生活、职业、恋爱与婚姻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对于整个在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能让人静静的思考与回味,慢慢地思索、品尝,从精彩的故事前后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结尾“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痛、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18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