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文秘工作 > 工作报告 >

福建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小龙 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对外发布的一种正式的公文文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年是本届政府任期届满之年。五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初步统计,年全省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增长11.4%;公共财政总收入3008.91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76.21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9.66亿元,增长25.5%;外贸进出口总额1559.27亿美元,增长8.6%,其中,出口978.36亿美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38亿美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7元,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3.63%;人口自然增长率7.01‰;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福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年来,我们直面危机、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举措有力有效。全面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扩大内需的十个方面举措,推出促进工业增长、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稳定外贸出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过去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6%,经济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增加到接近2万亿元。

“五大战役”持续推进。把打好“五大战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项目数和投资额逐年提高,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条件得到完善,创新创业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加强,小城镇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施。46个国家部委、49家央企与我省签署合作协议,以央企、民企、外企“三维”对接促进项目接续和战役深化,纳入省级跟踪管理的项目2970个、总投资3.66万亿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运营里程从2007年的1628公里增加到2277公里,快速铁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649公里,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高速公路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通车里程从1366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90%的县城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普通干线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2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9万公里,所有建制村通水泥路。港口资源有效整合,吞吐能力实现翻番,吞吐量从2.36亿吨增加到4.14亿吨。机场扩能稳步实施,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1470万人次增加到2810万人次。电力装机容量由2399万千瓦增加到4015万千瓦,宁德核电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福清核电加快建设,建成500千伏超高压大环网。

五年来,我们好字当头、优化结构,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壮大38个重点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3896.76亿元增加到8644.19亿元、年均增长15.4%。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相关政策,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建设,预计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6.5%。

“三农”基础得到夯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4%,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形成35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覆盖57.9%的农户。解决816.0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一批大中型水库、引调水和防洪防潮工程加快推进。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连片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推进山海协作,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加快发展。农村扶贫标准从2300元提高到3000元,“造福工程”五年累计搬迁39.52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89%的研发投入、81.8%的研发人员、60.9%的专利授权集中在企业。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拓展“6·18”等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

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8.7万亩。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重要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四绿”工程,五年累计植树造林1726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五年来,我们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闽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国家赋予平潭综合实验区比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实验区大部制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开放开发基础条件初步形成。新设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扩大福州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57.9亿美元,对台贸易额482.2亿美元。成功举办四届海峡论坛,闽台海空直航持续拓展,厦门、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成行,各领域交流交往日益频繁。

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开拓新兴市场、培育重点企业、优化通关环境,全省进出口、出口总额均实现翻番。成功举办“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72.94亿美元。6个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厦门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江阴港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武夷山、晋江、龙岩、三明“陆地港”投入运行。闽港澳贸易额年均增长18.9%,五年累计实际利用港澳资金164.96亿美元。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所有涉农乡镇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展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省属国企加快整合重组、改制发展,资产总额五年翻一番。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6.7%。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企业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实现五年翻一番。

五年来,我们改善民生、创新管理,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多层次社保体系基本形成。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28.9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3.6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2.8%。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大病救助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转移接续。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从2007年的1200元提高到1800元。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开工建设65.6万套、建成31.6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建立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居全国前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0.7%和33.5%。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4.87万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连续战胜雨雪冰冻、特大冰雹、特大暴雨洪灾和强台风等自然灾害,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1875.84万人次,扶助3.2万户灾民重建家园。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汛抗灾机制,基本建成十大防灾减灾工程,自动气象站覆盖所有乡镇,应急预案和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信访“路线图”有效实施,和谐征迁工作法全面推行。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和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行动,年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分别比2007年下降47.1%、69.7%。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三届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实效。

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905件、省政协提案4639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五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通过25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21件省政府规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省级审批事项五年精简74.1%,成为全国省级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推广“厦航式”服务,治庸治懒治散治奢,改进文风会风,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廉政勤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过去五年,福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有效增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大企业大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贸出口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强劲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六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深入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坚持四化同步、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着力产业发展,着力城乡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革开放,着力生态省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着力建设以大型海空港、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关键,打造大都市,培育城市群,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安全体系。

——促进改革开放纵深拓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重点突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深化农村、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深化闽港澳侨合作,促进闽台合作、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双延伸”,充分涵养和挖掘侨力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外经贸强省。

——促进闽台合作更加密切。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宜居宜业的共同家园。

——促进文化强省扎实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大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生态省战略深入实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促进依法治省加快进程。主动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扎实做好年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扩大投资规模,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投资均高于去年,民生工程战役投入264亿元,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战役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强化实施保障,推动项目建设与土地开发、盘活资产、引进社会资本一体运作,推行和谐征迁,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廉政“五同步”。

促进工业增产增效。推进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运行保障机制,解除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制约,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促进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营销联盟等重要作用,促进品牌创建、产销协作、供需对接,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

提升外贸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扩大出口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建设大型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集聚物流企业,吸引外贸货源,做大口岸经济。培育壮大大型外贸企业,推动出口型生产企业提质扩能,引导以内销为主的企业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拓宽进口渠道,扩大重要装备、先进技术和紧缺资源进口。加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摩擦应对工作。

增强消费拉动的基础作用。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信息、健康、休闲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加快形成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上消费、信用消费。改造提升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商贸网点和便民生活服务圈,方便群众消费。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重点对接大型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推动存量提升、增量优选,力争全年“三维”项目完成投资3300亿元,新开工330个。继续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引入省外知名国企,促进省属企业重组壮大;办好第三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加快引进全国百强民营企业,引导异地闽商回归,推进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接国家部委招商渠道,发展投资中介机构和招商网络,积极吸引侨资侨智,努力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百大企业、大型侨港澳资企业的新突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汽车、钢铁、船舶、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印染、石材等行业“退城入园”,实施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强化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以升级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关停。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集约建设,完善新型信息技术类基础设施,建立产业服务云计算平台。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发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作用,突出产业化培植和市场化应用,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主体,深化产学研结合,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落实鼓励创新政策,拓展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信贷保险等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港澳台等境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新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五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核心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把物流、金融、旅游培育成新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金融业重点扩大社会融资,增加信贷投放,扶持企业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引导在闽金融机构网点向基层和县域延伸;加快建设福州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广沙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借贷,防范金融风险。旅游业重点强化龙头培育、品牌营销、一体运作、管理提升,开展跨区域资源整合等试点,促进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会展业重点突出经贸功能、项目内容、市场运作,提高有效客商参会率,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贸成为主旋律。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实施工商业用电同价,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推进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推进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平潭海洋大学。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快重点港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岸线资源,持续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扶持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巩固粮食产销协作,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建设“菜篮子”基地,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价格监控,力求供应量足、质优、价稳、便利。完善农资价格调节机制,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拓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科学发展茶产业,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烟叶、畜禽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扶持木竹、花卉、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工厂化栽培、钢架大棚和生态网箱养殖。加快培育“三品一标”,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夯实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实施大水网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培育现代种业集团。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深化林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强重点龙头企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等骨干力量的作用,构建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五保“幸福园”建设。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358所公办幼儿园,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1830个班。建立中小学校舍、校车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通中高职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支持工科、医学教育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异地高考试点工作。扶持特殊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和儿科、产科、康复等薄弱学科建设,全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400张以上。全面落实方便群众就医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实现村卫生所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全覆盖。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达标建设。开展幸福家庭促进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强化文化导向和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效,把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渗透到乡规民约、祖训家教、庙会节庆等民俗文化载体中,融汇到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广播影视等现代文化媒介里,不断聚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正能量。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文艺人才,引进和造就名家大师,打造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点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行业龙头,扶持骨干企业。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支持老体协开展活动,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第八届城运会。

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推行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加强社区矫正。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食品和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有效治理“餐桌污染”。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爱民固边工作。

(五)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注重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强化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支持福州加快马尾新城建设,推进厦门跨岛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泉州环湾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推进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支持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促进南平武夷新区绿色发展,支持龙岩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石狮开展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

精心抓好城乡建设。一是提升规划水平。组织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强化规划执行效力,控制开发强度。二是提升承载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完善供水排水、防涝排涝、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工建设10万套、基本建成8万套保障性住房,切实抓好建设质量和配租配售;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群众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地下空间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四是提升文化品位。保护风景名胜、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彰显现代文化气息,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鼓岭、鼓浪屿等城市名片。

全面推进“点线面”攻坚计划。各设区市要打造10个以上、各县市要打造3至5个完整社区,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沿线和小流域整治项目,全省建成绿道500公里以上,推动宜居社区、绿色廊道、生态水系连线成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设市城市达到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抓好福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安排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从城市社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总结推广宁德市与南平市合作建设“飞地港”的做法,支持山区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六)全面深化闽台合作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分线管理监管方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政策实施。加快建设公铁大桥等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开通平潭至台北海上新航线。加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海洋、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力度。推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五个共同”,探索“放地、放权、放利”的途径与措施,加强与台湾各界的合作,进一步形成开放开发的强劲势头。

密切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积极跟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搭桥机制,推进台商投资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台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建设,争取在台湾设立福建商品展销中心,扩大对台贸易。精心办好第五届海峡论坛。发挥闽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的纽带作用,密切基层互动,推进乡镇对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合作。

(七)持续拓展生态优势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脱硫脱硝并举、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烟粉尘治理力度,逐步扩大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与评价范围,抓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整治,加快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大石板材行业整治提升力度,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化学品、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贡献地区的补偿力度。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青山挂白”。推广长汀经验,积极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岗,完成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抓好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及一重山的美化绿化,重点推进福银高速福州至南平段森林生态景观示范段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四、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做到政府工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思想要解放。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克服安于现状的自满心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开动脑筋,大胆突破,以更加富有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实干兴邦,勇于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职能要转变。深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政府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切实解决放权不到位、取消不彻底、服务不配套的问题,提高行政服务标准化水平。有效落实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防止政策悬空、资金沉淀、权力寻租,用优质到位的服务营造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脱颖而出的乐园。

效能要提高。推行扁平化管理,缩短流程链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强力推行“马上就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少受累,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向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基层窗口拓展,加强行政监察,强化效能督查,完善绩效评估,严格行政问责,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政风要清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反对官僚主义,当好人民公仆;反对自由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脚踏实地;反对党八股,改进文风会风;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腐化堕落,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弘扬新风正气,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p副标题e

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见》,坚决实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1950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1694亿元,增长11.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32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62亿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797亿美元,下降6.1%,其中,出口533亿美元,下降6.4%;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77元,实际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实际增长10.1%;城镇登记失业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6.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新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对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温家宝、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闽视察,对加快海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研究制定我省贯彻国务院《意见》的实施意见,组织修编《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及时细化分解相关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加强汇报沟通衔接,迄今已有65个国家部门、央属企业推出支持措施。全省上下主动融入全局,着力工作落实,深入实施十大举措,加快构建十大支撑体系。海内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闽籍乡亲、国际友人积极呼应、协力推进。周边地区与我省的协作更加紧密,沿海与内地的通道更加顺畅,区域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局面。

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一是启动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编制总体规划,赋予特殊政策,推进项目开发前期工作。二是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完善台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出台支持台资企业发展政策,吸引台商投资建设专业园区。三是制定台商投资区、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拓展提升方案,申报设立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和福州保税港区,推进福州、厦门台商投资区扩区。四是推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组建两岸合作的海峡产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对台离岸金融试点,福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新台币现钞兑换试点扩大到全省。五是完善两岸人员往来及旅游发展机制,出台奖励措施促进两岸游客经我省双向旅游,首家台资旅行社落户厦门,“海峡旅游”品牌影响扩大。六是加强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综合研究,促进对台经贸、航运、邮政、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七是加大港口整合力度,北部以福州港为主体,覆盖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北岸;中部以湄洲湾港为主体,覆盖湄洲湾、兴化湾南岸、泉州湾;南部以厦门港为主体,覆盖厦门湾、东山湾,促进海峡西岸港口群加快形成。八是组织研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深入探讨土地、金融、就业、社会管理等方面政策举措。九是制定引进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政策。

闽台交流合作更加紧密。首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成为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会”协商后的又一个两岸交流沟通重要平台。先后两次组织大型交流团赴台推介海西,加强闽台行业、园区、企业间的对接,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台资25.3亿美元,对台贸易额70亿美元。新增清流、仙游两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邮路,“小三通”航线客运量138.2万人次,增长31.7%。建立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和科技、体育合作基地,全面开放对台职业技能鉴定,成规模选派大学生入岛学习。积极开展向台湾中南部受灾民众捐款赈灾活动。省台湾文献信息中心建成使用。“5·18”等涉台经贸活动成效明显,闽台各领域交往更加深入。

(二)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持续推出加强“三农”、振兴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投资、拉动消费、稳定出口等一系列举措,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逐季回升,增长态势持续向好。

“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全省财政支持“三农”投入438亿元,增长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连续三年增产。农业产业化规模扩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9%,农产品出口增长12.8%。“五新”推广步伐加快,实施94个示范项目,建设9个集成推广示范县。实施土地整理70.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5万亩,新建改扩建标准渔港17个,修复病险水库120座,完成海堤除险加固152.5公里、农村路网工程4650公里,解决农村133.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全面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供销社作用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网点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动植物疫情疫病有效防控,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建成,因灾倒房的受灾户春节前可全部搬入新居。

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工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8.6%。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福建炼化一体化、南纸林纸一体化、液化天然气冷能空分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光电、软件、微波通信、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制定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深入推进工业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完成工业改扩建投资936亿元,增长49.7%。帮扶企业力度加大,全面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36条政策等措施,建立完善信用担保补偿、再担保、贷款风险补偿和资金链应急保障机制,设立创投资金,全年省级财政扶持企业资金达25.7亿元;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累计达147家;取消、停止、减征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为企业减负25亿元;支持企业拓展营销联盟和电子商务,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7.42%。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有力,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30.5%;动漫、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和服务外包迅速成长,一批物流园区、节点和配送中心初步建成,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持续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4.8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继续提高。拓宽科技投入渠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重新认定576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推进科技重大专项,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陶瓷纤维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水稻转基因育种、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等专项列入国家计划。8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新平台加快拓展,新建4个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7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通过验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0个、专利授权量11282件,新制修订国家标准90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百千万”行动深入开展,技术经纪队伍逐步壮大。第七届“6·18”成功对接5008个项目,有效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数字福建”建设扎实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开工和投产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投资1493亿元,增长23.4%。海西跨入高速铁路时代,温福、福厦铁路建成通车,干线铁路运营里程新增504公里,累计突破2100公里。泉三高速泉州段、永武高速上杭至武平段、福泉高速莆秀支线等项目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46公里,累计突破2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新增6220万吨,全年吞吐量突破3亿吨,厦门港步入亿吨港行列。厦门翔安隧道全线贯通,福州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宁德、福清核电站建设全面铺开,一批火电、气电、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新增电力装机400万千瓦,总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提前建成全省500千伏大环网。

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落实减免居民自住房交易税、下调贷款利率等优惠政策,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增长67.5%和107.4%。鼓励和支持购买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全年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5.8%。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集贸市场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对外经贸平稳发展。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35条政策等措施,扶持重点企业和大宗商品出口,加大对企业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全省外贸运行好于全国,居十大外贸省市前列,降幅小于全国7.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分别提高7.5个和4.9个百分点。电子口岸覆盖面扩大,通关环境继续改善。厦门翔安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漳州成为全国光机电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利用外资质量提升,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4.9%,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取得进展。闽港闽澳合作不断深化,实际利用港澳资金47.6亿美元,闽港闽澳贸易额36.3亿美元。侨务、外事工作继续加强。“9·8”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商品林采伐和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公路养护分级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农信社改制试点启动。新组建投资、能源、交通、外贸、华侨实业五大集团,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健全。出台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公路养路费等6项收费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部取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启动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组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和海峡世纪影视公司,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7.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2万人。鼓励企业少裁员、不减员,完善企业欠薪保障金垫付机制。开展“八闽行巡回招聘”活动,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和创业培训,支持农民工流动就业和返乡创业。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保问题基本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行业范围进一步拓宽。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增至60个,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有序开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新增8个职教集团和31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服务海西工程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届福建艺术节和第二届文博会成功举办,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获奖总数居全国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力度加大。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持续繁荣。文化创意、报刊服务、工艺美术等产业发展迅速,厦门、福州成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依法、科学、有序进行。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取得成效。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社会福利、救助和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工作得到加强。援建彭州项目成效显著,对口支援协作不断深化。人事、编制、气象、防震、测绘、地勘、库区移民、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强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23座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7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75%和91%。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和联网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和企业节能工程取得新成效。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99万吨、小煤矿产能56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119.5万千瓦。饮用水源地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强。编制实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促进岸线保护和合理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森林覆盖率达63.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惠民举措逐项落实。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对城乡低保家庭高中学生提供助学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全部免除,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光明行动”受益患者1.2万人。农村卫生“百千万”工程顺利推进。全省新增病床5000多张。实施妇幼和老年卫生健康计划,推动社区医生进家庭,建设儿童医疗救治体系,为城乡低保妇女免费进行专项检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完成年度任务。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稳步推进。新建3.29万套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新建改扩建18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和100所农村敬老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提高。农村住房、森林火灾、渔船和渔工责任保险覆盖全省,水稻种植保险范围扩大。造福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完成年度目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持续开展。省财政为村计生协会会长、妇代会主任、团支部书记发放津贴,村主干补贴标准提高。继续帮助驻闽部队建设生产生活项目。

“平安福建”建设不断深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7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换届选举基本完成。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强化法律服务,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各类事故总量下降11.5%。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升。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四)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58件、省政协提案907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深入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项,出台省政府规章4件。“五五”普法持续开展。稳妥实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率先实行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四分开”,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深化效能建设、绩效管理,有效服务基层、服务企业。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开展对“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建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取得新成绩。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央支持海西发展重大决策的强大效应,得益于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国际市场需求低迷态势短期难以改变,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增长压力较大,部分工业行业和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还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较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安全生产仍有隐患,社会稳定还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扎实做好2010年工作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全面贯彻国务院《意见》的第一年。从有利条件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逐步巩固,我省经济积极向好趋势显现,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从不利因素看,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扩大需求存在较大制约,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很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特别是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见》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扩大需求推动持续增长,转变方式提升发展水平,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建设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8%左右;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度减排任务。

新的一年,政府的所有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深刻认识重大意义,遵循总体要求,把握战略定位,强化保障措施,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三农”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完善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等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有效防止耕地抛荒,大力推广关键增产技术,积极发展超级稻、再生稻,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落实储备粮定单收购政策,推进储备粮库建设,拓展粮食产销协作,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广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扶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特色产品,引导畜牧和水产业健康生态养殖。壮大品牌农业,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认证制度。健全监管机构,完善监测网络,实行严格的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促进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推广示范工程,为农民提供近距离技术指导。推动“五新”融入生产、储存、加工、流通各环节,构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链和服务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化教育手段,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远程培训。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旱片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抓好农村路网、村通客车、信息化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推进江海堤防防洪工程和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扩建一批标准渔港。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土地管理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林权证到户率,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支持永安国家林业示范区改革与发展。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制度,实行从优秀村主干中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探索对村级干部的激励机制。建立村级公益事业投入长效机制,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扩大到全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健全基层农技服务和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突出转型升级,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加快重点产业调整振兴。一是抓好项目带动。深入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今明两年推进落实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加快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集中实施300个重点技改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深化品牌带动。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培育和保护力度,提高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支持企业优化重组,促进集约发展。推动企业强化协作配套,培育零部件“小巨人”,形成产业群协同竞争优势。四是创造企业成长的良好条件。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落实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完善信用担保补偿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培育发展创业投资、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落实先进制造业用地扶持政策,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完善营销联盟等机制,支持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和发展电子商务。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全力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整合资源、拓展需求、打造平台、循序渐进,发展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重点工程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广应用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新能源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制造,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生物医药及新药产业重点培育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等,推进生物资源系列开发。新材料产业重点加快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的产业化,壮大化工轻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金属及陶瓷材料等产业。信息网络产业重点壮大微波通信、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等产业。突破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产业化,启动示范项目和示范区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加强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国家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信息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现代物流业,加快重点物流节点城市、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覆盖范围大、功能作用强的专业化骨干企业。壮大信息服务业,增强数字内容服务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能力,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培育外包服务业,落实软件业扶持政策,依托福州、厦门等软件园区,拓展软件开发、系统应用和业务流程等领域外包,建设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体娱乐等功能和网络。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握高速铁路时代新机遇,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完善营销服务,开发多样化产品,促进两岸业界共同培育市场,提升“海峡旅游”品牌,打造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基地建设。联合中科院共建海西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构建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办好第八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提高研发征集量、企业参与度和成果对接率。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科技资源整合和投融资力度,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扶持科技经纪服务的政策,有效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政策激励作用。支持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创新高技术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四是加强创新人才支撑。加强人才规划,实施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鼓励政策,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三)发挥投资消费拉动作用,积极有效扩大内需

保持投资持续增长。把握政策导向,组织实施一批投资大、效益好、拉动效果持久的重点项目,有效寻找新的项目源,增强投资内生动力。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项目报批、征地搬迁协调服务,推行施工管理标准化,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23个,力争新开工120个、投产120个,总投资14351亿元,年度投资1720亿元。落实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面向社会资本推出一批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办好第三届世界闽商大会,促成一批投资合作项目。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扩大与央企、境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培育新增长区域。

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形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是构建“三纵六横九环”海峡铁路网,开工浦建龙梅、南三龙等线路,续建14个项目,深化衢宁、长泉等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建设“三纵八横”海西高速公路网,开工10个、续建25个项目,新增通车里程391公里。三是壮大海峡西岸港口群,继续整合港湾资源,加强深水航道、疏港通道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大型集装箱和散货港区。四是优化空港布局,加快现有机场更新改造和新建、迁建机场的前期工作。五是打造沿海重要能源基地,抓好在建核电项目,加快核电后备厂址前期工作,推动主干电网、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和省外联网建设,抓紧天然气二期管网、抽水蓄能电站、煤炭中转储备和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六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加快建设城市路网、综合枢纽、轨道交通、公共停车场、公交和客货运场站,提升供水供气和防洪排涝能力。

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一是提高消费能力。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落实中小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设,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对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制度。二是拓展消费空间。加快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健全经营服务和购销网络,开拓农村市场。落实和完善鼓励家电、汽车、摩托车消费的相关举措,以三网融合促进信息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三是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抓好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加强重要商品、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监测和调控保障。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工作责任制,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加大旧城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商品房销售管理,严厉查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违规行为。

(四)凸显前沿平台功能,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打造更具特色的对台合作格局。争取对台先行先试政策,推动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推进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支撑,营造优美环境,推动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两岸共同开发模式。做好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工作。办好第二届海峡论坛,突出民间性、社会性、广泛性,打造两岸同胞大交流、两岸经贸大合作、两岸关系大发展的重要平台。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一是加强产业深度对接。促进一批台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生成落地,加快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东山湾等产业对接集中区。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开展研发合作,重点抓好智能电子、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方面对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台投资。二是拓展对台各类园区。推进石化、光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专业园区建设,加快高科技园区对接,完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办好海峡两岸农产品集散中心、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林业博览园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三是加快金融合作步伐。积极争取开办新台币离岸金融业务,推动人民币作为闽台贸易结算货币,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促进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互相参股。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加大涉台文物保护力度,抓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30个示范点建设,推动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化妈祖等民间信俗和祖地文化的双向交流,加强与台湾基层民众的交流交往。推进动漫、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对接,建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推动闽台院校学生互招、学历学分互认和师资互聘,设立两岸教育合作试验园区。构建闽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发展对台客滚运输,争取开通更多对台集装箱班轮、散杂货不定期航线,推动空中直航增开航班、增设航点。促进闽台口岸信息共享,试行便利人员往来的管理办法,推进“小三通”海空联运。加快开通邮件航空运输,推动建立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促进厦金海底通信电缆敷设,建设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五)全力做好外经贸工作,推动对外开放纵深拓展

在扩大份额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的办法,支持大宗传统特色优势商品出口,加大对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鼓励发展出口信贷,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企业先退后审覆盖面。全面启动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发展外贸物流业,发挥保税港区等政策功能,拓展国际中转业务,开辟腹地货源基地,建设晋江、南平、三明、龙岩和周边省份的“无水港”,鼓励发展“飞地港”,支持台商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展加工增值复出口业务,加快形成大物流、大港口、大外贸新格局。有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积极开拓东盟等自贸区市场,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拓展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增加重要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加快推进“无纸化”通关建设,坚持和完善重点口岸7天工作制和24小时预约通关,扩大电子口岸覆盖面,拓展铁海联运和区港联动政策覆盖范围。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资源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

在稳定规模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一是有备招商、择优选资。完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主动推介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和关键配套项目,鼓励外资投向产业调整振兴等重点领域,积极吸引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二是拓展载体、有效集聚。出台开发区扩区、整合、用地、用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办好“9·8”、“5·18”、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积极参与、支持办好上海世博会。三是引资引智、一体运作。注重吸引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发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放大效应。四是改进服务、提高效率。推行一条龙、一站式管理,健全外商投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机制,争取列入全国简化外资审批的试点省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拓展平台中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始终如一重视发挥港澳侨的优势,提升合作水平和成效。完善闽港合作八大平台,着力推动我省制造业与香港专业服务业对接,联手拓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培育国外展会基地、开展专业化招商推广活动,共同构建外贸物流配送平台。深化闽澳四项合作,依托澳门经贸渠道,持续开拓葡语系国家市场。创新海外华侨华人经贸合作的形式和载体,积极引进侨智侨资。充分发挥涉港澳侨和外事部门的平台作用,在牵线搭桥、跟踪服务、重点突破上拓展新作为。

(六)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精心保护青山绿水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落实环保“一岗双责”,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整治,治理畜禽养殖、石板材和工矿业污染,整顿污染集控区,加大重点区域、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控。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等长效机制,加强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陆源排海溯源追究,大力治理海漂垃圾。专项治理乱建坟墓,狠抓城市内河、噪音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城乡生态和人居环境。

严格节能减排责任。对新上项目严把产业政策、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增长。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个项目,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一座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和奖惩机制,严查偷漏排等违法行为。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与应用,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循环经济。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按照生态功能区划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清理整顿小水电项目,落实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力度,规范勘查开发行为。运用土地价格调节机制,引导节约集约用地。保护海洋资源和天然岸线,合理开展湾外围海填海造地试点,有序利用和管理无居民海岛。

(七)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区域协调互动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一是加强城乡规划。开展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抓好综合交通、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协调和投入。二是壮大中心城市。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布局和建设,拓展中心城市框架,提升中心城市实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素瓶颈、基础设施等问题,引导县域产业突出特色、参与分工,增强县级统筹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抓好20个重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在户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等方面赋予相关政策,建设“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五是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一体化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生活问题,放宽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

大力帮扶欠发达地区。推进落实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海岛、水库库区的投入,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对口帮扶渠道,培育一批山海协作示范工程。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抓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

推进跨省区域协作。强化海西城市群中心城市相互间的协作与沟通,构建城市联盟,拓展综合通道。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经济区域的联系。办好第六届泛珠论坛。全面完成援建彭州建设任务,开展对口支援协作,促进共同发展。

(八)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提升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实施省属企业三年发展规划,支持企业优化重组。以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经营预算、责任追究为重点,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民营企业在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规范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转让和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支持民营企业以股权、实物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发挥工商联、行业协会、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的作用。

加快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完善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改革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继续抓好规划、评估、审核、交易、监管等环节制度建设,不断拓展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领域。加快建设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流转和资本融通。

推动财税金融改革。稳步开展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探索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六挂六奖”政策。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推进专项资金整合。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吸引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到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支持在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深化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步伐,促进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有计划地推动设立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村镇银行发展,推动农信社改制,更好地服务“三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规避金融风险。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支持发展商业保险,提高保险深度和密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九)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突出就业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完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建设。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推动和谐企业建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筑牢社保安全网。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体制,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推进城镇职工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设区市统筹。继续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在全省推广“五险统一、地税征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症患者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区域卫生规划,扩充资源,优化布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保障水平。在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升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抓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力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快社保卡和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和处置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逐步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开展出生缺陷预防,提高人口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教师校际交流和城镇教师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加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改革高职单招办法,推进职教集团、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工程,落实一批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快专业学科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扶持特殊教育,促进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关心老年教育,抓好县(市、区)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兴建和完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重视文物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重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建设,推进“三坊七巷”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争取设立闽东畬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十大文化产业,推动产业园区建设,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文化市场。支持举办第六届“中国航海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增加未成年人体育活动场所,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积极发挥老体协作用,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办好老年人健身风采展示大会。承办第五届全国特奥运动会,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

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推进新一轮“平安福建”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建立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信访督查督办,通过调解、行政、司法程序积极有效处理信访问题,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及易发多发犯罪。继续开展“五五”普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做好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和管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检查,确保事故隐患及时整改到位。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训练,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和海防、人防建设,做好征兵工作,妥善安置转业、退伍军人,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快防汛、防台、抗旱、抗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海洋、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有效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有害生物入侵和森林病虫害,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队伍作用,提高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

继续办好惠民实事。教育卫生方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实施乡镇卫生院加强建设规划和万名乡村医生培训工程,完善千名医师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机制,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方面,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建设百所农村敬老院和1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解决无力参保县及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保障问题,实施“光明行动”和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建设残疾人“福乐家园”,资助残疾人居家托养,实施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加快城市家庭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农惠农方面,推进水源保护、饮水安全、环境整治和沼气建设工程,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和农村改厕项目,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设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建设3000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公路路网工程、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抓好造福工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文化建设方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年百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抓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和谐平安方面,开展巩固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帮助驻闽部队建设生产生活项目。

三、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持续作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积极有效的作为推动新一轮发展。

一要提升思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人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人的知识结构必须调整,加强现代知识的扩充和更新,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学习,丰富自己,掌握做好工作的主动权。

二要精心谋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立足海西,着眼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新变化,深入研究重大战略性课题,下气力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主动争取重大工程和生产力布局纳入国家规划,推动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新阶段。

三要突破重点。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政策,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突出薄弱环节,扩大覆盖范围,把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四要艰苦奋斗。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继续压缩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坚持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加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审计和稽察,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范行政行为和资金使用。坚持从严治政,着力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五要优化服务。用心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抓好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各类办事公开制度,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效能建设要解决问题,绩效管理要兑现奖惩。切实克服一些工作人员效率低下、作风飘浮的弊病,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加强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督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

六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做好人大执法检查、代表视察和政协委员调研成果的采纳和落实。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加强政府立法,规范执法行为,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海西建设进入新阶段,福建发展面临新机遇。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朝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福建政府工作报告精选篇1

年福建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开局良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

2006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认真落实胡锦涛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紧紧抓住中央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有力推动新一轮发展。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全面实现。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7501.63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5.08亿元,增长38%;外贸进出口总额626.63亿美元,增长15.2%,其中,出口412.65亿美元,增长18.4%;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1.85亿美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1011.86亿元,增长28.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41.03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3%;城镇登记失业率3.93%;人口自然增长率6.25‰。

过去的一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继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后,再次载入六中全会《决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主席等中央领导视察我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海峡西岸经济区效应日益凸显,国家有关部委从规划布局、项目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大力支持,海外华人华侨、台港澳同胞、国际友人、闽籍乡亲、各地闽商积极呼应,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通关等方面与我省加强协作。全省上下主动融入、奋发有为,深入贯彻省委总体部署,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落实“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具有的完善全国区域发展布局、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形成服务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建设服务祖国统一大业前沿平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显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持续增强。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并实施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粮食总产量701.53万吨,植树造林21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02.02万吨。落实种粮农民直补、良种和购机补贴、石油等生产资料提价综合补贴政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33.42亿元,带动农户198.94万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的103%,“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5300公里,实施土地整理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2万口,新建和改造农家店4531个。农村住房、森林火灾、水稻种植、渔工责任及渔船等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工作有序推开,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成效明显,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等机制不断创新,农村“六大员”队伍普遍建立。实行“四免一补”就业服务,全年共培训40.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4.6万人。农业“五新”进一步推广,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初步建成,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成效明显,农村金融服务逐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

(二)抗灾救灾有序有效。去年,我省连续遭受四次强台风和四次强暴雨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80亿元,灾情之重、损失之大前所未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十分关心,胡锦涛提出明确要求,温家宝和回良玉副亲临福建察看灾情、慰问灾民,给全省人民以极大鼓舞。面对严重自然灾害,我们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干部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全力以赴、奋起抗灾,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社会各界积极援助、扶危济困,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受灾地区水毁设施和工农业生产及时恢复,重建家园工作扎实推开,受灾重建户春节前可如期搬进新居。抗灾救灾过程中,全省广大军民用意志和智慧、鲜血和生命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体现出“以人为本、为民负责,不畏艰险、连续奋战,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顾全大局、自强不息”的伟大抗灾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落实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分产业梳理,按行业推进,加强工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支撑作用增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6.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6%,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增加358家;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2.6%;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增长25.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1个百分点。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从156上升到161。循环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建筑业实现产值1158.22亿元,增长3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80.32亿元,增长12.6%。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达7008.28万人次,总收入810.74亿元,增长18.3%。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各项贷款1389.69亿元,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所缓解。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产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增长良性互动。

(四)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作出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决定。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值1674.44亿元,增长26.4%。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光催化技术、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和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成,电子信息等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力促进中心7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5个,福州、厦门软件园和一批高新技术园区的载体功能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新增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实施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276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0.5亿元。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数字福建”建设取得新成效,政府、企业、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品牌战略有效实施,新评中国驰名商标14件、中国名牌产品25个、国家免检产品133个,总数分别达49件、76个和228个。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省级科技重大专项扎实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第四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促成3667个项目成果转化,常年性、宽领域、多层次的项目对接持续展开。

(五)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结合我省实际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重点建设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工业项目占重点建设投资的比重分别提高1.6个和6.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40.6%,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18.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速公路新增153公里、累计达1229公里,港口吞吐能力新增1900万吨、累计吞吐量2.3亿吨,电力装机容量新增443万千瓦、累计达2205万千瓦。厦门金龙客车新厂、泉州船厂修船、南平铝业铝型材技改、福州力恒纺织、永定和将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一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温福、福厦铁路,龙长、浦南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等在建项目实现阶段性目标。龙厦铁路、永武高速公路、厦门PTA二期和PX、石狮PTA等项目开工建设。厦深、向莆铁路和一批高速公路、港口、电力等项目正在落实开工前准备工作。

(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得到巩固,南靖等9个县(市、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三明、南平区域森林资源流转市场开始形成,明晰林权任务基本完成。林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步伐加快,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总量壮大,制度、技术、管理创新步伐加快,发展政策得到落实。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实现阶段性目标。厦门港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运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扎实推进,省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有序开展。

(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通关模式,推进区港联动,通关环境不断改善。继续落实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的规定,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和贸易壁垒。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民营企业出口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44.1%和21.8%。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全省新批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38个、合同外资74.1亿美元,分别增长49%和47.5%。开发区清理整合工作基本完成,全省84个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审核,福州、泉州和福清3个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厦门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作,莆田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和加工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继续发展。外事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成功举办第十届投洽会和首届海西论坛,海交会、商交会、旅博会、林博会、台交会、艺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效明显。

(八)闽台港澳侨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实施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和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全年新批合同台资19.5亿美元,实际到资14.2亿美元。对台贸易额56.07亿美元,增长15%。率先在澎湖举办福建商品展,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和第八届花博会取得丰硕成果。我省沿海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取得突破,新辟泉州与金门航线,“两门”、“两马”、“泉金”航线运送旅客达66.9万人次,实现泉州与澎湖个案货运直航,“两门”邮件包裹业务正式运营,厦门成为节日客运包机直航点。福建居民赴金马地区旅游人数稳步增长,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的旅游对接取得实质性进展。首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产生积极反响,首次入岛文艺公演和图书交易会成功举办,两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和各界人士的交流进一步深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开馆,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闽港在金融、贸易、招商、中小企业、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入驻福州,成功联办闽港物流合作交流会,新批合同港资49.4亿美元。闽澳在拓展葡语系国家市场、联合促销旅游精品线路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侨务工作继续加强,开展重点侨情调查,维护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积极引进侨资侨智,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九)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省财政一般预算用于科教文卫等方面支出207亿元,增长22%。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46万平方米,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有38个县(市、区)完成“双高普九”任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3.1个百分点;启动县级职教中心和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建设,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加强;筹建武夷学院、福建公安学院、江夏学院、闽南学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1%,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46.13万人,比上年增加5.43万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覆盖面扩大,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监管力度加大,控制医药费用专项工作取得进展。制定并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纲要,文艺创作演出更加活跃,农村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得到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繁荣发展。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在厦门成功举办。福建大剧院、省广电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第十三届省运会成果丰硕,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五届亚运会上获得15枚金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注重集约用地,既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连续七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又有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前茅。人事、编制、气象、防震、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753元和4833元,城镇新增就业61.9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城乡96.2万人享受低保。对困难乡镇、村“两委”和城市社区居委会给予经费补助。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继续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助学金,实施高校奖学金和中职学校助学金制度。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顺利推进,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得到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36个县(市、区),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实施医疗补助。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造福工程”新搬迁任务、农村“户户通电”和5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基本解决,并建立防新欠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民族、宗教、老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十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614件、省政协提案760件,办结率均为100%。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主动听取各界人士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加强行政立法工作,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8项。加强效能建设,强化行政监察,深化绩效评估,政务公开范围继续扩大。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平安福建”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严格落实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强化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处置预案逐步完善。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信访工作继续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建设取得新成效。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省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总体部署的全面实施,得益于全省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尚未消除;创新能力不够强,人才结构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受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和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外贸出口面临新的挑战;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设备进口亟待加强;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发展还不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机制不够完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社会治安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一些行政机关运作能力不够强,研究问题不深,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大;一些公务员缺乏责任心、办事效率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落实“四个重在”,扎实做好2007年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把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壮大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2.8%;外贸出口增长13%,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5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在执行中力争更好更快。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落实“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推动持续,促进提升,用心运作,增进实效,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产业支撑,持续良好发展势头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持续发展基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整合财政性涉农资金,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壮大畜牧业、水产业、林产业、园艺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网络化销售,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10万亩以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五新”,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有效防范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生物入侵。加强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固病险水库,加快修复水毁工程,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建设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强化乡村规划和管理,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农民职业技能等培训计划,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发挥农村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下派村干部、农村“六大员”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计划,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完善“三农服务网”,办好“台湾海峡渔业气象”和“渔民之友”广播节目,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

壮大工业经济,增强持续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改造升级中促进内涵深化,在产业有效扩张中促进外延拓展。依托工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配套水平,推进园区二次创业。创新工业管理方式,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和经济运行调度,抓好新增长点和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建设福厦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移动通信产品等项目;石化产业重点建设湄洲湾(南北岸)和厦门海沧基地,加快延伸石化中下游产业;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工程机械、轻纺机械、环保装备、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福州青口、厦门灌口汽车工业城,优化全省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产业布局;高技术产业重点在光电、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扶持发展一批项目;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钢、铝、铜、钨、钼等产品的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传统产业要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高轻纺工业的产品档次和品牌效应,促进建材工业以先进工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我省企业,扶持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持续发展新增长点。制定政策措施,扶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和水平。推进物流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作用。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支持发展法律服务,鼓励发展咨询、资信、广告、工业设计等商务服务业。合理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乡村等旅游精品,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物业管理、家政、健身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维权,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

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开辟持续发展新空间。突出港口建设,细化布局规划和开发方案,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福州和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和泉州新港,集中建设第四代以上集装箱船专业化泊位,逐步形成重点突出、优势鲜明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公路、铁路等集疏运体系,推进物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吞吐能力。加大货源组织和航线开辟力度,稳定近洋支线,拓展远洋干线,提高港口对国际知名航运公司的吸引力。严格岸线管理,合理利用陆域、水域资源。深化厦门湾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湄洲湾港口资源整合。依托重要港湾和沿海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临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大型重化工业项目。推动船舶工业发展,建设沿海修造船基地,支持民营修造船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发展海水生态养殖,扶持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和出口。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争取设立海峡西岸海洋科研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产业。重视海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范。抓好近海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863计划海洋监测专项福建示范区项目,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二)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互利共赢,提升闽台港澳侨合作成效。进一步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在产业合作、农业开发、推动直接“三通”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物流、信息、金融等服务领域合作有新突破。实施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及相关政策,密切与台湾行业协会、企业的联系,加强机械、电子、石化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合作。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支持现有台资企业发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扩大对台贸易,争取更多福建商品入岛展销。落实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的政策措施,加快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发展,推动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销售集散中心和漳浦、漳平、福清等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继续发挥我省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通道作用,扩大直接往来成果。推进闽台旅游合作,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把福建建成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基地。推动闽台民间往来,促进区域、城际交流和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合作。借助与港澳建立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加快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开展联合招商,合作建立生产促进中心,积极吸引香港物流、金融、法律、会展、信息等服务领域企业来闽投资;深化闽澳四项合作,与澳门共同开拓葡语系国家市场,联手推广旅游精品。加强地方外事工作,推进各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做好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工作,依法维护侨益,增进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把握国际经济贸易新变化,提升对外开放带动作用。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完善“大通关”机制,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监管模式的覆盖范围,开展检验检疫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试点,增加出口免验商品的数量,继续推行重点口岸查验7天工作制,提高通关服务水平。推进与内陆省区的“海铁公联运”,有效组织货源,提高出口货物生成量。促进区港联动,办好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的新挑战,继续实施支持和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出口,培育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健全出口风险防范应对机制,指导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扶持发展中小出口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按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在引导外资投向主导产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吸引外资来闽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等方面有新成效。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因地制宜吸纳产业转移,进一步形成分层次利用外资格局。办好第十一届投洽会,举办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扩大海交会、商交会、旅博会、花博会、海博会、艺博会等经贸活动和海西论坛的成效。

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强应用研究,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有新进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的技术创新,建立研发和技术中心,开发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开展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攻关,抓好海峡西岸工业技术研究院、海峡西岸星火产业带等项目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科研院所改革力度,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科技合作。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高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产业公共技术和创业风险投资等平台。充分发挥“6·18”平台作用,广泛征集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完善常年对接机制,促进更多项目转化落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普工作,提高民众科学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建设,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复合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归国留学人员的创业活动。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依法治理力度,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耗能产业和20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扩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范围,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大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开展沿海滩涂围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广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清理整顿违规小水电,合理开发水能资源。严格依法保护饮用水源。继续抓好“五江两溪”重点流域、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整治,强化对畜禽养殖业污染和重点矿业开采区、重点水土流失区等生态脆弱区治理。加强城市内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整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步伐。

(三)集聚资源要素,更加注重具体运作

深化项目带动,以务实运作增强发展后劲。围绕“十一五”规划布局,用好产业目录,生成、引进和实施一批符合政策导向、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好项目。保持合理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两个比重”。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9个,总投资7367亿元,年度投资938亿元。重点建设中工业项目267个,总投资2491亿元,年度投资310亿元。加快在建铁路、高速公路、工业和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建成龙长高速公路、厦门嵩屿港区一期、厦门友达光电、三钢中厚板、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福州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厦深、向莆铁路,武邵、福州和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厦漳跨海大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戴克轻型客车、泉州船厂造船、中铝瑞闽铝板带、南纸林纸一体化等项目;继续深化省“十一五”规划的燃煤电厂和宁德、福清核电,金鹰林浆纸一体化、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分级管理,充分发挥项目领军人才的作用,强化项目报批、征迁补偿、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和保障,形成高效率的项目推进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以积极运作激发创造活力。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工作,落实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小额贴息贷款、林木采伐管理、林业经营方式创新。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资产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和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社会资本与重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有效对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好厦门综合改革试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省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完善总体方案和配套措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后评估制度;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规范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强化互动融合,以整体运作促进连片发展。编制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明晰城市群发展目标、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实施步骤。发展城市联盟,加强城市之间的协调衔接,推进跨行政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的共建共享、产业的协作配套、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出台扶持政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城市特色,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壮大闽东北、闽西南两翼,促进连片繁荣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互动衔接,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以及同南方电网联网工程、华东电网第二通道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协作效应。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纵深推进省际合作,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中西部省份从我省港口进出口货物并投资建设港口。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坚持互动联动,深化山海协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继续加大对山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海岛、库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做好财政金融工作,以高效运作服务各项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发展,培植壮大财源。依法治税,加强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确保重点支出。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收支分类,健全政府采购制度,扩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范围,统筹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加强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审计,规范财经秩序。落实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巩固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公司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水平。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四)着力改善民生,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实效

集中新增财力,增进惠民利民实效。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劳务派遣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优化用工环境。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生活保障的有效办法。扩大“五险统征”试点和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严格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加大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条件。继续推进水利“六千”、“年万里”农村路网、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闽江和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除学杂费,对农村家庭贫困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重点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继续实施医疗补助。从今年开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在全省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开展“光明行动”,为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选派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用两年时间基本消除全省农村中小学现有108万平方米危房;启动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年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加大实施“造福工程”帮扶力度,组织搬迁2.5万贫困人口;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侨居造福工程,解决华侨农场居住危房问题;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提高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省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推进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和渔船等农业保险;援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一户一就业。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增进统筹发展实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岗位成才。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调整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和发展计划,推进省级重点学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助学,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重视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鼓励发展民办医院,扶持发展中医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控制药品采购价格,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筹办2008年全国农民运动会。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重视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百所敬老院。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加快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管理,增进平安创建实效。健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企业建设。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在土地征收征用、城镇建设拆迁、库区移民、企业重组改制等过程中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完善防止新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探索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途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处置预案。加大基层基础建设力度,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犯罪活动。强化“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煤矿、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切实做好信访工作,完善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做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工作。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强化国防教育,支持驻闽部队和武警部队战备训练、后勤保障,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营造团结和睦氛围,增进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发扬“三平”精神。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推进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学艺术。加强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管理。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建立文化精品创作专项资金,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动漫等创意产业,扶持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推进“福建土楼”、“泉州海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加大“三坊七巷”、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名家大师,培育一批拔尖人才。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批农村文化工程,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三、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有效作为

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在省委的领导下,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以有效作为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局面。

在推进依法行政中有效作为。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认真贯彻《监督法》,进一步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行政监督,在行政立法、决策、执法和信息公开等环节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行政权力。大力弘扬胡锦涛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继续治理商业贿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防权力滥用,确保政务规范、政事清明、政风端正。

在落实发展思路中有效作为。我们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凝聚人心,坚定不移地实施新一轮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六个扎实”的主要任务,结合各自实际,细化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阶段;始终坚持“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和“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努力完善基本格局,不断拓展基本态势;深入实施“八大举措”,持续推进“九大支撑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

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作为。我们要主动发现问题,并研究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保、环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创造条件,倾心去做;对规模、质量、效益、结构、体制、机制等事关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及时有效解除;对各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事关和谐稳定的问题,必须完善预警、指挥、救援体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民平安。

在强化管理中有效作为。我们要敢抓敢管,下决心治理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不良习气,克服不作为、乱作为等弊端,深化效能建设和绩效评估,严格行政问责,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执行力;要高效便民,注重制度创新,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规定,完善运作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切实改进“第一道门槛”的服务,做到办事窗口能办成事;要奋发进取,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态势令人鼓舞,新一轮发展的宏伟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立足围绕全局,立足科学发展,立足执政为民,立足求实求效,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7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