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市政府工作报告是展现城市发展情况较权威的官方信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暨“十五”发展回顾
2005年是福州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开局良好,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720亿元,比增9.8%(按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口径,全市生产总值达1481.78亿元,比增9.8%)。财政总收入达195.5亿元,比增16.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27.7亿元,比增19.2%。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230亿元,比增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900亿元,比增1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90亿元,比增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600亿元,比增13.9%。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达16亿美元,比增10.3%。出口总值达86.72亿美元,比增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6.92亿元,比增15.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05年市政府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与抗灾救灾“双胜利”。面对市场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贷款难、征地拆迁难等问题,实行经济形势月分析、重点建设周协调、定期分级走访骨干企业,鼓励生产性企业增加生产、扩大出口,扶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加强银企对接、劳动力对接和地产品促销,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罗源狮岐3万吨级码头、福清融元污水处理厂、福耀浮法玻璃、冠城大通特种漆包线技改、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金山生活区四期、闽江学院三期等25项重点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福厦铁路福州段、罗源湾港区碧里作业区4、5多用途泊位、闽江调水江阴支线、迅捷光电、福顺半导体封装、福州长乐空港工业集中区、福州软件园四期、乌山西路片区改造、昙石山文化遗址古民居工程一期等35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连接线、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平潭海峡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与此同时,面对“海棠”、“泰利”特别是“龙王”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我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科学调度,干群一心、军民携手,和衷共济、持续尽责,把受灾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并涌现出陈文光等一批先进典型。按照省委、省政府“四个务必”、“五个确实”的要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顺利推进,市区已迅速全面恢复永久性供电、正常供水,所有水毁路桥工程已全面恢复通车,受灾地区社会安定稳定,大灾之后无大疫,所有受灾倒房户可望春节前搬进新居,全部水毁工程可望汛期前完成修复工作。
二、“三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落实对“三农”的扶持政策,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136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5.2亿元,比增15.1%,带动农户45万户,42个无公害基地和5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国家、省认定。榕台农业合作迈出新步伐,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新一轮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圆满完成“六千”水利工程和农村通村公路年度建设任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特困人员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在罗源县顺利开展。农村扶贫继续加强和推进,完成3208人“造福工程”搬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7万人。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实施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部门管理体制和职责分工。下放市级工业集中区管理权限,理顺琅岐经济区管理体制,增强了工业集中区和县(市)创业发展的活力。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全员聘用制工作,完成312个市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整。基本完成市属工业、农业、外经贸国有企业改革,国有商贸、建工企业和公交、煤气等公用事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资产出让更加规范,新设置采矿权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福清、长乐、罗源等县(市)城关污水处理厂已启动建设或投入运营。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草以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也取得新成效。
四、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第二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积极参加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和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成果均超过上年水平。积极推进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发区建设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强企业出口退税、通关以及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绿色壁垒等服务,对外出口稳步扩大。实施“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企业14家。榕台港澳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率先实现了台湾农产品零关税直航进入大陆,海峡两岸海上直航试点、“两马”交流取得新进展。成功承办第二届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市长论坛。闽东北五市等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侨务、外事、商贸、旅游、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取得新成果。
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新区建设、旧屋区改造,着手实施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一批镇改街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闽江大道北段、江厝路等37条市区主次干道、支路,完成二环路全线提速改造和福光路口等12个较拥挤的道路交叉口改造,启动33条断头路、丁字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心城区通行能力有所提高,交通拥堵情况初步改善。进一步明确市容卫生管理工作职责分工,加强内河、“三车”非法营运、电动车、地下停车场、建筑渣土运输、中小餐馆和火车站地区等综合治理,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回潮得到遏制。实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持续改进计划,组织开展闽江流域福州段、敖江流域水环境等专项治理,着手编制闽江口湿地保护规划,颁布实施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启动建设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环保项目,建成金山污水处理厂、闽江公园华龙园等一批项目,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六、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高,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体系、福州技术交易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深入开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较快发展,晋安、福清和长乐新通过省级“双高普九”评估验收,14所学校新通过省级各类达标校、示范校验收,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免试入学,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7.2%。广场歌咏、“走进美的小区”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闽剧《红豆缘》、《梅花魂》荣获中国戏剧类有关大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切实加强,闽剧、评话等被列入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平潭、连江水下考古工作取得成果,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市区,台江、鼓楼、仓山跻身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榕籍运动员夺取8枚金牌,位居全省第一,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等重大赛事在福州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审计、人事、编制、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七、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60元,比增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比增8%。积极扩大城乡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1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5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生和特教生、革命烈士子女“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问题初步解决。城区特困居民医疗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标准有所提高,“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等慈善救助活动蓬勃开展。有效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维护被征地农民、被拆迁群众合法权益各项政策全面落实,中央、省确定的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任务基本完成。创建“平安福州”活动的严打、化解矛盾纠纷、基础防范重点整治“三大战役”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初步建成,一批信访积案得到解决,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提高。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民政、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认真开展政府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市政府对征集到的40条意见和建议逐条分析梳理,带头整改。全面加强投资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强化暗访检查、绩效考评、民主评议,政府部门运作效率、服务质量有所提高,机关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得到加强。完成全国经济普查主体工作,进一步摸清我市二、三产业基本情况,为加快福州发展提供了较全面的基础数据。建立财政性投资的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中国福州”门户网站与防汛等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建成投入运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依法行政,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推行“四项制度”,拓展“阳光工程”建设领域,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得到加强。
2005年的努力促进了“十五”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据初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出口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大部分指标可望完成“十五”预期任务,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阶段性成就。经过“十五”发展,全市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在形成。
一、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4%、21.1%、18.2%,总量分别比“九五”末期增长71.4%、160%、130.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6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70项。福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等称号,并持续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福清、长乐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闽侯、连江、罗源等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和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末的13.5∶46.5∶40调整为2005年末的11.7∶47.3∶41。工业经济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30%,全市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纺织、冶金、塑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和福清、马尾百亿电子城、青口百亿汽车城、长乐百亿纺织城等一批特色产业隆起带,拥有福耀、福辉、金得利、飞毛腿、万年青等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福耀、福辉、金得利、西瓜太郎等4个中国驰名商标,金山、软件园、江阴、长乐、罗源湾等新兴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商贸、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沃尔玛、麦德龙、百安居、家乐福、好又多、国美、苏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福州。市场规模有效扩大,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好转。
三、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有企业、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公共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向纵深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东南汽车公司等5家企业已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模具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863软件企业孵化器等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快速发展,福耀玻璃等15家企业成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榕台港澳侨交流、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全市累计新批合同外资66.5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3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分别约占改革开放27年来引进外资总量的28%和44%;来榕投资和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52家,比“九五”末期增加三分之一。
四、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心城区跳出局限于鼓台片发展的旧格局,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91.5平方公里扩大到2005年的170.1平方公里,鼓山、金山等城市新区初具规模。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连接通道和中心城区环型放射性路网骨架初步形成,建成罗长高速公路、三福高速公路福州段、二环三期、三环一期A段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54.6公里,占全省的21%。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开发建设明显提速,10个5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全部动建,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0万吨。城市保障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市区供水能力达150.9万吨/日,全市全社会用电量达143.2亿千瓦时,城市气化率达92.5%,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70.4万门,互联网用户达49万户。
五、社会发展呈现新局面。金山剧院、闽剧院、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船政文化博物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市区建成福州三中金山校区等12所新布点中小学校,农村完成42.8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7个区(市)率先实现“双高普九”,中心城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初具规模,新创办的7所民办高职院校和交通、珠宝等8个职业教育集团快速发展。大力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适用人才,市、区两级人才储备中心累计储备人才6000多人,研究生培训服务工作总站内已有9所著名高校挂牌设点。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形成,重点医院、特色(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夺取了抗御非典、急性肠道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胜利。“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画龙记》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性大奖,“扫黄打非”、网吧整治等文化市场净化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10万户,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5年完成省下达的责任指标。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网络基本建成,竞技体育水平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六、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6.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55亿元,比2000年增加670亿元。完成中心城区38片268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3万多户居民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城乡一体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累计安置就业5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农村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春风行动”等扶贫帮困活动深入开展。建成开放闽江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金牛山公园、鼓山十八景公园、金山公园等一批现代休闲公园,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67项,办理1845件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2108件省、市政协提案,解决了一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提请审议34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88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废止涉及行政许可规定的市人民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70件以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36件,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市级行政许可事项32项,清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82个。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文明程度有所提升。
“十五”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效监督与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州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榕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州建设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相对偏小,能带动、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项目还不多,项目生成机制不健全;二是工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龙头企业、终端产品、名牌产品偏少,企业抗御市场波动、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区域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有的地区发展水平、速度亟待提升,部分县乡负债较重、财政运转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基础尚不稳固,城乡低收入群体还较困难;四是资源、环境的矛盾与制约比较突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较弱;五是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功能分区不够完善,建设特色不明显,管理水平不高,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或“死角”现象仍然存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与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应有的形象还有一定差距;六是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府部门一些工作人员工作缺乏责任心,效能不高、作风飘浮,“吃拿卡要”等现象仍时有发生,投资软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对上述问题,市人民政府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福州市委关于制定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人民政府进一步集中全市上下智慧,广泛征求听取意见,编制形成了《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今后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中央积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要求福州市“要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梁,树福建形象”,这既是信任,也是责任,既是动力,也是压力。要立足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实现新跨越,我市“十一五”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福州发展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局有机对接融合,突出科学发展、突出发挥优势、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改革开放、突出社会和谐、突出为民谋利,更快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根据《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围绕比全省提前2~3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奋斗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比全省提前实现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5亿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力争通过3年努力,在全省牢固树立省会中心城市经济排头兵地位;通过5年努力,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个性、魅力和实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不断提升,并进入先进行列。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项目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着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工业,把工业化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主要支撑力、推动力;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到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以上。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提高制造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大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推进工业企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聚,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发展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临海、临港工业。构建为产业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人才市场、现代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行业、产业、企业整体的服务与协调。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要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以上。
二、构筑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个性、内涵和魅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同时,着力推动城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方式、消费方式的迅速转变。主动融入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凸显城市灵秀之气和历史文化底蕴,高起点、高站位地修编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一城两翼双轴线”的基本思路,加快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面海”发展,构筑临江向海、山水相间的沿江滨海城市发展新格局。构建完善快捷畅通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完善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保障有力的防灾减灾体系,着力提升城市交通通行能力、排涝标准和市民公交出行率。全面强化城市长效管理,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巩固、提升“创卫”、“创园”、“创模”成果,营造整洁、美丽、有序、文明的城市环境。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注重水土保持,加强生态保护,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等资源,增强省会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切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切实改善农村面貌。鼓励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发展壮大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加强农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97亿元。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就业技能等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挥海洋资源和岸线资源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海岸、海岛、近海、远洋等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形成以临港工业和海洋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制药业、滨海旅游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推进我市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加快福州港“一港四区”开发、建设与整合,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力争到2010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200万标箱。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增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筑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发展格局。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以上。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商贸区域布局,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业态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构建现代服务业强区,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辐射能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的区域性大型专业、综合批发市场和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物流平台。促进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打响“闽越古都、有福之州”旅游品牌。增强金融对经济建设的服务支持作用,引导海内外各类金融、证券、保险机构到福州设立营业机构或代表处,支持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发展、改革与创新,强化省会城市金融服务中心地位。健全完善住房供给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要素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着力打造“诚信福州”。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大胆解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涌流、迸发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力争“十一五”中期全面完成市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行财政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加快构建完善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坚持“法不禁止即自由”,加快发展与提升民营经济,努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和名牌产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引进外资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相结合,抓住国际投资和产业、技术加快转移的机遇,以工业集中区、主导产业、大企业和大项目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全方位引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走出去”战略,落实完善外贸进出口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大通关协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发挥“五缘”优势,致力“六求”作为,着力建设海峡西岸对台经贸合作前沿平台和重要基地。全面推进榕港澳合作、海内外友城合作、闽东北五市合作等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
六、实施教育强市、文化强市战略,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加强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鼓励、规范发展民办学校、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构建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力争全面通过“双高普九”,争取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5%以上。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有效增强人才和智力支撑,积极打造福州“人才高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活跃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娱乐服务、出版发行、影视广播、网络服务等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强化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积极发展地域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大科学普及力度,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广泛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城市”建设活动,完善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确保药品、食品和医疗安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构建以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消除卫生服务空白村。完善“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以内。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发展竞技体育,建设1~2个国家级、省级训练基地,竞技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七、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中新增财力,千方百计办好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好事实事。统筹城乡就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覆盖,保障实际收入低于生活保障线的所有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力争到2008年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强化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深化创建“平安福州”活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加强民主政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及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发展。
2006年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必须积极稳妥。初步确定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些;财政总收入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5%;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可比口径);出口总值增长12%,力争总量突破1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2006年市人民政府将扎扎实实地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切实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工业发展产业导向、布局导向,制定鼓励工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工业项目向福清、长乐、罗源湾等两翼重点区域和周边县(市)集聚发展,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新上一般性制造业项目,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加快国家级开发区、投资区和市级工业集中区的建设与发展,整合提升县乡工业集中区档次与水平,引导工业集中区做大优势产品、创出一批名牌。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调度,突出抓好对新增长点项目、百家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跟踪、协调与服务。加强镍业、钼业、铝加工、不锈钢、化纤等项目招商,全力以赴抓好晶圆、华映PDP、戴·克汽车、力恒锦纶、南方铝业三期、中铝瑞闽铝板带出口基地、天宝钼业、德胜镍业、吴航不锈钢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带动一批产业链配套项目发展。大力支持办好冠捷电子、捷联电子、东南汽车、华映光电等现有龙头企业,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加快国产化步伐,引导本地中小企业进入其生产供应网络。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完成工交担保公司股份制改造,鼓励利用民间资金组建民营信用担保机构,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异地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组建成立市、县(区)两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园区扩区和管理体制创新,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机制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福州金山生物医药孵化器,创设若干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扩大技术市场交易规模,突出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税收贡献较大的科技项目,培育一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接国际标准化生产管理,鼓励企业新创一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二、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稳定、完善、强化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增加困难县财政转移支付8000万元和农村基础设施补助2000万元,切实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等20个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实现各县(市)至少创建1个标准化综合示范区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水产品加工、深水网箱养殖和远洋捕捞业的专项补助力度,鼓励、扶持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仓储保鲜与深加工业,建设连江海峡水产加工园区等项目。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推进5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培育10家现代农业技术基地,建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二期工程。着力推进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等8个榕台农业合作园区建设,全面加快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新一轮发展,大力引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和优良种苗。积极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做好农、林、水产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土地整理、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抓好“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修建750公里农村公路。要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海域使用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扩大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启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完成福清、长乐、连江等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推行市、县两级医院挂钩帮扶所有乡镇卫生院,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创建卫生县城(镇、村)。强化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扶贫帮困,扶持老少边贫岛地区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3万人,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000人。抓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引导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服务贸易业,加大商业连锁经营网络和专业市场、专业街、特色街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推进八一七路商业中心街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抓好鼓楼区洪山镇锦江社区、洪山桥社区、台江区苍霞新城社区等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逐步向农村消费品市场推广连锁经营模式,在福清、长乐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推进闽江口、江阴、罗源湾、松下港区及长乐航空港、火车货运站等物流园区和福州软件园区IT产品、福州鞋服、福建省海峡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筹建中国(福州)农副产品综合批发配送中心,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培育发展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温泉、生态、滨海休闲等资源,推进昙石山文化遗址古民居、船政文化、寿山石国家矿山公园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辉新苑、西园新苑、西园东一区等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项目,加强房地产信息分析、预警预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办好中国(海峡)消费品全球导购交易会、2006年中国(福州)国际能源电力展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积极申办全国日用品百货交易会和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
四、更加积极地推进改革开放。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市属市政建筑、交通运输、国有商贸等行业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启动集体企业改革。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施财政基本建设项目国库集中支付,加强重点项目质量审核和资金管理。把提升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推进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向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建设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全方位扩大开放,拓展区域经济合作。办好第八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第三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进一步发挥“海交会”的平台作用、扩大品牌效应。积极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加强金融、保险、法律、物流、旅游、中介、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等领域吸引外资工作,拓展利用外资领域。认真实施“回归工程”,突出做好榕籍重点客商、新华侨和新生代华侨工作,多渠道鼓励引导海内外乡亲回乡创业兴业。抓紧建设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确保如期提交验收,同步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抓住人民币升值有利时机,利用我市新兴港口优势,鼓励企业扩大国外原材料与先进设备进口,培育一批实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进口贸易商。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继续落实出口扶持政策,完善外贸支持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贸易壁垒,拓展出口新增长点。全力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区,主动承接台湾机械制造、光电、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产业转移,着力吸纳台湾制造业研发机构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到我市投资兴业。扩大对台小额贸易、两岸海上直航试点、“两马”交流成果。用足用活CEPA政策,依托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拓展榕港、榕澳在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的交流。落实闽东北五市等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加强海内外友城合作。
五、全力推进城市“东扩南进、沿江面海”发展。编制完成福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基本完成八一七路历史文化中轴线、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重要区域的规划设计,启动编制市区山体、水系整治保护规划以及过江通道专项规划。继续加强南台岛等新区开发建设和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扎实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拓展对外连接通道,建成或基本建成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浦上大桥及连接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201省道等项目,动工建设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平潭海峡大桥,加快鼓山大桥、琅岐闽江隧道、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福州至永泰段、江阴铁路支线、连江铁路支线、罗源铁路支线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江阴、松下、罗源湾港区深水码头建设,推进福建华电储运有限公司通用码头、鑫海码头等在建拟建的14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建设。挖潜改造闽江口内港区,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强化城市能源保障,加快建设一批输变电站和电源项目,加强城网、农网改造,实施福州LNG天然气等项目。
六、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市区内涝、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一步改造中心城区路网,加快建设南江滨路北段、梅峰路等一批市政道路,新(扩)建东北三环路、浦上大桥、魁岐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实施八一七北路全线综合改造。优先发展城市公交,推进国货路、工业路公交专用道建设,加快公交停车场及市区30个首末站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一批公交线路,更新、改造一批公交车辆。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加快仓山中心片区排涝工程、大学城防洪排涝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八一、登云、过溪水库除险加固和晋安河、凤坂河、琼东河、五四河等内河清淤整治,建设福州市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信息系统,着手在沿海地区设立一批自动气象站。坚持强势严管,突出抓好城乡结合部、支路街巷“脏乱差”、乱摆摊设点、乱悬挂、乱张贴、车辆乱停放、渣土运输“滴撒漏”等专项治理,加强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秩序整顿,以摧枯拉朽的工作气势、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旋风一样大的工作强度,荡涤城市中的歪风恶习以及各种违章违规行为,实现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状况明显好转。深入开展节水、节电、节煤、节油等资源节约活动,推进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大学城循环经济示范区和青口、金山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医药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技术改造。继续实施闽江、敖江流域和龙江等小流域的行业污染、畜禽污染等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推进南台岛12条内河综合治理,尽快消除中心城区内河垃圾成堆、河道黑臭等现象。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建成或基本建成祥坂污水处理厂扩建、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推进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连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并力争每个县(市)至少动建一个污水处理厂。加快搬迁、治理城区内一批污染严重、市民反映强烈的企业,抓紧改造、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加强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管护建设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突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收学杂费,推进农村“双高普九”工作,启动全市农村乡镇中心校寄宿制工程建设。加快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步伐,加强城市薄弱校建设,实现福州教育城域网逐步从五城区和八县(市)城关地区向农村拓展。加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投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福州教育学院新校区,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和职业能力建设。加大学校安全工作和学生品德教育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好闽剧《红豆缘》申报“五个一工程奖”工作。组织福州市第二十届戏剧会演,加快建设一批乡镇文化馆所和社区文化站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对台港澳地区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依法依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文物保护项目。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拓展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建成艾滋病防治中心和医学心理咨询中心等项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风医德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推动“社区体育”、“广场体育”和“公园体育”蓬勃开展,力争在第13届省运会上取得佳绩。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着力突破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失衡、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等难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八、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拓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再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争取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1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66%。加强劳动监察和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治理拖欠工程款、拖欠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等行为。进一步完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助学体系。适当提高城镇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被征地农民、被拆迁群众的合理补偿机制,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给予适当困难补助。全面实施市属国有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市、区属集体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社会捐助接收服务网络建设,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慈善超市”,深入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等活动。要广泛发动群众,挥铁拳打现行、打流窜,继续集中力量打好创建“平安福州”的“三大战役”,力争平安县(市)区的创建面达70%以上。以“六进社区”为载体,丰富社区建设内涵,着力提高社区管理人员待遇和素质,完善社区便民互助服务。强化危险化学品、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监管和重大危险源治理及事故隐患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重点实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水产品、中小餐馆整治、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体系等五大工程建设,保障市民吃上放心食品。积极倡导“诚信兴商”,深入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走私贩私、制假售假、非法行医、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破除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提高市民科学、文明素质。依法管理宗教,继续治理乱滥建寺观教堂、露天宗教造像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抓好国防教育,深化“双拥”共建,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全面建设观念新、作风实、效能高的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在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的新形势下,推动福州发展的新一轮创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坚持“四个推进”、把握“四个基本”和“四个关键”的重要要求,不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地为福州发展、福州人民尽职负责。
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激发新一轮创业的激情。要有志气、有豪气,自加压力、奋勇争先。用宽广的视野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高起点、高站位、大气势、大手笔地去谋划发展、致力发展、推进发展。要敢闯、敢试、敢想、敢干,努力争创一流业绩。营造人人敢于作为、敢于负责、敢于碰硬的氛围,让“以成败论英雄”、“无功便是过”等观念深入人心,激发和调动方方面面推进发展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爆发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攻坚克难的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形势、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巩固政府系统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群众路线,尊重民意、珍惜民力,多问计于民。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能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事,多打基础、多谋远虑,不搞花架子、不耍嘴皮子。要自觉向人大及其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
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协商协调机制,健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认真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坚决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健全完善政府法制机构,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行政复议质量。要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认真执行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切实治理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四项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实”字当头,真抓实干。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脚踏实地、少说多做,埋头苦干、务实进取,做到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要深入实际,推行“走动管理”,盯紧抓实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项目,积极主动抓具体、抓运作、抓落实。要将主要时间、主要精力用在解除发展难题、解决实际问题上,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应酬,节约行政开支。坚持目标管理,严格时限要求,明确责任约束,以发展实绩、工作实效检验工作成果,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抓一项成一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程度,尽快开通福州市便民呼叫中心12345系统,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从严治政,改进作风。落实行政机关效能建设“一把手”责任制,以改进作风、惩懒治庸为重点,雷厉风行、令行禁止,严肃纪律、突出问责,提高机关效能,着力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我市投资发展环境。加强日常暗访、绩效考评,实行企业、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公开评议行政机关和服务“窗口”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切实做到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效能监督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追究、严肃政纪,决不允许姑息迁就。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评价、使用机制,要奖勤罚懒,把庸官、懒官、逍遥官淘汰出公务员队伍,让有能力、敢负责、勤为民、讲正气的人才真正得到重用。
各位代表,未来的福州是充满希望的福州,未来的海峡西岸是光辉灿烂的海峡西岸!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宏伟的事业正在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不断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共创海峡西岸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p副标题e
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暨市十二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胡锦涛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四个重在”海西建设实践要领,努力推动福州在“海西”建设全局中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发展良好开局。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656.94亿元,比增12.2%。财政总收入达235.72亿元,比增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152.53亿元,比增19.5%。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544.32亿元,比增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28.81亿元,比增21.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0.84亿元,比增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732.34亿元,比增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75.53亿元,比增17%。出口总值达101.65亿美元,比增19.3%;实际利用外资按历史可比口径达16.21亿美元,比增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06元,实际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76元,实际增长6.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一年来,我们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首批153个示范村、152个整治村实施建设改造项目210项。粮食总产保持基本稳定。农产品加工、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渔业以及食用菌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创建福清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基地29个,永泰芙蓉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超额完成“六千”水利工程建设任务,新建户用沼气池1261口,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1.2%,自来水普及率达74%,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3%。在全省率先通过农村中小学二期危房改造考核验收,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乡镇中心小学“四有”建设,改造提升25所乡镇卫生院,实现5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免费职业技能培训4.48万人,免费职业技能鉴定1.03万人,建成10所县级“阳光工程”重点培训机构。农村“六大员”政府津贴、种粮农民综合直补、涉农油价补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等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积极推动工业布局向南北两翼集聚,实施促进工业发展的11项举措,建成或基本建成福顺半导体封装、日产汽车线束制造基地一期等一批项目,日立等离子电视、捷联液晶电视等电子信息终端产品较快发展,三菱戈蓝新车投产下线,可门火电厂投产发电。扶持发展动漫、软件、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星网锐捷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快速发展,神州数码等一批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落户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1%。实施136项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新建成生物医药孵化器一期、福耀玻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亚通塑料管材管件等5项产品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飞毛腿等3家企业商标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金日涂料等6项产品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在亚洲制造业论坛首届年会上,福州被评为“2006年中国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
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以港兴市,加快福州港口群建设发展,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8847.8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百万标箱。福州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宝龙城市广场、万象商业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建成开业,融侨锦江社区成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福州保税区二期建设前期工作取得进展,江阴物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盛辉等4家企业跻身中国物流百强企业行列。84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区域性总部、销售中心及现代服务企业新落户福州。先后举办了中国(海峡)消费品全球导购交易会等112场会展活动。餐饮、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等市场消费较为旺盛,金融保险、证券理财、中介代理、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成功引进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福州开设分支机构。
四、对外经贸和区域合作全面拓展。成功举办“5·18”海交会活动,积极参加“9·8”、“6·18”等活动,签约成果均创新高。重大外资项目跟踪落实、升级转化和前期工作得到加强,戴·克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开发区、投资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福州跻身首批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行列,福州、福清出口加工区通过国家验收。有效帮助、引导企业主动应对反倾销和国际贸易壁垒,加强出口退税、口岸大通关等服务,外贸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率先实施扩大台湾农产品、加工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恢复两岸渔工劳务合作、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等惠台政策,成功举办海峡两岸佛教(福州鼓山)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城市青年创新论坛、福州商品赴澎湖展销、台湾农产品供需见面会等活动,全面启动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新一轮建设,榕台交流不断取得突破。在香港成功举办“7·18”福州投资项目推介洽谈会,榕港、榕澳合作迈上新台阶。侨务外事、闽东北五市等区域协作、山海协作、海内外友城合作、对口支援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五、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完成市属工业、农业、外经贸系统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规范完善了经营性土地收购储备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交易等制度。加快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全市登记在册个体私营企业突破13万户,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55.1%,实际利用内资达358.81亿元,比增34.8%。启动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调整和取消审批项目170项,依法保留的市级审批项目全部向社会公布,全面规范和简化了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干部下派驻村任职等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取得成果。
六、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切实提升。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建成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一期、浦上大桥等项目,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如期动工。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城区路网改造扎实推进,城市公交加快发展。全面完成八一、登云、过溪水库除险加固及晋安河、凤坂河、琼东河、五四河清淤整治,增强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集中清理整治违法建设,拆除违法违规建筑34万平方米。深入开展治理城乡结合部、部分支路街巷“脏乱差”,渣土运输“滴、洒、漏”以及整顿交通秩序等专项行动,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切实好转。制定实施市区道路景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完成五一路、五四路、西湖及周边、闽江两岸一批关键节点、标志性建筑灯光夜景建设,启动主要道路沿线景观整治改造和绿化美化。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清理闲置土地,强化闽江采砂管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加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改造晋安河公园等一批公园景区,城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认真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打造闽都文化品牌,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研究取得新成果,闽剧、评话、亻尺艺、十番音乐、寿山石雕技艺、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深入开展激情广场、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福州获得首届全省文明城市称号,温泉公园文化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区属与市属中学“同城同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城乡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5%,福州电子职专等3所职校成为国家紧缺型人才实训基地,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爱国卫生工作,有效防止重大疫病发生传播,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成功举办第十届全民健身活动展示大会暨第四届社区运动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在第13届省运会上获得团体总分、金牌总数第一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政策,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民政、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民生水平不断改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市本级新增财力2.2亿元用于增加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平安福州”建设等公共支出,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改善劳模、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待遇和老年人优待政策。市属企业退休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畴,医疗救助范围扩大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城区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廉租房供给体系,动工建设255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着力维护被征地拆迁群众合法利益,在茶亭街拆迁中走出了和谐拆迁、阳光拆迁的新路。切实治理“餐桌污染”,在全国率先实行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瘦肉精检测合格率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开展惠民门诊服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打、防、控、管、治并举,“平安福州”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创建面达100%,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2.6%。安全生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援助等工作切实加强,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
九、政府服务提速增效。全面推行自助报件、自动受理,一份材料、全局共享,协同作业、并联审批等工作方式创新,有效促进机关服务效能的提升。加强日常性、经常性的机关效能暗访检查,强化行政主官效能建设责任,坚决严肃纪律、惩懒治庸,先后对205名违规人员予以撤职、免职、辞退、调离岗位、效能告诫等处分并公开通报,对效能问题较为突出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效能告诫,机关纪律得到加强、机关作风得以改进。推行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实行了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作督查问责。更新、升级“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政务信息发布更加及时、便民、规范。开通“12345”便民呼叫中心,市、区两级政府近400个部门加入系统服务,受理群众诉求件25526件,办结率达97.4%。
各位代表,市十二届政府任期即将届满。回顾过去的四年,福州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
四年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06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150亿元和2000亿元,均比2002年翻了一番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8亿元,建成或基本建成117项重点项目,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县域经济不断壮大,江阴、滨海、罗源湾等新兴工业集中区加速崛起,福清、长乐连续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闽侯、连江、罗源持续位居全省经济实力十强县、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
四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交巡警管理体制改革及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产权、新设置采矿权出让全面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新建污水处理厂、停车场、地下管网等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按历史可比口径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9.7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总量的40.5%。已有50多个国家(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在福州投资设点的世界500强企业从41家增加到54家。外贸出口累计增长1.9倍,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从46%提高到5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30%提高到36%。
四年来,中心城市加速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41平方公里扩展到177.2平方公里,鼓山新区、金山新区、上街大学新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不断得以改善,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从153.56公里增加到275.54公里,城市道路总长从961公里增加到1079公里,电力装机容量从321万千瓦增加到452万千瓦,市区供水能力从123.9万吨/日提高到150.9万吨/日,气化率从96.2%提高到98.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污水处理率从20.9%提高到60.9%,闽江两岸生态环境建设、马尾船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心城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全面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首轮改造,建成闽江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交通等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城乡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中心城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51.4%农村人口。历史文化名城得到切实保护,《画龙记》、《红豆缘》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
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55.3%,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长33%。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3平方米提高到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38平方米提高到45平方米。完成中心城区33片243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2.6万户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就业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8万人,下岗再就业5.39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32.9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春风行动”等扶贫帮困助学活动深入开展,累计“造福工程”搬迁1.2万人。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60项,有效解决了一批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年来,政府建设切实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及时向人大报告重大事项,向政协通报重大工作。办复1500件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1796件省、市政协提案,满意率分别达99.1%和99.4%。依法行政扎实推进,累计制定56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废止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70件、市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36件,清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82个。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得到加强,“阳光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市、县、乡三级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成功抵御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抗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福州发展辛勤努力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效监督与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州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榕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州建设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还不够高,有效支撑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比较缺乏。二是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基础尚不稳固,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三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实力较弱,部分乡镇财政运转困难、负债较重。四是服务贸易业发展偏慢,总体规模、集聚辐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五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仍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市政设施不完善、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违法建设等现象仍然存在。六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凸显。七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就业难、看病贵等问题群众反映还较强烈。八是一些政府部门管理服务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机关和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等问题时有发生。九是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重大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和侵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腐败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十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实际运作的能力不够强,攻坚克难的办法不够多。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努力方向和2007年工作意见
今后五年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根据市第九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总体思路,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争取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50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4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255亿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先进行列,服务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海西”建设全局中挑大梁、树形象、走前头,把福州建设成为经济充满活力、政治文明民主、文化富有魅力、社会和谐稳定、环境舒适优美的滨江滨海省会城市。为此,建议新一届政府切实在以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致力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走出具有福州特色的新路。更加充分发挥省会、港口、侨台等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持续发展态势、提升发展质量,确保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加快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化纤原料基地和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构筑形成临江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快福州港由河口港向海港发展,推动福州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质量,打造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强市,增强福州带动全省的辐射、服务功能。积极先行先试、创新有为,构建海峡西岸对台合作前沿平台。
——致力在推进统筹发展上走出具有福州特色的新路。坚持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为载体,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坚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互动融合,进一步统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形成“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文化强市”战略,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健康城市,凸显福州在海峡西岸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的中心地位,彰显闽都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增强城市核心优势与竞争力。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进一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争取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统筹用活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福州投资创业、宜居怡人、充满活力的良好品牌形象。
——致力在推进和谐发展上走出具有福州特色的新路。稳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向宽裕型小康生活的迈进。集中财力解决好住房、就业、教育、卫生、治安、生态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大力帮扶社会困难群体,切实改善民生水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倡导和谐理念,发展和谐文化,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创建“平安福州”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届首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实现市十三届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着眼于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初步确定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5.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6%;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化学需氧量减少1%。节能、减排目标具有约束性,务必确保完成,其它各项指标在执行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些、更快些。为此,重点应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深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更加积极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和茶叶、花卉和竹木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扎实推进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福清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罗源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实施星火计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农业969155服务热线等一线生产科技服务,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推进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推广优良种苗、先进加工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经验,认真实施一批榕台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服务信息化水平。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强以农田水利、防灾减灾为重点的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土地开发整治、“六千”水利工程建设、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等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滚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基本实现建制村通达硬化路和饮水达标,改厕7000户以上,新建户用沼气池2000口以上。抓好300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90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改造10万平方米现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新建、改建1.8万平方米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寄宿生生活用房,启动初中校和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四有”建设。在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造提升25所以上乡镇卫生院,选派城市医生支援农村乡镇卫生院。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新建、改建农家店(农资店)250家,形成覆盖70%以上乡镇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切实解决农民买卖难问题。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6万人,组织职业技能培训6万人,免费职业技能鉴定1万人,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有序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整村开发扶贫,加大老少边贫岛地区扶持力度,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000人以上,帮扶人年均收入1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4540户农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切实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行村财乡审村用、一事一议等制度,提高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强化农村“六大员”队伍管理和培训。支持金融保险机构发展农民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引导各县(市)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项目对接合作,做大县域经济总量,继续加大对困难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升级
继续提升福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山、青口等工业集中区建设发展水平,突出发展江阴、罗源湾、滨海、元洪等临海工业集中区,筹建日资工业园,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和城区工业向两翼快速集聚,加快发展以大进大出为主要特征的临港产业集群。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强龙头项目、产业链项目策划生成与前期工作,切实抓好戴·克汽车、江阴火电厂、可门火电厂二期、迅捷光电、中铝瑞闽铝板带、长乐大型芳烃、罗源50万吨涂镀层板、可门有色金属冶炼、德盛镍业、天宝钼业、力恒锦纶、财茂制衣、海峡西岸软包装科技园二期、台湾机械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推进福清核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组织编制两翼港口区域发展规划,着手整合优化福州港四大港区功能定位与分工,推进江阴港区集装箱深水泊位、罗源湾港区散杂货深水泊位建设,加快完善集疏运、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服务体系,增辟国际干线班轮航线,促进海陆联动和福州港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转变。认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持续推进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加快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支持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加强传统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鼓励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共享。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强化质量、标准、管理等基础工作,加大榕货名牌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宣传、推广和保护力度,鼓励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地产品。
切实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福州科技园区向空港工业集中区拓展发展空间,办好福州软件园,筹建“海西”大学科技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从物业经营型向创业经营型转变,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落户福州。推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有效对接。发挥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业风险投资,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握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契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服务业企业,着力发展金融、证券、信息、咨询、中介、代理等现代服务业。抓好江阴物流园区、罗源湾物流园区、松下物流园区、海峡西岸国际物流商贸城等大型物流项目建设,争取启动福州保税区二期建设,加快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发展高端百货业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培育2~3条特色商业街,推进社区商业示范、鳌峰路生活资料批发市场走廊整体搬迁改造等工作。突出海峡主题、文化特色,深入开发闽都文化和温泉、生态、滨海等优势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认真办好第99届中国日用百货商品交易会等一批区域性、全国性大型展会。
三、推进中心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彰显城市个性、内涵和魅力
拓展省会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主动对接“海西”城市群规划,启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城市重要节点、重点景观和标志性建筑设计,组织编制商业物流空间、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等专项规划。动工建设螺洲大桥、魁岐大桥、三环二期等一批拓展新区的路桥项目,加快东部新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组团开发。提高县(市)城关和中心镇建设管理水平,认真做好闽侯、长乐、福清等地一批镇改街、村改居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旧屋区改造、城中村改制步伐。
增强省会中心城市承载服务功能。推进福厦铁路福州段、温福铁路福州段建设,动工建设向莆铁路福州段、长乐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福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平潭海峡大桥等一批项目,抓好火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福厦漳高速公路复线福州至永泰段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加强城区路网建设,改造南门兜、洋头口、二环五四路口等一批交通节点。整改五一路、五四路人车混行,试行交通高峰期在部分路段、部分时段加强交通管制。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升公交管理服务水平,新辟一批公交线路,更新改造一批公交车辆,新建一批公交场站,发展大运量快速公交,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前期工作,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实施大学新区防洪排涝一期工程、闽江下游南港防洪工程和南台岛内河整治、市区下水道疏通等工程,疏浚光明港,治理东西河、解放溪等一批市区内河。推进凤坂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和市区主干道电力架空线缆化下地,加强环卫、供水、供气、公共停车场等市政设施建设。
塑造省会中心城市良好形象。重视打造“福州名片”,培育、弘扬城市文化。积极推进茶亭街改造,启动八一七路全线改造,着力构建城市历史文化商业中轴线。全面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保护承续城市历史文脉。完成西二环路等六条主要道路沿线景观整治改造,基本建成中心城区重要地段、关键节点、标志性建筑灯光夜景及沿街绿化美化工程。继续集中整治违法建设,加大城乡结合部、部分支路街巷“脏乱差”以及乱张贴、乱停放、违反交通秩序等专项治理力度,探索推进城市信息化、网格化管理。实施动物园搬迁,整治优化西湖及周边环境,提升闽江两岸景观档次与品位,改扩建工人文化宫、温泉公园、金鸡山公园、南公园等一批休闲场所、公园景区,加强城区内河、山体等景观规划保护。
四、着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激发与增强发展活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中试基地。支持发展技术研发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开发等自主创新平台,推进水产品深加工中试基地、纺织行业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建设。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构建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工作。完善人才储备制度,继续办好研究生培训服务工作总站,加强优秀青年人才项目资助、高层次人才特殊激励保障。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水务、燃气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实现产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加快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稳妥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切实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进银企合作,鼓励扶持一批优势企业上市。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增资扩产,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技术、管理创新。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细化部门预算,规范转移支付,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行政开支,集中财力保障公共服务和重点建设资金需求,多办打基础、增后劲的大事和惠民利民的实事。完善市、区两级财政分配制度,促进事权、财力逐步相适应、相匹配。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
提升对外经贸发展水平。完善重大项目投资促进机制,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地区的招商,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切实办好“5·18”海交会活动,积极参加“9·8”活动。继续加强亲情招商、实施“回归工程”,大力引导海内外乡亲回乡投资兴业。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福州、福清出口加工区政策功能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服务贸易发展壮大。完善外经贸运行监控体系和出口风险预警防范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反倾销。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紧缺资源。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扶持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的企业加快发展。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贸易,支持优势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建设电子口岸,着力深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等大通关工作,全力争取罗源湾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推进榕台交流和区域合作新突破。全面加强榕台十大产业对接,努力争取台商投资区扩区。进一步提升榕台文化交流层次,加强榕台旅游等多领域的合作。扩大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合作,拓展榕台海上货运直航。筹建台湾产品(商品)交易市场、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争取国家支持在我市设立台湾水果营销集散中心。实施侨居造福工程,做好榕籍重点侨商和新华侨及新生代华侨华人工作。深化榕港、榕澳在金融、旅游、物流、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加强海内外友城合作、区域经济协作、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五、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抓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依法依规用地用海,加强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盘活存量土地,完善土地、岸线、海域等资源有偿使用、公开出让制度,适当提高工业项目用地规划控制指标,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加大闲置土地、岸线、海域等资源处置力度,逾期未开发利用的坚决征收资源闲置费,超过限定开发时限未动建的坚决依法收回。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闽江河砂等矿产资源,防止滥采乱挖。
加大节能降耗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商业、民用、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大力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强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及年耗能5000吨以上标煤重点企业的节能监测、管理和改造,完成省下达的31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任务。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认真实施效能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工业废品废物处理体系,规范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
着力建设“生态福州”。认真实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年持续改进计划,扎实推进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红庙岭垃圾处理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县(市)城关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认真执行环保“三同时”等各项制度,加大减排责任落实、政策引导、依法治理力度,坚决降低污染物排放量。积极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青口、金山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福抗药业、东南电化、耀隆化工、嘉达纺织等企业搬迁改造,规划建设电镀工业集控区。强化纺织印染、石板材、建陶、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整治,抓好餐饮油烟、环境噪声、危险废物、机动车废气等专项治理。继续治理闽江、敖江、龙江等流域水环境污染,切实保护饮用水源水质。探索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青山挂白”治理以及环福州绿色屏障、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管护建设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六、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一费制”,抓紧在新区布点建设金城小学等一批学校,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学校和薄弱校帮扶力度,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校企联合办学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师风师德和职业能力建设,积极培养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规范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建设文化强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加强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室)等基层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增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加强以“四大文化品牌”为主题的文艺精品创作,强化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美术事业保护,弘扬闽剧等地方传统艺术。支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等净化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备战北京奥运会、全国农民运动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市急救中心和传染病、艾滋病防治中心,着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创卫”成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以及人员执业资格审核,规范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严格控制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现行人口和生育政策,强化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加大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社会抚养费征收、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等工作力度,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突出问题,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优待老年人各项政策,发展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
七、坚持以人为本、为民利民,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中专毕业生与退伍、转业、自主择业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争取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达14.5万人。实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试点,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加大零就业家庭帮扶力度,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强劳务合作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积极解决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问题。推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工资集体协商等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稳妥推进“五险合一、地税统征”,提高社保基金征缴率。大力推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探索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应保尽保、不漏不冒。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
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抑制房价过度上涨,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强化对城市建设被拆迁户和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争已动建的255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建成150万平方米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动工建设100万平方米以上社会保障房。启动实施市属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职工住房工龄补贴。对市区实施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的低保人员物业管理费予以全额补助。对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予以救助。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完善征地拆迁合理补偿政策和失地失海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自觉地维护被征地拆迁群众合法权益。
八、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建设,保障社会和谐有序
深化“平安福州”建设。切实抓好打黑除恶、侦破命案、打击“两抢一盗”、禁毒等专项行动,实现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深入开展创建平安福州“三大战役”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舆情汇集分析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消防、交通、烟花爆竹、民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狠抓重大危险源治理和事故隐患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海上救助等工作,编制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全面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社区基础设施和文体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深入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活动。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规范发展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合会,扶持发展公益性、慈善类民间组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三平”精神,加大“五五”普法、科学普及等工作力度,提高城乡文明、社会和谐程度。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和双拥、人防、海防、优抚安置等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监督法,坚持对人大及其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提案、建议案。加强政府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对口联系,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村务、厂务、校务、院务公开,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增进民族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
各位代表,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更好地为推进福州又好又快发展履职尽责。
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方式,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运行机制和公示、听证、新闻发言人等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程度。加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行政立法,及时清理、修改或废止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保障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防止行政不作为、乱作为。
坚决改进机关作风。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坚持真抓实干、雷厉风行,把敢抓敢管敢负责、有责任感有工作激情作为反映干部党性觉悟、体现干部作风品质、检验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权力即责任的观念,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全面推行审批告知承诺制、并联审批和一站式、一卡式、一证式服务等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机关运作能力、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强化责任意识、纪律观念,全面实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制度,适时组织开展公开评议机关效能、机关作风活动,坚决惩懒、治庸、汰劣,坚决治理“小鬼难缠”等损害福州发展环境、政府形象的突出问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资源整合,提高“12345”便民呼叫中心和“中国福州”门户网站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切实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着力拓展作为空间。大兴学习之风,提高“四种能力”,用宽广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谋大局、促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强化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冷静清醒、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多做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多办谋长远、打基础的大事实事好事。以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勇于攻坚克难的高昂气势,坚决冲破一切阻碍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制约,坚决破除一切束缚又好又快发展的陈规陋习。进一步尊重民意、体恤民情、珍惜民力、改善民生,认认真真察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使发展成果更多地由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实效更多地让人民群众受益。
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行政监督,切实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力,减少自由裁量权,严肃查处利用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非法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专项审计,探索开展效益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保障政务规范、政事清明、政风端正。
各位代表,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新的奋斗。面对新机遇,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中共福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用我们的心血谱写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新篇章,为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共创福州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篇1)
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扎实推进福州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974.59亿元,比增15.1%。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达247.56亿元,比增2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146.56亿元,比增2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42元,实际增长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86元,实际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一年来,市政府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创1999年以来最好水平。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080.73亿元,比增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751.7亿元,比增2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90.71亿元,比增21.6%,累计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20%以上,是2000年以来最长的持续高增长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千亿元,达940.99亿元,比增21.3%,增幅创1998年以来最好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达1001.45亿元,比增36.7%,增幅创2004年以来最好水平。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税性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8.5%。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446.02亿元,比增11.6%,贷款余额达2823.47亿元,比增22.3%。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20.2万标箱,比增1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布局加速向南北“两翼”拓展,“两翼”四县(市)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7.9%。支柱产业由电子信息产业“一业独大”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化纤服装等产业集群共同发展壮大转变。商贸、餐饮、旅游、会展、金融保险、中介代理、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42.4%,永泰县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称号。全市有8项产品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1项产品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重点建设掀起劳动竞赛高潮,建成或基本建成20项重点项目,温福铁路福州段、福厦铁路福州段等一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平潭海峡大桥、戴姆勒轻型汽车、中铝瑞闽高精铝板带、机场高速公路二期、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等76项重点项目,三环路东北段、火车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转变发展方式初见成效。认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各类科技重点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和203项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新组建纺织、漆器、水产品深加工等3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福清、闽侯、鼓楼、仓山、晋安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软件、光电、动漫等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甲骨文、思科等一批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新落户福州,星网锐捷、瑞芯、网龙、福晶、新大陆等一批高科技企业群体迅速崛起,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全国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行列。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等重大项目和长乐、平潭、大学新区等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连江、罗源城关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闽江、敖江流域福州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污水处理率达63.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指标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部得到集中处置。认真落实国家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各项政策措施,闽江河道采砂规划管理、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清理收回闲置用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全面实行“净地”公开出让,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达96.99万吨,保持基本稳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63.57亿元,比增5%。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深入实施,首批305个“双百工程”村累计完成各项投资2.8亿元,45个乡镇、700个村通过“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省、市验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改造农家店(农资店)485家,饮用水达标改造230个村,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34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完成“造福工程”搬迁3900人,提前一年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通硬化公路。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完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1.9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和1.8万平方米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改造提升62所乡镇卫生院、24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10所农村敬老院,完成102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转移农村劳动力8.7万人,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6.53万人、免费职业鉴定1.69万人。
四、各项改革向纵深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实现明晰产权、落实经营主体阶段性目标,农村“六大员”、机关干部下派驻村任职等农村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国有企业改革、集体企业改制取得新的进展,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产权转让得到加强和规范。各类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效拓展,全市沪深上市公司达18家,古杉生物柴油等22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平稳调整到位,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级网上审批和效能监察系统建成并顺利运行,首批纳入系统的有40个市直及垂直管理部门和511项审批项目。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等工作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价格等领域的改革迈出新步伐。
五、对外经贸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达17.02亿美元,比增5%。进出口总额达186.52亿美元,比增12.2%。成功举办“5·18”海交会,积极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活动,签约成果均创新高。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8项,世界500强企业已有76家在福州投资或设立机构。保税物流园区获国务院批准。开通福州至日本大阪国际航班,长乐国际机场进出境人数突破60万人。榕台交流合作向宽领域、高层次、多形式方向不断拓展,实现福州至澎湖货运直航。促成台湾中北部县(市)联合组团参加海交会,率先实现了两岸互动模式从产业链接向区域协作对接的转变。成功举办第九届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有效引导海内外乡亲投身“海西”建设、支持家乡发展。异地商会工作、“侨居造福”工程、“回归工程”扎实推进,“榕商联村、海西春雨”等活动蓬勃开展。榕港、榕澳合作有效拓展,友城合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内涵不断深化,项目更具实效。
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山体、重要街区景观整治等规划。拓宽改造梅峰中路、高桥路等19条15.5公里城区主次干道,动工建设鼓山大桥、福峡路等30多条道路(桥梁),城区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公交,开辟公交专用道,新辟、调整公交线路29条,更新投放环保公交车586辆,建成苍霞公交首末站等一批公交场站,公交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城区地下管网、防洪排涝等市政设施建设和内河治理步伐加快,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增强。实施闽江两岸、西湖周边等重点区域灯光夜景建设,整治改造国宾大道和西二环等12条城区主干道沿线景观,建成环西湖步行道一期工程,改造晋安河、白马河等公园,绿化美化一批道路、街区、社区,城市总体形象和社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观。坚决清理整治各类违法建设,拆除中心城区违法建设76万平方米。加强城市管理执法,市容环境卫生有较明显的改善。
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切实加强,重建镇海楼,“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全面展开,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发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大练岛水下考古工作顺利实施,首届南后街元宵灯会盛况空前。富有闽都文化特征的文艺精品创作取得明显成效,闽剧《红豆缘》、评话《网上情缘》等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大奖”等全国性大奖,电视纪录片《三坊七巷》被评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作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持续推进,“激情广场”、福州十大名片评选、邻里节、读书月、“六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蓬勃开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已达9个,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质量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得到有效保障,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2.5%。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新设置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市属医疗机构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有所下降。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闭幕式暨海峡两岸登山活动、老年人万人健步行、传统龙舟锦标赛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区所有社区和全市所有乡镇均至少建有一条健身路径。竞技体育成绩喜人,福州代表团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夺取了体育竞技与精神文明双丰收,金牌总数位居参赛城市第8位、省会城市第6位,创历史最好成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计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仓山区成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鼓楼区成为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民政、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双拥共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福州市、长乐市获得新一届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八、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42.88亿元,占总支出的37.5%。年初确定为城乡人民兴办的30件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出台了市属国有企业职工住房工龄补贴、市属关门走人及停产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保财政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免费开放城区公园和公厕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就业援助、劳务协作等就业再就业扶持和服务的工作力度加大,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2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2万人,现有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一户一就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全体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率达87%,52家县级以上医院与134家乡镇卫生院全面实行对口帮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及时对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发放副食品价格补贴,保障了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供应,物价涨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及保障对象标准,解决了1142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住房困难的城区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编制完成市区“十一五”住房建设发展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在实现年内开工250万平方米、竣工169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15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项目前期工作,较为有力地抑制了我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等整规工作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瘦肉精检测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治理路面“两抢”、公交车扒窃、场所涉毒等治安问题,及时侦破一批重大刑事犯罪案件,创建“平安福州”取得明显成效,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3.28%,比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切实得到整改。信访、人民调解、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及时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社会安定稳定。
九、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形象逐步树立。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制度全面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机关效能明查暗访,对273名违规人员分别予以免职、辞退、调离岗位、效能告诫等处分。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和立法程序,全面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针对经济社会管理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请市人大会审议3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实施了37件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障公共安全能力有效增强。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布公开政府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国福州”门户网站作为全市政务公开服务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便民呼叫中心12345系统应用范围全面覆盖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其部门。节约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公务购车、出国出境等管理不断规范,市直机关两项财务费用比上年下降15.6%。廉政建设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深入开展,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切实加强,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及时向人大、政协通报重大工作。办复551件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577件省、市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分别达98.9%和99.3%。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在榕工作的外来建设者、外籍人士,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州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榕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福州建设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福州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总量不够大,新型工业化程度不够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能够有效支撑带动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大项目比较缺乏,民营经济发展扶持推动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二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能耗、二氧化硫排放等节能减排攻坚任务艰巨。三是物价结构性上涨幅度偏高,超出年初预期,直接影响了低收入群众生活。四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田抛荒导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粮食产量徘徊不前,新农村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农民持续增收存在困难,城乡差距较大。五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仍不够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有机联动、一体化发展进程需加快推进。六是城市建设管理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市政项目施工扰民、局部交通拥堵、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状况有待改善,违法建设等现象屡禁不止。七是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较多,重大刑事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事件还时有发生。八是政府一些部门及机关工作人员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仍较突出,投资环境还需要不断优化。我们将切实正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