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文秘工作 > 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

时间: 小龙 工作报告

当今,全球的经济态势主要表现为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各国国民经济影响的日益深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一起看一下吧!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篇1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认为,把GDP增长目标设定在6.5%—7%之间,在体现市场经济客观性的同时,也使年当年增长目标同“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长6.5%以上的目标紧密连接,有利于提高经济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5%—7%是一个区间目标,既有底线,也有高线;既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也可以增强工作主动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巡视员杨洁说,设定区间目标,首先是要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好的基础。

根据测算,到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需要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随着基数抬高、底盘增大,速度会逐步放缓。如果今年增速低于6.5%,后几年就需要提高增速。为避免压力推后,今年设定为6.5%—7%,可以争取主动。

“事实上,6.5%—7%的增长预期目标,扩大了可接受的经济增速弹性范围,与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市场预期相吻合,避免各种关系绷得太紧,能够起到提振信心的积极作用。”杨洁说。

广大群众的获得感从何而来

根据计划报告,年,我国将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攻坚。

杨洁说,有关部门将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启动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行动计划,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攻坚支持力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重点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

“年,我们将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全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杨洁说。

“精准扶贫可不能光是扶钱,更要扶智。”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新乡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说,“扶智”更加关键,只有脑袋“富”了,才能让口袋一直富下去。

增进群众获得感贯穿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再次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老百姓的获得感源自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全国人大代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南林乡罗葵村党支部书记林美娟的视角总是落在百姓的切身利益上。她认为,要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老百姓的获得感源自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政府自身改革,环境治理,城镇化和扶贫等各个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王雄告诉记者,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及了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拨巨资,而且提出了扶贫新思路和新办法,可以大幅提升百姓的幸福感。

物价水平如何保持稳定

年,我国CPI上涨了1.4%,价格总水平保持温和上涨;PPI同比下降5.2%。

杨洁分析说,PPI出现连续多个月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据测算,年以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共同拉动PPI下降约3.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67%。

“年,我国全年CPI上涨1.4%,也受到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杨洁说。

不过,杨洁指出,我国CPI上涨幅度较低,并不意味着我国已进入通货紧缩状态,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一直为正,而且明显高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物价涨幅。

年,预计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温和上涨,CPI预期目标为3%左右,食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有可能稳中有升;PPI涨幅预期仍然为负,但跌幅有望缩小。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国际投资商会会长许智明指出,当前,我国人民币虽然尚未完全国际化,但是已经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目标;我国游客境外消费增长迅猛,自由贸易区中外资企业得到的投资收益,在最终结算时都要消耗外汇储备;今年M2预计增速为13%,显示人民币仍会有贬值压力,赤字扩张也说明我们在用明天的钱支持今天的发展。在此情况下,CPI指数要稳定在3%左右不容易,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去产能”还要推进哪些工作

年,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我国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基础上,再加大力度淘汰了一批过剩产能。

数据显示,年,我国淘汰炼铁产能1300万吨、炼钢1700万吨、水泥38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平板玻璃1100万重量箱以上。

“化解过剩产能,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更多要素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为转型升级开拓了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徐一平说。

“解决过剩产能问题,首先要把账目算清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说,只有把账算清了,才能分清各类市场主体的责任,明确哪些是银行要解决的,哪些是社会要解决的,哪些是其他股东有义务来承担的,等等。

杨凯生委员表示,在压减过剩产能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准则,一是要依法办事,依照法律来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权益;二是要依靠市场规则。

杨洁表示,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首先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严格的环保、能耗、安全、技术标准,严控增量,严肃财政、信贷政策,对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在限期内未进行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产、关闭。

徐一平代表指出,过剩产能并不一定就是落后产能。在化解产能过剩中,也应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特别是沿着“一带一路”,加强国际之间的产能合作,扩展企业转型空间。

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如何落户城镇

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22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非户籍人口落户数量明显增长,城镇化发展实现速度和质量双提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发展最大的潜力和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一端连着供给、一端连着需求,既是供需两侧发力的黄金结合点,也是一个重大的民生工程。”杨洁说。

“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杨洁表示,年,我国将制定实施1亿非城镇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

“户籍制度改革的背后是福利制度改革。”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鹰表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的背后是城乡两种福利制度的差距造成的。

未来户籍制度会在城乡福利体制差距缩小完善后逐步解决,不仅是简单地解决农民工进城买房的问题,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

根据初步考虑,我国将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群体落户限制,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要制定分类落户政策,大中城市要减少落户限制。

下一页更多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p副标题e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篇2

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年中国经济的集结号。在这份沉甸甸的任务书中,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政府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可谓系统丰富、高屋建瓴。

为此,《瞭望》新闻周刊选取了若干热点话题,以独特视角深入剖析,探寻新一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

GDP为何定为7%左右

7%左右,是政府工作报告刚刚公布的今年GDP增速目标,这一本世纪以来GDP预期增速的最低值,背后有何深意?

其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还在微调过程中。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连续五年实现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6%,2009年进一步降至9.2%。2010年由于采取大力度刺激政策,增速回升到10.4%,但这种回升明显后劲不足。年经济增速回落到9.3%,年和年继续回落到7.7%。

这说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仍在调整中。同时,增速回落幅度的日渐缩小,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合理的增长速度轨道。

其二,中国经济调整的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充分。

之所以敢于连续降低预期目标,除了决策者的果敢和胆识,关键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积累了强大而坚实的战略调整空间。

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4万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个闯过10万亿美元大关的国家,是第三名日本GDP的两倍多,是新兴经济体印度的五倍有余。此外,中国手里还掌握着3.8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全球经济危机深化中其他竞争对手所无法拥有的巨大物质和心理优势。

其三,7%是可以期待但需着力争取的“新常态”中高速增长。

7%的增速仍然只是潜力,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释放、实现多高的增长水平、持续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未来改革演进的变化和影响。直白地说,就是如何将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成功践行到底。

其四,改革创新以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是7%左右的增速可持续实现的根本保障。

过去30多年,“中国奇迹”得以实现的普遍共识就是改革红利的释放。如果中国经济未来要继续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需要比前30多年更加重视持续不断地创造制度红利,以保障源源不息的增长动力。

其五,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必须化解新常态增速转换期三大风险。

当前国外局势瞬息万变,国内需要化解的问题不少,这个过程中,如果预判和调控全局的警惕性不高,政策应对不力或者不及时,就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系统性风险。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处理好三大风险:其一,经济发展下行调整阶段可能暴露的金融风险;其二,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社会矛盾逐步凸显的社会风险;其三,增长转换期无法顺利实现增速对接所导致的落入增长陷阱风险。

读懂一个百分点的深意

增长目标放低,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经济陷入颓势?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要看增速,还要看增量。

根据统计,去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较年多出了8665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有两组数据可资参照,其一,1996年中国全年的经济总量为8608亿美元;其二,年土耳其的GDP为8389.7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过去一年所实现的增量,从纵向看,比1996年全年的总量还高出约57亿美元;从横向看,比土耳其去年全年的经济总量还要多275亿美元——而后者是当今全球排名第十七的经济体。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年中国的GDP增速“只有”7.4%——对于“速度控”来说,这好像不怎么给力。两相对比,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真实的增量,乃是增速与基数的乘积。当基数不同时,每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数量也不同。

在此不妨将年与2007年进行一番比较。2007年是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水平最高的一年,当年GDP较上年增长14.2%,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增长。如按当年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新增GDP约合7944亿美元。这意味着2007年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所对应的GDP新增量是559亿美元。

而年7.4%的增速尽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世纪以来增速最低值,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GDP新增量高达1171亿美元,是2007年的两倍多!

这背后,得益于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去年中国的名义GDP达到了63.6万亿元,按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首次超过了10万亿美元大关。

如此的天量GDP,意味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每一个百分点的“含金量”都不同于以往。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就业。去年,就业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这说明如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带动180万人就业。而在2009年,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只能带动80万~100万人就业。

正是有了这样的改变,具备了这样的基础和回旋余地,决策层面对增速下滑的现状,依然能够“稳坐钓鱼台”,谋局新常态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笃力推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继续加大有效投资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部署里,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是重要举措。对此,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中国对投资的情结太深了?

其实不然。从中国发展实际观察,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人均超过7000美元。在这一跨越历程中,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投资。

即便是经济发展转向了一直所期望的创新驱动,但创新活动本身也离不开投资的支撑。关键是要追求投资的效率。区别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有效的投资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未来的消费,而且会为未来扩大消费和消费升级奠定物质和技术基础。

事实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府层面已经选择了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七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工程、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生态环保工程、清洁能源重大工程、粮食和水利重大工程、交通重大工程、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工程。

这些工程项目包,主要是聚焦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领域,都是为了扩大公共产品,更好地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投资方向,都是群众急需的,是迟早要干的事。在这些领域加大投入,既能补足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又能更好服务百姓,而且还不会引起重复建设,为什么不干呢?

当然,未来的投资不可能再以政府投资为主,这就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比如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就为社会资金投入公共领域建设开启了通道。

未来的投资图景,应是政府通过提供更好的服务,搭建好投资平台,以少量政府资金带动巨量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撬动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更好地在市场中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当中国真正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就会形成万流汇聚的磅礴力量。

深化国企改革不能跑偏

在刚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国企改革“意料之中”地位列其中。最新的消息是,作为顶层设计的“国家版”国企改革总体方案有望在两会后出台。

与国家版方案的“姗姗来迟”相比,“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方案却是“精彩纷呈”。去年至少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而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31个省份都提出了年地方国企改革的蓝图。

看得出,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各地还是蛮拼的。不过“争先恐后”的结果往往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比如,在一些地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中,就出现了不顾企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定指标、下任务,“为混而混”、“一阵风”式的现象。

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搞好国企的办法之一,但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可能也不能指望“一混就灵”,混合失败的案例并非少数。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国企国资改革时,首先就明确提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其背后的考量,正是不同企业所处阶段决定对改革的短期目标和路径不尽相同,如果“一刀切”盲目去混合,恐将违背企业发展规律,结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更令人担忧的是,本应由各种资本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在一些地方的方案制定和政策实践中有被演变成“单向混合国有资本”的倾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半私有化改革”。

这显然有违国企改革的初衷。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因此决策层一再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加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正是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在内的诸多国企改革措施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怎样运用手段,都需要围绕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来考虑。否则一旦把手段当成了目标,改革就有可能跑偏。

三大支撑带孕育新期待

“三个支撑带”虽是第一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但相信民众对其内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直作为区域发展的三大布局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更多强调区域间的协调,由环渤海辐射整个华北地区;长江经济带囊括了长江的上中下游11省市,着眼于东中西之间的串联;“一带一路”则是包括了国内一半市场、国际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宏大布局,是由内而外的联动。

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目标指向都一致,即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力度,促进资源要素在统一大市场内的配置,促进不同区域的合作共赢。三大战略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未来二三十年时间里重要的增长支撑,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过去的区域发展战略,主要是按地域确定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更多是从地理位置上,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将具有一定共性的地区切分在一起。总体上是比较粗线条、简单化的划分。

当前地区之间的联系,已远非过去的西部供应原材料、东部市场加工的简单分工。随着价值链、产业链的延伸,已经要求要素的配置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不仅一省一地需要打破,而且传统的东中西大板块之间也需要打破。这就对区域布局的优化提出了现实要求。

不仅如此,过去的区域战略,发展成果上也存在着地区上的分化,相互之间的连接不够。比如东部率先发展,受益的也更多是东部民众,而中西部难以在东部的发展中享受到阳光雨露。现在的三大支撑带布局,着眼全国一盘棋,追求的是全面带动,能更好地贯穿东中西,打通中国的统一市场,打开中国与周边的巨大市场。

可以期待的是,在新的区域布局下,不同区域将能实现有机统一,让发展的动力在不同“肌体”之间传导。发展带来的好处也能够更好地实现跨区域共享。在政策待遇、民生的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就能共同受益于协同带来的效应。

找寻新常态下农业的未来

史无前例的粮食“十一连增”,见证了中国农业刚刚度过的一段澎湃的岁月。然而在经济增速下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常态大势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已经没有维持的空间,中国需要为延续农业的黄金时代寻找新的路标。

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征途,坎坷不仅在于农业文明本身的弱势和衰落,更有工业文化和城市主义的浪潮冲击。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尽管连续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更接连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时至今日,与工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中国农业现代化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

更深层的危机是,囿于传统GDP的思想藩篱,在中国,许多的地方主政者对于农业的认识和思维已然固化,在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利益驱动下,农业常常被贴上“落后”、“封闭”等消极的标签。

新常态对农业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倒逼农业加速转型,同时亦强化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之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国内粮食生产的长期紧平衡状态和国家粮食贸易风险的加大,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进一步而言,新常态之新不仅在于形势之变,更有思维理念的革新,具体到“三农”领域,新的变化促使我们要对农业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思考,重塑中华母体文明的尊严,并使之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指南。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如果说传统农业往往囿于一产的界限,那么现代农业则已深度融入二三产业,并借助后者的技术、管理等优势,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丰富农业的内容。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勃兴,在提升农业效益的同时,亦开拓了农业的一片新天地。农业文明完全可以和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制度建构亦需快马加鞭。重农不能止于惠农政策,还要完备的制度、机制的有力支撑。新的发展阶段,顶层设计需要为重农主义重新谋划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农业现代化的工作与官员的政绩实现挂钩,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农业区获得合理的补偿,令轻视农业甚至牺牲农业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

当然,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文明的新生根本在于自身的改革。一如当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当农业生产力来到一个新的坐标时,中国需要对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升级。

莫将新常态庸俗化

新常态的火热在意料之中,各界对于中国这一经济发展新阶段多一些有建设性的研究和讨论,既可为主政者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亦能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的共识。

但近来有一种不良的倾向,新常态俨然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各种会议、总结、报告、文件中,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新变化都要和这一概念挂上钩,其中,牵强附会者有之,曲解滥用者亦不少。

事实上,新常态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它是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跨入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演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趋势性、阶段性新变化。

对于新常态的认识和讨论可以开放、全面,但不能庸俗、泛化。新常态不能变成一个筐,好的、坏的都往里面装。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人将一些历史欠账或不好处理的难题都以“新常态”搪塞,以逃避责任,推卸工作。

譬如,产能过剩,主要因素是长期以来投资和消费严重失衡的结果,并不是新常态的表现,相反,新常态为彻底解决这一深层问题增添了动力和压力。又如,通货紧缩之类的经济风险是短期的经济波动,而不是一个长期的经济趋势,与新常态没有必然联系。

面对新常态,我们不回避问题,也不能夸大问题。新常态不能成为畏难的托辞和不负责任的借口。这样的故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本身有着深刻内涵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屡屡被曲解,成为很多庸官政客不作为的挡箭牌。这种对科学理论的滥用,不但积累了社会矛盾,而且消解了政治权威。

背后根本原因还是懒政、惰政的习惯作祟。面对棘手问题、重大困难、历史积弊,要么下不了决心,要么没有能力解决。由此,把所有消极的现实都贴上新常态的标签,自然就成了最省事、最简单的办法。

因此,对于新常态,要正本清源,更加理性积极地认识。更为关键的是,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下一页更多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p副标题e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内容篇3

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这份成绩单的确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坚定了我们奋勇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比预想的大。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态势,我们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措施,而是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抓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定向施策,聚焦靶心,精准发力。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

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拓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范围,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采取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非对称降息等措施,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分别高4.2和0.7个百分点。同时,完善金融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扎实推动重点改革。制定并实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比上年减少1/3以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得到加强。存款利率和汇率浮动区间扩大,民营银行试点迈出新步伐,“沪港通”试点启动,外汇储备、保险资金运用范围拓展。能源、交通、环保、通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启动科技资金管理、考试招生、户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着力改革商事制度,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到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45.9%,形成新的创业热潮。经济增速放缓,新增就业不降反增,显示了改革的巨大威力和市场的无限潜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扩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对外直接投资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中国与冰岛、瑞士自贸区启动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区完成实质性谈判。铁路、电力、油气、通信等领域对外合作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装备正大步走向世界。

三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积极作为,有扶有控,多办当前急需又利长远的事,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实现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收入“五连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和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加快,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45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序进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成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0.85%]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同时,继续化解过剩产能,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雾霾治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指标超额完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水路、民航、管道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网改造稳步进行。宽带用户超过7.8亿户。经过多年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亿万群众。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1.64% 资金 研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支线客机飞上蓝天。

四是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有升。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97%和14.1%,残疾军人、烈属和老复员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

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政策扩大到三年。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扩大到所有省份,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县乡村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达到1300多个。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向“户户通”升级。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南京青奥会。

五是创新社会治理,促进和谐稳定。我们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有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机制,强化源头防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去年云南鲁甸、景谷等地发生较强地震,我们及时高效展开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顺利推进。积极援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有效防控疫情输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持续下降。着力治理餐桌污染,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我们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法等法律15件,制定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38件。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政府重大决策和政策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法律援助范围从低保群体扩大到低收入群体。加强城乡社区建设,行业协会商会等四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我们严格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

我们狠抓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认真开展督查,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建立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各项工作。

一年来,外交工作成果丰硕。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亚欧首脑会议、达沃斯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积极参与多边机制建立和国际规则制定。大国外交稳中有进,周边外交呈现新局面,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外交成果显著。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我们与各国的交往合作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彰显。

各位代表!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今天,正值元宵佳节,在这里,也向各位代表和委员致以节日问候,并祝福全国人民幸福安康!

我们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稳增长难度加大,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有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7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