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德州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较好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一)经济规模质量实现同步提升。科学应对复杂形势,积极克服下行压力,巩固了“稳”的基础,保持了“进”的态势,实现了“好”的突破。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6.1亿元,增长10%,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1.3亿元,增长14.2%,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1.3亿元,增长16.3%,居全省第一;完成进出口总额35.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35元,分别增长9.5%和11.6%。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1∶51.6∶37.3,三产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主体四税占税收的比重,分别达到6.6%、81.3%和54.4%;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圆满完成,齐河县、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亿元,齐河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序列。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总产达173.7亿斤,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新增蔬菜面积18万亩,发展食用菌520万平方米,新建、提升标准化养殖场294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社1663家、家庭农场438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2%,居全省首位;农村改革不断深化,85%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9.2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业运行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444家,居全省第4位,实现增加值1708.6亿元、利税958.1亿元,分别增长14%和10%;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38个,完成投资336亿元,企业装备水平和发展动力明显提升。服务业全面提速。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6.8亿元,增长12.8%;济铁物流园、银座财富中心、中关村产业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加快建设,泉城欧乐堡梦幻世界、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四女寺风景区、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等文化旅游景区开放运营,第三产业发展进入载体建设和业态创新的新阶段。
(二)十大产业集群培植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一手抓存量优化、一手抓增量扩张,大力实施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积极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打造德州产业升级版。产业招商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先后举办了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第四届太博会暨首都企业家德州论坛等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对接央企强企和全国工商联执委企业,全市新注册项目530个,新开工460个,新投产330个,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590亿元,张江高科示范园、中欧产业园等项目签约,威讯半导体、天津农垦示范园、祥辉铜业等重大招商项目建设进展迅速,安凯车桥、迈宝赫等重点财源项目竣工投产。10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2%。企业培植实现突破。华鲁恒升、永锋钢铁、恒源石化、星光集团4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通裕重工、中大贝莱特、谷神生物、景津集团等15家企业过50亿元,55家科技型成长企业单体平均增长21.3%。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实有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9万户,同比增长17.1%。载体建设加快推进。47个工业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48.1%,生态科技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德州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通过科技部审核,7个科技创新创业园、5个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应用技术研究院完成规划设计。科技金融驱动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等活动,签订分支机构建设协议138项;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3个、高新技术企业31家,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74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交易大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进和新设立金融机构57家,市内银行新增信贷投放243.6亿元,直接融资258亿元;设立5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52家企业完成股改,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2.55%,政府综合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
(三)城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既定建设项目平稳有序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5%,提高1.8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提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新突破,陵县撤县设立陵城区,主城区面积增加到1752平方公里,扩大3倍以上;全年实施6大类66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59亿元;大外环、“两河四岸”滨河路全线贯通,新建改造道路23条,袁桥、项目东区南部和北部3个大社区竣工;华能德州电厂至高铁新区远距离供热管网和第四净水厂项目竣工运行,被列为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加快。各县城共实施扩容提质建设项目308项,完成投资109亿元;15个省、市示范镇建成和在建项目174个,完成投资13.5亿元。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两区同建”稳步推进。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216个、农村产业园区15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152座。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济乐高速通车运营,德大铁路、石济客运专线、德上高速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480公里;开工建设6座平原水库,完工4座,新增库容3236万立方米,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全覆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三年大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5%,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和徒骇河、黄河水乡、九龙口3处湿地公园成功晋升国家级;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建成453个水污染防治工程,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考核荣获全国“双第一”;集中开展城市扬尘、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综合整治,完成18家重点企业限期治理,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9447辆、落后生产线25条、设备803台(套),顺利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四)民生保障再上新水平。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民生优先,保基本、兜底线、促均衡、办实事,一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7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2%。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全市开工建设中小学84所,新建、改造幼儿园289所,补充教师1503人,德州学院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华宇工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职教公共实训中心和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扩建工程启动建设,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妥推进。新增城镇就业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实现并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75元,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245元、实现“十连涨”,工伤、失业保险待遇明显增长;4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8个,新增养老床位6324张。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00至320元提高到360至38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40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3500元、2400元提高到4000元、3000元;开工安居工程27834套,基本建成19200套。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优化提升农村文化大院700家,建成村居文体小广场4038个,投资1100万元为926个乡村安装了健身设施;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场馆和设施实现免费开放,大剧院演出效果良好,文化精品创作和竞技体育比赛取得好成绩;文化遗产保护实现新突破,大运河成功申遗,德州扒鸡制作工艺和黑陶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顺利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科技强警成效凸显,重大安保运行规范有序,反恐维稳、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食品药品监管有力,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族宗教、老龄助残、妇女儿童等社会事业成效明显,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口岸打私、档案、史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五)政府运行更加规范高效。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整治解决了一批“四风”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健全完善了优化营商环境、联系服务群众、改进文风会风等45项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充分吸纳运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和调研成果,将新型城镇化、旅游业发展、物业管理、学前教育等重要调研视察报告意见,及时转化为政府工作安排,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816件,办结率100%。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聘任10名政府法律顾问。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食品药品、卫生计生、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创新“四证联办”工作机制,编制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取消、下放和转变管理方式164项,压减审批环节327个,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理时限最短的市之一。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45万件,增长22%;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额突破200亿元,增长30%。每季度集中研究“12345”市民热线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年受理有效诉求64.8万件,热线服务满意率98%,回访满意率88%,涉及部门职能交叉的17类民生难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评审和绩效管理,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35.3%,公务接待下降47.2%。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潜在财政风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政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形势,构筑战略优势。注重战略谋划,积极对上争取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等一批事关德州长远发展的全局性事项,拓宽了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空间。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加快转调创步伐,实施创新驱动。找准做大德州实体经济的新路径,深入研究实施建基地、搭平台、引人才、设基金等新举措,打通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通道。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总量不足、布局不均两大矛盾,兼顾需要与可能,注重均衡,分步实施,多元投入,增加供给,兜住底线,真正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必须大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突出权力清单式管理,突出讲规矩重程序,突出提效率转作风,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各位代表,德州今天良好的发展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将迎来有纪念意义的撤地设市20周年。德州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更面临难得机遇,必须以战略的眼光洞察形势,以创新的思维谋划工作,以务实的举措推进落实。
新形势新挑战,需要我们认清差距、加压奋进。当前,我市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层次较低、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阶段性矛盾仍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城镇功能不健全,承载力、辐射力不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效能、工作执行力、担当意识更需大幅提升。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战胜困难中取得更大突破。
新常态新作为,需要我们高点定位、转型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结构调整、改革创新、风险防控、民生保障。我市处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宏观政策趋紧、资源环境制约的双重难题,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我们既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又要立足德州实际,努力做到调整不减速、量增质更优,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新时期新优势,需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初步定位我市为“四基地一功能区”,带来新的政策红利。43项国家和省级试点赋予我们先行先试的巨大优势。同时,近年来大开放、大建设积蓄的势能加速释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催生新的增长点,陵县撤县设区拓展了城市空间,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了发展后劲,经济运行在较快增长区间的基础依然牢固,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把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导,继续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着力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坚持改革攻坚、创新驱动、区域合作、依法行政,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民生均等化,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进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城镇化率达到5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4‰以内,节能减排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任务。
实现今年总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突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加快提升产业实力。围绕打造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集聚要素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培植壮大十大产业集群,把德州发展根基建立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抓技改、促升级。以技术改造为载体,推动企业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重点技改项目350个,总投资410亿元。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技改需求,解决好“谁需要技改”的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解决好“围绕什么技改”的问题。加强资源配置,针对企业技改涉及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撑条件,搞好对接谋划,实现技改与市场形势、现实条件的有机结合,解决好“靠什么技改”的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引导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型成长企业站在市场前沿,细化项目评估论证,整合各类资金,用好扶持政策,解决好“怎么推动技改”的问题。
抓梯队、壮群体。实施好“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形成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大企业集团,通过拉长产业链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推动重点企业倍增式膨胀。全力抓好华鲁恒升、实华化工等投资过百亿的重大项目,力争用2—3年时间,培植出3—5家销售收入过200亿的大企业集团。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标提升行动,找准发展定位和赶超目标,谋划支撑项目和要素保障,加快培植景津、金能、索通、谷神、玲珑、保龄宝、金麒麟等企业,增强行业话语权。做强一批高精尖优势企业,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交通装备、民用航空、医药医疗等重点领域,推进威讯半导体、德法尔电子、信立泰药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扩张,尽快把技术优势变为规模效益优势。提升一批中小微企业,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开展中小微企业“政保贷”,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回乡创业工程,推动个体工商户向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向规模企业提升。
抓招商、扩增量。实施“招商引资转型突破年”活动,适应国家调整招商优惠政策的新形势,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合作形式和支持途径,分产业、分领域制定招商计划,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核心,加快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力争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达600亿元。加强与央企、强企、军企、外企对接,充分借助中国企业联合会等优势资源,精心组织招商推介活动,建立重点客商清单制度,引进一批战略支撑力强的大项目。突出交通、资源、生态三大优势,拓展区域合作领域,深入推进“一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积极落实与北京、上海、天津、台湾共建飞地园区的协议。完善招商项目跟踪对接、审批服务、落地建设等机制,加快芭蕾雨奥特莱斯、广药大健康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抓好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00亿元。
抓载体、促集聚。把县域经济作为主要板块,启动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提升计划,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各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年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翻番。搞好“开发区改革创新二次创业年”活动,推动投融资体制、管理模式和政策环境创新,主要解决产业总量不够、密度强度不够、集中度关联度不够、配套支撑不够等问题,争取德州高新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创新园区开发模式,支持发展飞地经济,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按照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要求,加快47个工业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配套合作为基础,增强项目选择与园区定位契合度,打造功能现代化、产业高端化的工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海关口岸、检验检疫等部门职能作用,提升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载体优势,积极申建德州综合保税区,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境外投资创业、建设生产基地、合作开发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抓业态、强功能。在抓好传统业态升级的同时,大力拓展新经济业态,培育新商业模式,提升拉动实体经济的能力。发挥新能源产业基础优势,加速提升档次、塑造品牌、扩张规模,尽快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抓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宁津、乐陵、庆云为核心板块,壮大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鼓励发展楼宇经济,集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围绕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增强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打造全国性流通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网络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实施“六进”工程,落实“十百千万”计划,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发展淘宝特色产业村,使网络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抓创新、增后劲。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内生增长的新引擎,努力创建全国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完成市应用技术研究院一期主体建设,建立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服务中心,落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成果,组织好京津、长三角大院大所科技成果对接会、山东省军民科技融合项目对接会、院士专家德州行等招研引学活动,抓好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运作好市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设立齐鲁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担保、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扶持基金,设立科技支行,建设股权交易市场,增强资本交易大会融资功能,完成股改企业100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0家,力争全年市内银行新增信贷投放260亿元,直接融资300亿元。深入实施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金蓝领”培训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设人才公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100个研发创新团队,形成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二)突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构建城乡协调、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格局。
以行政区划调整促进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老城、新区、生态科技城和陵城区,推动一体化、差异化发展。编制完成中心城区重点区域设计方案,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规划城市“三区四线”。加快疏解老城功能,增强新区吸纳承载能力,搞好城市设计研究和品牌形象策划,精心打造特色街区、重点路段、关键部位。加快生态科技城建设,坚持产城融合,规划建设杨庄河科技研发带,完善教育、医疗、商贸、旅游等服务设施,提升聚产业、聚人气的能力。加快陵城区融入主城区步伐,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建设特色化、民生事业同城化,打造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宜居的增长极。实施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武城、平原、宁津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资源要素、公共服务互补对接。
以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性、长效性、均衡性地配置公共资源。中心城区今年计划投资153.2亿元,推进6大类、83项城建工程。加快德州外滩、“两河四岸”绿化等景区生态建设工程,打造城市景观核心区和休闲观光带;推进老工业区、老商贸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搬迁改造,抓好大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序开展“三无小区”改造和幸福社区创建,扎实做好便民市场建设、公厕改造、环卫设施完善等工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施广川大道北延、减河堤顶路南延等城市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打开断头路,疏通拥堵点;开展地下管线综合管理试点,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规划管控,实施违章建筑大清理行动。加大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等重点部位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塑造整洁靓丽的城市形象。有序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带动能力。加快国家、省、市示范镇建设,搞好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名镇。坚持“两区同建”和文明乡村建设相结合,根据基础条件、群众意愿和发展需要,提升产业园区就业富民能力和居住社区配套功能,新建农村社区30个、续建150个,新建扩建农村产业园区100个,让农民群众增收有保障、生活有改善。
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发展。发挥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突出环境整治和城乡改貌,提升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重点实施G308、G309、S246、S247、S249、S324道路改造,新建、改造农村公路900公里,抓好石济客运专线及高铁东站房、济齐黄河大桥建设,争取德上高速公路、德大铁路通车运营,超前谋划通用航空发展,规划实施中心城区快速公交通道,提升公交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贯穿城乡的综合交通网络。推动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供水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喝上同源、同质、同网的放心水,创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和水利建管改革创新示范市。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实行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服务功能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实现常住人口市民化。
(三)突出增效富民,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双试点”为契机,以建设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为依托,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产品安全、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做大做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150家;深化供销社改革,新增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点1000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绿色增产模式,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重点支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储运保鲜、气象防灾减灾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113万亩。大面积推广深耕深松、配方施肥、减量投放等农地改良措施,提高农田质量。积极扶持发展农机合作社,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以上。
加快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在继续抓好高产创建、稳定粮食面积基础上,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大力发展优质特色精品农业。积极培育优质蔬菜、林果苗木、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畜产品等高效特色农业,新增设施蔬菜15万亩、花卉苗木3万亩,发展特色渔业基地19万亩,新建、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处以上,创建国家畜牧产业化循环发展示范区。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和“粮安工程”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力争“三品一标”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
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0家,扩大就近就业规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和创业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水平。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盘活农村集体产权资源,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提高农民分配性收益。
(四)突出宜居宜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减量化排放、循环化生产、资源化利用,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整洁五大工程,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绿色消费,打造京津南部生态功能区。
抓好城乡生态绿化。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增加城市绿地和城乡林地面积,高标准实施鲁冀边界防护林带建设,对铁路、高速公路、干线道路、河流水渠沿线进行补植修复,全年新植树木1500万株,造林20万亩。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实施街头绿地、公园绿地、道路景观、环城绿带等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绿化110万平方米。
大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必须治标治本多管齐下。以控煤、控尘、控烟气为重点,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监督管理,加强重点点源达标治理,完成14家燃煤电厂脱硝设施升级改造。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制度。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8万辆,加强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油气回收治理,力争空气质量同比改善5%。
强化水污染防治。完善“治、用、保”治污体系,健全人工湿地、污泥处置、污水处理等治污工程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58个重点乡镇、社区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开展“环保五型企业”创建活动,巩固主要河流治污成果,着力抓好支流水质改善,实现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全市人民饮水安全。
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积极发展节能产业,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严把环境准入条件,严禁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规范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应用管理。鼓励节能减排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大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示范工程。支持平原县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工作,完善市场配置机制,加强土地批后监管,加大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清理整治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突出民生优先,不断深化幸福德州建设。按照增加供给、守住底线、优化布局、科学管理、提高水平的要求,强化问题导向,持续加大投入,认真实施好年度民生实事,多做保本兜底的工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在包容性发展中建设幸福德州。集中力量组织实施“六大民生工程”:
就业创业提升工程。就业是民生的首要问题。以解决结构性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创业培训资源,抓好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和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年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培训6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6万人。
城乡教育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0所、学生食堂200处,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大力提升中小学校舍标准化水平。建设省级标准化幼儿园70所,新增幼儿学位1.2万个,逐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布局不均问题。加快高级师范学校、德州二中规范化改造等项目建设。优化师资力量配备,新招聘教师1200人。研究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政策,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抓好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深化职业教育创新试验改革,力争职教公共实训中心一期建成使用。强化校车、校园、餐桌安全监管,确保师生安全。
健康养老提升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完成市人民医院整体规划和新门诊楼主体工程,开工建设生态科技城中心医院。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编制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规划,筹备建设市级颐养中心,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7个、农村幸福院32个,新建、改造养老床位9000张,争取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半覆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太阳庄园银龄公馆,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社会保障提升工程。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保覆盖面,基本实现全民养老和全民医保。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成果,提高医保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完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健全“8+1”阳光救助体系,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弱势群体保障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80至40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60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300元、3300元。加强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完成8万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6380套,基本建成8000套。
文化惠民提升工程。围绕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深入挖掘“德文化”、董子文化资源,大力弘扬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大禹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城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文化惠民项目,全年送戏下乡300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运河主城区段保护开发规划修编和实施,支持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申报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建好文化园区、示范基地等平台。加快文化博览园等重大文化旅游创意项目招引和建设,开展等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全市第五届运动会。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高度重视双拥共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人武系统规范化建设。依法保障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等工作。
社会治理提升工程。加快市信访接待中心和信访信息化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健全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和重大事项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德州建设,抓好“大数据警务云”试点,加快建设智能交通安全系统。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抓好小案侦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社会组织监督执法体系,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构建“网格化”、“实名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隐患排查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重点治理“餐桌污染”,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六)突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深入贯彻依法治市基本方略,制定法治政府建设实施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有效运行。
完善制度,推进依法行政。坚持讲法治、讲程序,注重用法治思维、手段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农业、环保等领域综合执法,探索在县级设立统一的综合执法机构。健全执法行为法制监督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省行政执法监督试点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健全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办理机制,主动服务人大和政协组织的视察、检查及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的督导促进作用。多渠道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方便群众了解政府决策、监督政府工作。
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探索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权力运行流程图。继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隐性附着在审批中的前置条件和服务事项。全面实施流程再造,减少环节,压缩时限,降低收费。强化中介机构规范管理,实现与挂靠行政事业单位脱钩,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提升政务服务中心功能,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实行“一窗受理、分散审核、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模式。探索建立区域性技术评价机制,试点功能园区建设项目、成方连片出让土地区域化评估评审,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转变作风,倡导为民务实。持之以恒地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健全反对“四风”长效机制。充分发挥“12345”市民热线综合平台功能,提高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广泛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增加老百姓的话语权和评判权。围绕重大发展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搞好战略谋划,突出改革创新和重点项目引领,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十三五”规划。健全目标责任清晰、监督考核有力的工作执行体系,实施重大事项、重点项目清单式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社会监督,定期向全社会亮进度、晒问题,确保“实”字当头、“干”字为先。
敬畏法纪,恪守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认真履行“一岗双责”,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行政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突出国有资产、政府采购、公共资源、公共工程等重点领域,整合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职能,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严格预算硬约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市县两级政府及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公开预决算。按照严控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坚决反对奢侈浪费,全面落实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公共机构节能等制度,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保障发展、维护稳定。
各位代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民生福祉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勇于担当,务实苦干,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页更多关于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p副标题e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主基调,紧紧围绕既定目标,科学运筹谋划,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推进落实,全面完成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抓转调促升级,增总量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同比增长1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0亿元,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0亿元,增长21%;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2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50元,分别增长10%和1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产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7.9%,提高4.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个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20亿元,7个县(市、区)主体四税收入增幅超过25%,5个县(市、区)提前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66.5亿斤,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农机作业率均居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利税848亿元、利润487亿元,分别增长14%、16%和16%;实施技改项目620个,完成投资450亿元,增长20%。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亿元,增长13.3%;欧乐堡梦幻城、四女寺景区、黄河故道温泉度假村、渤海金山文化城等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加快建设。
(二)产业发展后劲增强。招商引资纵深推进,组织开展百日会战,深入对接央企强企,成功举办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合作恳谈会,组团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招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台湾中部科学园缔结姊妹园区,全市签约项目759个,美国威讯半导体、联孚新能源汽车、沈阳机床产业园、济铁物流园等542个重大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培大扶强有序展开,重点培植的60家骨干企业、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加速扩张,有1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3家过100亿元。鑫华润、格瑞德、齿轮公司等8家企业启动退城入园建设,永锋、恒源、金能、景津等骨干企业和奇威特、百多安、迈特力重机等科技成长型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0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09亿元,华鲁恒升、桦超化工、玲珑轮胎、力驰科技、和胜电器等54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一批新的财源基础。科技驱动能力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4%。金融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成功举办第三届资本交易大会,引进设立民生银行、青岛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63家,新增贷款335亿元,新增间接上市和挂牌企业26家,直接融资202亿元;采用多元化融资手段,市本级筹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5亿元,确保了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城乡建设成效明显。中心城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实施6大类68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208亿元。 “两河四岸”滨河路基本建成,形成了纵贯城市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新建改造水、气、热管网174公里,增强了城市保障能力。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唐人中心、蓝天百脑汇、绿城长河等城市综合体建设进度加快,袁桥、沙王、项目东区北部和南部等已开工大社区完成投资36亿元。城市数字化管控、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县(市)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公共建设项目,产业园区扩容提质,城区面貌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拉动作用更加突出;12个示范镇启动建设项目135个,完成投资8.5亿元。 “两区同建”稳步实施,新建续建规模以上农村社区314个,建设1000亩以上农业产业园区373个,被国家农发行列为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试验列入省部重点支持地区。大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德大、邯济铁路和济乐、德商高速加快实施,石济客运专线开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公里,新增4个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大绿化工程成果丰硕,集中力量实施城市高标准景观绿化和乡村大面积生态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水网构建成效明显,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和大屯水库向城区供水工程竣工,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双水源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完成,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整建制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地级市;完成德惠新河清淤治理,5条主要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城乡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河迎查扎实开展,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人工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加大对燃煤企业、建筑工地等重点污染点源的治理力度,启动“黄标车”淘汰工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线20条、设备895台(套),完成省下达的单位GDP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
(四)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全年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165.6亿元,增长13.8%,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1.9%。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教育全面发展,开工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项目150个,新建改造幼儿园330所,补充教师2110人,实施德州学院东扩和德州二中规范化改造项目,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扎实开展,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推进医疗服务标准化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74家医疗机构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全面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大病患者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由65%提高到85%。人口计生部门免费为15.9万人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受益群众人数大幅增加,社保基金突破60亿元大关,社保待遇平均增长20.2%;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增加养老金200元,实现“九连涨”;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332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0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3500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5966套,基本建成11932套,更多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博物馆、档案馆新馆、德州大剧院全面启用,圆满完成“十艺节”承办任务;京杭大运河德州段通过世界遗产组织现场评估。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成功举办国际自行车邀请赛、肥仔艇大赛等一批国家级赛事。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有效,信访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同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警务社区六进”成为全省典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助残、慈善、红十字会等社会事业持续发展,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司法仲裁、外事侨务、人防、史志、打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重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调整招商引资、企业培植等重大导向性政策,制定重点工程专项规划和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布局指导性意见。加强政府规范化管理,修订完善了 《市政府工作规则》,对规划建设、土地管理、财政预算、投资评审等重大事项,优化制度设计,严格程序要求,政府运行更加规范。大力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项目109项,下放34项,保留88项,精简幅度达到68%。强化市政务服务中心职能,办理服务事项150万件,审批材料、环节和时间压减三分之一。规范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项目483件、成交金额154亿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764件,办结率 100%。“12345”市民热线受理有效诉求56.9万件,综合办结率99.1%,办理结果回访满意率87.5%。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不断强化,保持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同志们,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为了更好地履职尽责,不负重托,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超前谋划,增强工作前瞻性。坚持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以战略思维谋划工作,准确研判发展趋势,利用好政策,防控好风险,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继承创新,增强工作连续性。围绕既定部署,大胆创新方法,积极创造条件,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一线落实,增强工作实效性。推行一线工作法,大力倡导一线办公,既抓任务部署、又抓过程管控,既重结果、又看过程,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完善制度,增强工作规范性。按规矩办事,按程序运作,使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全力推进政府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各位代表,德州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进取、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龙头企业拉动力弱,整体效益水平不够高;环境资源约束压力越来越大,集约发展、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和空间布局,与城乡发展和群众需求不相适应;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各层面执行力和服务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年总体安排和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一年。根据上级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把改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力突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建设五大重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幸福德州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增长6%,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13%,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0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目标是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质量效益导向、远近目标衔接、科学跨越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反复论证和审慎决策确定的,既积极稳妥,又留有余地。实现这些目标,德州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 “一圈一带”、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五大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高铁优势和生态科技城形成的平台效应,以及招商引资、抓大培强积累的坚实工作基础,都是德州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希望所在。利用好这些条件,办好德州的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点把握四条原则:一是产业发展突出导向性。根据我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未来趋势,市委、市政府经过充分论证,提出重点培植十大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以及商贸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两大现代服务业集群。在整体布局上,加强规划引领,高水平编制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集中建设30多个重点产业基地。在发展模式上,突出抓好专业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大载体,力促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推进路径上,坚持非均衡配置资源,集中有限要素集约投放,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率先崛起。二是城乡建设把握阶段性。中心城区经过近几年的大投入、大建设,拉框架、打基础阶段基本完成,今后的发展重点将全面转向强配套、提功能,以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引导老城区有机疏散、新城区协调发展,快速提升承载力、影响力,建设鲁西北、冀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以扩大城市规模和经济容量为目标,重点增强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人口吸纳力。乡镇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就学、就医条件,逐步健全“四供两排”保障体系,建设一批有产业特色、有完备功能、有历史记忆的美丽城镇。农村社区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不断健全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群众逐步过上现代化生活。三是民生事业注重持续性。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分清轻重缓急,实行多元化投入,普惠政策全覆盖,困难特例兜住底,织好社会救助安全网。四是改革创新体现统领性。坚持以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顶层设计,把握节奏路径,正确、准确、协调、有序推进改革,确保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除发展难题,引导发展方向,增强发展活力。重点是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政府应该办的,要办实办成办好;该由市场机制运作的,政府不包办,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府自身改革要体现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理念,推行权力清单,降低行政成本,实现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围绕实现今年总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培植十大产业集群。总的目标是,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万亿级规模,即:每个产业都有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每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十大产业集群总体规模超过万亿元,推动德州实体经济总量翻番、财政贡献能力倍增。
继续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和重大配套项目。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台等重点区域,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精心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紧盯央企、强企、上市公司,加快引进央企国资、优质民资、高端外资,抓好美国科泰克、奥特莱斯、广药集团等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尽快落地。力争全年引进落地过10亿元项目中心城区20个以上、每个县(市)5个以上。
倾力培植产业龙头。坚持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确保有基础、成规模的支撑性企业加速升级扩张,有潜力、劲头足的成长型企业快速膨胀。全面落实60家骨干企业和55家科技成长型企业培植计划,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大力促进装备升级改造,实施388个工业重点项目。抓好企业素质提升工程,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强企业家培训。同时,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新增“四上”企业1700家,推动创业创新创优群体快速膨胀。
加快打造产业基地。搞好十大产业集群研究分析,立足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园区,抓好基地规划,推动企业集中布局、要素集中投放,迅速扩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中心城区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加快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专业园区,科学布局商贸科技金融、文化体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组团。各县(市、区)根据自身条件,重点规划建设2—3处规模大、聚集度高的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台湾科学园、上海张江高科示范园、上海浦发科技创新产业园、北京中关村(齐河)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外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加快青岛保税港区(德州)功能园区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外向型企业建立保税仓库,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搞好省级开发区发展定位,抓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支持禹城、齐河、临邑建立产业协作区。争取禹城高新区晋升国家高新区、齐河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开发区。
全面强化科技金融保障。把科技金融的融汇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扩容升级的主引擎。加快应用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搭建高端创新公共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每个县(市、区)建成1处科技创新创业园、1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规划建设金融商务区,提升资本交易大会规格层次,加快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建设鲁冀边界区域性金融中心。新设立金融机构60家以上,其中引进商业银行3家以上,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继续整治金融生态环境,不良贷款率降到3%以下。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挂牌步伐,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85亿元,直接融资220亿元,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
(二)坚定不移地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省 “一圈一带”发展规划赋予德州的功能定位,也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大的城市构架是“一心四极”,当前主攻方向是中心城区。综合研究论证,中心城区的建设思路是“优化布局、提升功能,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服务民生、改善环境,量入为出、积极作为”。总的任务安排是,以生态科技城、外滩商务带等重点片区为支撑,以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市场运作和政府投资相结合、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原则,今年计划实施6大类70余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约170亿元。
以大规划引领建设。继续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有序融合老城、新城、生态科技城三个组团,加快老城改造、新城提质、生态科技城提速,推动德陵一体化发展。科学编制产业园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绿地水系、教育卫生等专项规划,抓紧完成高铁商务区、外滩商务带、城隍庙片区控制性规划,完善老工业区、老商业区、老居住区改造提升规划。加强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管理,明确规划条件,严格技术标准,强化景观设计,优化城市色彩,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以大片区支撑全局。坚持以大片区拉动大建设、以大产业充实大平台,着力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城、外滩商务带和南部生态片区三大支撑点,打造城市的标志性区域。生态科技城,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京沪高铁、石济客运专线为轴线,西起减河、东至东外环、北至北外环、南至南外环,有机整合高铁新区、项目东区和马颊河生态岛,建成科技创新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对外开放引领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科学发展新的增长极。空间布局上分为“一核、两区、多园”,包括十大功能板块。 “一核”,重点以高铁站为核心,打造东西两大高铁广场,建设高端商务区,规划布局科技创新、商业服务、研发总部、金融投资四大板块。 “两区”,建设减河、马颊河生态岛两大生态功能区,充分发挥河流水系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布局优质教育、生态居住、医疗养老、旅游度假四大板块。 “多园”,包括高铁新区产业园区、项目东区和抬头寺部分区域,重点布局新型工业和现代物流两大板块,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园。德州外滩商务带,南起新河路、北至大学路,全长4.7公里,依托岔河水系,加快万达广场、唐人中心两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启动周边片区总体改善升级,高标准实施滨河路景观绿化,设计建设中央公园,有机串联长河公园景区,把岔河两岸打造成现代都市滨河商务休闲带。南部生态片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重点布局文化动漫、生态旅游、都市农业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华嬉园和市动植物园建设进度,做好太阳湖景区前期工作。今后逐步向东延展至仙人湖、丁东水库“两湖”水系,与马颊河生态岛连为一体,形成城市南部生态屏障。
以大工程提升功能。重点实施道路街巷、公共设施、城市综合体和大社区等六大类工程。完成“两河四岸”道路后续工程建设,全线贯通大外环,新建改造三八西路、崇德九大道等主干道路,改造提升57条背街小巷。完成高铁综合客运站主体工程,启动汽车北站、快速客运站建设。新建改造供热、供水、供气、排水管网72公里,第四净水厂、高铁新区西区污水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工程建成启用。加快推进中商产业智慧总部基地、芭蕾雨奥特莱斯商务综合体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抓紧在生态科技城打造一批辐射力强、业态先进的商务组团。完成袁桥、项目东区南部和北部3个大社区建设,加快沙王、林庄等大社区建设进度,启动邹李等16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快“三无”小区改造,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以大整治改善环境。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四大工程,改善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实施治堵保畅工程,深入开展“平安行·你我他”道路交通安全整治活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施治违打非工程,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建设行为。实施治脏清污工程,清理垃圾、裸土、污水,美化城市环境。实施治乱塑景工程,集中整治重点路口、偏僻街区、老旧小区、低端市场,加快城隍庙市场搬迁;高标准、大力度整治城市出入口,打造靓丽整洁、畅通有序的城市迎宾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必须整合资源、统筹推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整建制粮食高产和玉米千亩吨粮创建,深入实施高产创建以奖代补支持政策,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整合土地整理、小农水建设等政策性资金,集中连片抓好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万亩,新发展家庭农场150个、农民合作社500家。加快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挥供销社基层网络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等特色产业,新建优质安全蔬菜产业园区20个,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0家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动植物疫情防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促进农民职业化,加快培养新型农业从业队伍。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农村社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同步推进,优化村庄布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两区同建”将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城镇化融资试点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优先安排城中村、城边村和乡镇驻地,开工建设农村社区40个,续建158个,打造精品社区30个,入住10万户;每个县(市、区)建成3—5处万亩以上的大型现代农业园区,每个乡镇建成2处500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园区。用足用好国家支农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全面提升城镇承载能力。着力做大做强县城,争取陵县撤县设区,引导武城、平原、宁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区,支持其他县城扩容提质。按照特色小城市的标准,积极推动扩权强镇,加快15个示范镇建设,搞好工业、商贸、居住功能分区,打造县域次中心。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
科学搭建城乡路网框架。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要求,加快推进德商高速、石济客运专线和济齐黄河大桥建设,确保济乐高速、德大铁路、邯济铁路竣工运营,做好聊城—德州—黄骅铁路、济乐高速临邑连接线前期工作,打通德州市与外围大城市、大港口、大机场的快捷通道。加快推进S318改建工程,争取S101改线和德商、京台、京沪高速连接线项目列入省级规划,完善提升中心城区到县城快速交通联系,形成市与县1小时交通圈。抓住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的机遇,继续调整优化乡村路网体系,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00公里,提高县城与乡镇之间的畅通能力,尽快建成外通内畅、贯穿城乡的现代交通体系。
(四)坚定不移地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德州。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舒适优美,让德州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继续推进城乡大绿化、大水网建设。抓好沿河绿道、生态廊道、环城绿带、农田林网建设,全年新植树木3000万株、造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35%。巩固中心城区“创城”成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加快主干道路、公共绿地、街头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改造提升大型公园绿地20处,完成城区道路绿化50万平方米,形成绿带环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绿色德州。按照水系贯通、并连成网、循环流动、水清岸绿的目标,加快南水北调续建配套、中小河流治理、灌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完善“治用保”防控体系,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运营,实施“千亩湿地行动”,确保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实现海河迎查夺冠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保护城乡饮用水源,推进水循环利用,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坚决治理大气污染。强力实施蓝天行动计划,推进大气污染点源达标工程建设,抓好华能德州电厂、恒源石化、中联大坝、凯元热电等重点燃煤企业脱硫脱硝设施改造,实施小机组燃煤锅炉脱硫再提高工程。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综合整治,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PM2.5监测治理,切实减少灰霾污染,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
扎实推动绿色集约发展。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严禁新上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和重点用能企业分级管理,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和居民生活等领域的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严查违法违规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综合利用,开展绿色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幸福德州建设。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惠民政策,在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交通、市政、居住、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年度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民生在改善、福利在增加。
均衡化发展社会事业。立足于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城乡不平衡、中心城区东西部不协调两大矛盾,乡村以增加供给总量为主,城市以优化布局结构为主。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0所、幼儿园100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万个,优先补充乡村教师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城区采取新建扩建、提升改造、整体搬迁、引进名校等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缓解人口密集区入学难、班额大问题;抓好德州高级师范学校、明诚学校建设和实验中学扩建。全面落实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和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医联体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建设,规划建设东部医疗城,促进医疗资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推动卫生信息化、重点学科建设上水平;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服务设施,组织文化惠民活动,实施文保工程和运河保护与展示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参赛省23届运动会。
广覆盖完善社保体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开工建设市人力资源市场,新增城镇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加大各类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基本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员全覆盖。不断提高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4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2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4000元、3000元。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改造养老床位9000张。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推动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6288套,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
深层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开工建设市群众来访中心,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新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严格全过程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高度重视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档案、史志等工作。
(六)坚定不移地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开拓创新,积极作为,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听民声、顺民意的政府。坚持开门决策,多方汇集民智,重大决策前深入调查研究,对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事项,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群众听证、媒体公开讨论,真正使政府决策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上。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接地气,办实事,解难题。大力提升“12345”市民热线服务效能,提高问题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定期对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系统梳理,专题研究,拿出办法,妥善解决。
努力建设服务优、效能高的政府。进一步压减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对已取消下放的,加大督查力度,防止反弹;全面清理收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坚决整治高收费、乱收费;规范中介机构,推行中介服务市场化,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开展“庸懒散”专项治理,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
努力建设讲规则、守诚信的政府。完善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合同要进行集体研究、合法性审查,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处罚事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硬约束,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投资评审和绩效管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运行监管,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公正。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加强源头规范,完善预警机制和动态监控办法,防止出现系统性、区域性政府债务风险。抓好政府诚信建设,以政府诚信带动全社会诚信。
努力建设重监督、严自律的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群众以及媒体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深入实施廉政效能管理工程,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防控廉政风险,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坚决反对“四风”,厉行勤俭节约,压缩“三公”经费,严控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以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形象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各位代表!我们的所有工作、所有努力、所有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自豪、更有尊严。德州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而努力奋斗!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篇1)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年至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扎实工作,奋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十二五”胜利收官。
五年来,城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51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2.8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分别达到2238亿元、1257亿元和22.1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倍、1.9倍和1.1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470.3亿元和1546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9倍和1.7倍。三次产业占比由2010年的12.7:54.3:33调整为10.3:49.4:40.3,呈现出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
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039元(新统计口径),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69元(新统计口径),年均增长13.6%,城乡收入比由2.09:1缩小到1.87: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41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左右。新建改建学校304所,基础教育全面加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48平方米,增加7.6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5平方米,增加9.48平方米。城镇每百户拥有汽车由20.5辆提高到46.39辆,农村由5.1辆提高到19.09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质供水。信息消费大幅增加,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提高30个百分点,达到45%。
五年来,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7.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竞争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7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10亿元,齐河县跻身全国百强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大院大所对接活动,转化科技成果305项,中科院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教育部“蓝火计划”等落户我市。成功举办五届区域性资本交易大会,16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17家。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获批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农业合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社达到12969家,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总量的31.1%,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万达广场、银座商城、泉城欧乐堡、德百温泉度假村等一批商贸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运营,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700亿元。
五年来,城乡统筹迈出新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跨越,实施重点城建工程412项,建成大外环、“两河四岸”、开发区路网等城市主干交通框架,京沪高铁、邯济、德大铁路、德滨、济乐高速建成通车,德上高速、济齐黄河大桥开工建设。陵县撤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大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步伐,“两区同建”模式成为全国典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73%,提高8.68个百分点。县城和15个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900公里,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4.17%,提高13.7个百分点。南水北调东线德州段工程顺利竣工,11座平原水库建成使用。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建成人工湿地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5%。
五年来,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开。22项国家级、30项省级改革试点顺利实施。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注册市场主体13.5万户,年均增长19.3%。卫生计生、食品药品、文化、工商、质监等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基本建立,市和县(市、区)级预算全部公开。金融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新引进商业银行7家,新增保险公司13家,建立小额贷款、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78家;建立了风险预警化解协调机制,不良贷款率下降5.73个百分点;市政府设立5亿元股权投资引导母基金、3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了金融调控能力。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整合。
五年来,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省“一区一圈一带”战略规划,纳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将对德州长远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出台文件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全面深化与京津冀地区的对接合作,与国家相关部委和京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工作联系,与京津两市7个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年先后在北京举办两次投资推介会,签订产业项目协议172个,总投资851.6亿元,北汽40万辆、奇瑞10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广核新能源示范区、中航科工机器人等一批高端产业项目顺利签约。生态科技城被国家列为京津冀产业承接特色园区。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授信1000亿元支持德州融入京津冀。与中科院、中关村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有实质内容的合作关系,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对接合作局面初步形成。全面对接省会发展,72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山东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落户禹城,省立医疗集团与我市开展医疗合作,产业对接合作日益活跃。对外开放扎实推进,外贸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家,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7亿美元,恒源石化成功收购马来西亚石油项目,综合保税区、齐河陆路口岸申建有序推进,与英国邓迪市、美国帝王市、新西兰黑斯廷斯市、法国布希圣乔治市缔结友城。
五年来,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蓬勃发展。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实事,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城镇新增就业35.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6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养老和全民医保,企业退休人员、居民基础养老金分别实现“11连涨”和“4连增”。建设校舍276万平方米,补充教师8703名。新增县级社会福利中心8处,养老床位达到1.8万张。建设保障性住房826.55万平方米,解决了9.6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市博物馆、大剧院、档案馆启用,大运河成功申遗。平安德州建设取得新进展,信访、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防震减灾、应急管理、口岸打私、体育、史志、科普、仲裁、慈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加强。始终坚持市委的正确领导,坚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健全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布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扎实推进。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整治“四风”问题。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查案件5816件,党纪政纪处分5601人。
各位代表,五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办成了一批事关德州长远发展的大事,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获批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等22项国家试点。特别是年视察德州,对我市新型城镇化等工作充分肯定,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群众团体,向驻德部队官兵,向中央、省驻德单位,向关心支持德州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发展的思维还需突破,不少瓶颈问题有待解决,全社会的创新精神需进一步激发;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实体经济缺大少强,优结构、增效益、促转型的任务艰巨,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民生保障水平尚有差距,城乡间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迫在眉睫;行政效能有待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尚需改变,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从今年起到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市政府主持编制了《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
——全面实施协同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统筹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城乡之间协同发展、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达到4000亿元左右,提前实现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2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47:45。
——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达到32000元和18000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力组织生态环保治理攻坚战,重要环境指标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面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我文明,德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有德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以协调发展为内在要求,以绿色发展为重要取向,以开放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打好协同发展、深化改革、精准脱贫、环境治理、民生改善五大攻坚战,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大跨越。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业,重视科技金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积极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完善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德州高新区建设,加快培育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在生态科技城启动建设德州创新谷,以一流的环境打造城市创新新高地。支持德州学院等驻德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合作、组建创新联盟。
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全面落实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千方百计吸引各类科研人员、专业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归国留学生、外国专家等汇聚德州,坚持“政策引人才、平台聚人才、产业兴人才、环境留人才”,加快人才公寓建设,加快引入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立服务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
大力提升工业,厚植产业发展新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集中力量抓大扶强,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股份制改造,健全治理结构;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重组并购、加快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境内外市场,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拓展,提高资本运作和直接融资能力。用五年的时间,真正培育起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业态、新优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打造周边城市“放心农场”为目标,着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巩固传统农业优势,确保粮食持续高产稳产;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用现代产业的思维全要素推动现代农业转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真正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型升级。
(二)坚持开放发展,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
德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们要坚决破除封闭保守和小成即满的思想,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胸怀,不断推动对外合作,构建开放新格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一区一圈一带”战略,全面对接京津,深度融入省会,南北双向借力,聚焦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高素质劳动力输送、生态功能区建设等领域,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产业项目与社会项目并重,精准谋划、精准对接、精准招商,五年内力争引进京津和省会地区各类项目1000个以上,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积极对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产业资源,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
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拓展对外经贸合作,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引进外资数量要比“十二五”翻一番。举全市之力支持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加快新城开发,真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未来五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总量要比“十二五”翻一番。积极争取复制上海自贸区政策机制,推进综合保税区创建,支持齐河申建陆路口岸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欧美、日韩、东盟、港澳台等区域的经贸合作,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广泛开展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互动,在开放中提升协同发展水平。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坚持“依法施治,精准施策,全民参与”,以最大的决心、最实的措施,坚决打好生态环保治理攻坚战。把大气污染治理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防治雾霾十大措施,系统加强燃煤控制、工业排放、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事故严惩,坚决遏制重污染天气频发态势。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落实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任务。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到年全市将压减燃煤93万吨。抓好水污染防治,严格治理企业非法排污行为,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土壤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新建一批湿地公园,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四)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均衡性。积极构建城乡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有序引导中心城区向东拓展,加快德陵一体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区对周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抓住国家政策机遇,用五年时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各县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继续推进实施“两区同建”,合理把握节奏,统筹资源要素,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更加注重配套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大力突破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模式,持续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加强乡村文化保护,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特色街区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年底完成59.7万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五)坚持共享发展,让德州人民生活更美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德州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和庄严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和力量,帮助16万困难群众走出贫困,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力争“两年脱贫、一年兜底、两年巩固”,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关注群众切身利益,加快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停车难、老旧小区生活难等问题,集中力量实施突破。教育方面,五年内新建、扩建中小学265所,改造薄弱学校891所,新增学位20.3万个,力争两年内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三年内完成全市所有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教学点教学力量不足的状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卫生方面,继续提升中心城区医疗水平,五年内市级公立医院床位由2463张增加到6000张以上。支持各县(市、区)公立医院对外开展合作,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各级中医院建设。老旧小区整治方面,中心城区三年内完成所有“三无小区”改造,探索新的物业管理模式,各县城全面开展老旧住宅小区和背街小巷整治改造。增加城市停车场数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合理规划,优先布局充电桩等设施。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德州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面落实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六)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协同发展新动力。
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改革,靠改革增活力、解难题、促发展。抓好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造全省一流的政务环境;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实现学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去行政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国有资产监管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实现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基础教育、医药卫生和户籍制度等项改革。
各位代表,“十三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满怀信心,激情澎湃!相信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目标,推动德州在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三、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项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以上,进出口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3.48%、44%。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统筹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区一圈一带”战略,紧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抓好省委、省政府政策措施落地。全年签约落地产业项目300个左右,引进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600亿元以上。引导各县(市、区)立足特色化、差异化,重点培植发展1至2个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中度。突出抓好北汽、奇瑞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产业项目,年内实现新车下线。加快实施北京联东U谷产业园、天津食品集团产业基地、河北华日集团高端家具产业园等重点产业项目。积极引入创新资源,建设中关村海淀园齐河科技城、山东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山东大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加强与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出版集团、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美术学院、中国供销集团、首农集团、荣宝斋的合作。加强专业招商能力,组建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公室,实现由招商引资向产业组织转型、政策优惠向环境优化转型、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型。组织开展好京津冀鲁资本交易大会、技术成果交易大会、“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三项重点活动,深化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二)着力抓好经济稳增长。突出抓大扶强,落实“3个100”企业培植计划,设立1亿元的工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通裕重工、玲珑轮胎等15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技改投入达到工业投入的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抓好威讯半导体、华鲁恒升、大国重器等102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早开工、早投产,完成年度投资411亿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市场主体5万个,建设企业科技创新平台120个,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
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清理“红顶中介”,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企业成本。全面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发挥好政策性平台作用,及时帮助企业化解因担保链、担保圈而形成的风险。发挥好已组建的十大产业联盟的作用,加强产业整合,加大对企业家队伍的引导和服务,打造产业集群。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积极推进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发挥好安全生产和环保标准的倒逼作用,对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环保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取消政策性支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减少库存。一刻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专家查隐患,企业抓整改,政府抓督导”要求,开展好安全生产“保底行动”,确保生产安全、社会安全。
(三)加快“放心农场”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建设一批市级“放心农场”,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和效益意识,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高水平编制完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出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继续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能力;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建成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拓展渠道,使德州的优质农产品能顺利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建设,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经济作物种植。支持临邑县与央企合作,率先建设工业级“超级农业大棚”,发挥好引领作用。支持平原县、齐河县分别与世界500强德国巴斯夫公司、美国雅培公司合作建设生态农用地膜和高端乳制品产业基地,支持各县(市、区)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跨国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强化农业品牌意识,“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重稳定在60%以上。支持地方涉农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乐陵农高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大数据中心落户德州,启动建设区域性农业技术交易中心。
(四)全面做好民生和社会事业。坚定不移把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搞好精准识别,切实摸清家底、选好脱贫路径,坚持一村一策、因户制宜,把扶贫资金、项目落实到户到人。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的脱贫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高效种养业,加强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各县(市、区)低保线不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线。进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贫困人口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每年50万元。强化教育扶贫,推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755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大力加强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力争完成70%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认真落实中央、省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办好民生实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年新建改建学校105处,增加学位8.7万个。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启动建设。开工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中医院病房楼、市妇女儿童医院病房楼,启动市东部医疗中心建设,完成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主体工程,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投资37.95亿元对中心城区棚户区实施改造,建成保障性住房8000套。投资3.5亿元对73个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实施改造,完善道路、排水、照明、绿化、供热等条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年内为70名听障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全面落实两孩政策。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健身路径分别达到60%和80%。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中心城区投资152亿元,重点实施广川大道北延、南运河污水管网迁建等62个城建项目,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垃圾处理等功能设施。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新增新能源公交车350辆。降低外来人员落户门槛,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比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能交通、数字城管等公共平台。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提高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开展中心城区违章建设大整顿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实施县城和示范镇提升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14万户,改造农村危房3223户,启动农村供暖改造工程。加快石济客专等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建设任务。
(五)统筹抓好各重点领域改革事项。按照“改革政策要实”的要求,加快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除制约德州发展的关键问题。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整合城市有效资源,搭建新的融资平台,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形成新的融资模式。加快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市财金投资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挂牌运营,城市建设、交通、土地储备、医疗、教育等平台公司加快筹备,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加快推进48个PPP项目,承接好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加快推进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年内11家农信社全部完成改制任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方式,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积极采用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要全部公开预决算。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完善联合办税机制,落实“营改增”扩围等结构性减税政策。积极探索我市完善和拓展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推进禹城市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好国家试点任务。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完成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任务。
(六)强力推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生态环保工作。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做好十项重点工作,力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上半年出台我市第一部政府规章《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健全依法治理体系。修订《德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强化预案演练,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数字预警模式,健全联席会商机制,提高对雾霾的预判能力。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新增产能,编制建设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重化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抓住控煤这个主要矛盾,全力抓好大型燃煤机组和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小锅炉达标工程,中心城区淘汰、拆除10吨以下锅炉,各县(市)逐步淘汰10吨以下工业燃煤锅炉。坚决管住散煤,全面推广清洁煤使用,建立清洁煤配送体系,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和县城集中供热面积。全面依法打击、取缔非法加油站点和各类土小企业,加快提升燃油品质。全面落实扬尘治理“六化”要求,持续加大城市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力度。统筹安排好全市工业企业错峰生产和调休,减少冬季排放压力。提升监测监控能力,建筑拆迁工地、商混企业、大型堆场、20吨以上锅炉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深化流域污染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确保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全年新增造林20万亩、植树2500万株,集中实施一批景观绿化、生态湿地提升工程。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加大对环境违法单位曝光力度,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查重处、绝不姑息。
四、汇聚协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各位代表,做好“十三五”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市人民的庄重承诺,我们将秉承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洁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各项决定,定期报告市政府工作。积极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听取政协委员的工作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制度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
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大力倡导从严从实、奋发有为的精神,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坚决解除不会为、不愿为、不敢为问题,坚决克服庸懒散现象,坚决防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落实政府服务承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切实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各项要求,坚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加强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盯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腐败问题绝不手软。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各位代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是全市人民共同的事业。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必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作用;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全面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主人翁意识。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德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