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
荆门位于湖北省中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压力,面对不断增多的社会管理难题,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2.61亿元,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5.75亿元,增长13%,总量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4.64亿元,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48亿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3.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84亿元,增长18.1%;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6275万美元,增长21.3%;出口61752万美元,增长3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0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5元,增长13.1%,总量居全省第2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2%。;超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
(一)“两大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规划体系基本建立。核心区农谷大道全面通车,组建了中国农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和中国农谷农科院,举办了首届中国农谷论坛,联想控股、中兴集团、湖北联投、东风井关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荆三角”赵集智慧农业园、现代林业精品示范园、双碑现代农业循环园发展势头良好。杨竹流域双龙苑万人社区、皮集新社区开工建设。柴湖振兴发展工作全面启动,15项规划基本完成,省级荆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柴湖工业园一期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四新村“四网千棚”花果蔬示范基地。
(二)项目投资有效扩大。深入开展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和招商引资大竞赛,精心组织首届楚商大会荆门分会场等招商活动,项目落地明显加快,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71个,竣工投产项目110个。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联邦航太、襄荆高速公司总部、麒麟集团万华城等项目落户荆门,两岸三地华中创业中心、京峻汽车铸件、盈德煤制氢、腾宝建材等项目开工建设,金泉新材料、格林美东区、洪森食品工业园、楚商国际产业城、华能热电联产等项目加快推进,百盟慧谷一期、戴蒙德新厂、明达玻璃一期、捷力通汽车零部件、众诚冷链物流、天茂20万吨碳四、五三柒零纺织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蒙华铁路(荆门段)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获批开展前期工作。
(三)工业经济逆势而进。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落实企业控息单、缓税单和退城进园单,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实施“双千亿产业计划”,农产品加工产值率先突破1000亿,化工产值达到897亿元,中国农谷农副产品加工、京山轻工包装机械、钟祥农产品加工和东宝磷化工等产业集群纳入省重点扶持行列。全市新增亿元企业68家、规模企业140家,分别达到423家、922家。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14亿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创建通过省级考核验收,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示范基地。“一核六片十五园”完成工业增加值370亿元,增长15%,荆门高新区和东宝工业园分别居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竞进提质竞赛第一名,京山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高新区。农产品、化工医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楚玉食品、大峪口化工出口均突破5000万美元。京山轻机印度工厂正式投产运营。钟祥和东宝连续六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
(四)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坚持“抗大旱,保生活、保生产、保发展”,战胜“四年连旱”灾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27万亩,粮食增产1.09亿斤,实现“十连增”。水产品产量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畜牧业产值达到110亿元。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新增10亿元龙头企业3家、50亿元企业1家。沙洋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全国示范园区,京山、钟祥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园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五洋等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万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3万亩,转移农民12万人。实施土地整治规模70万亩,新增城乡增减挂钩指标3000亩。硬化渠道880公里,扩挖塘堰10472口,完成100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完成植树造林17.45万亩,“四旁”植树1083万株。钟祥、沙洋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先进县(市)。
(五)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沙洋油菜花海名列中国美丽田园油菜景观第二位,彭墩乡村世界跻身国家4A级景区,绿林山景区晋升为省级森林公园,马河青林寨景区投入运营。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0.61亿元,增长20.3%。成功举办“舌尖上的中国农谷”武汉展销会及推介月活动。建成人民万福国际商贸城,荆门大家装、湖北供销民生广场、中国农谷荆门农产品物流中心等项目扎实推进。净增限上法人企业251家。新建、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社300家,完成中心城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5家。实现电话银行村级全覆盖、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6家,发行二期城投债16亿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网正式运营。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0.42亿元,比年初新增123.08亿元。新洋丰肥业借壳上市获中国证监会核准,京大饲料成为全市首家新四板上市企业。家政、物业、保险、中介等业态进一步发展。
(六)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2%。编制完成新一轮荆门城市总体规划,漳河新区、荆门高新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东宝工业园“四大平台”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数字荆门”地理空间框架投入试运行。漳河新区道路骨架正在拉开,政务中心、凤凰湿地公园一期等工程稳步实施。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积极创建花园城市,我市获得20xx年第十二届中国菊花展举办权。全面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行“马路局长”工作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国家住建部考核验收。中心城区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控制,公路治超初见成效。新增空调公交车100辆。县(市、区)城市新区建设加快推进,4个镇域城市试点逐步深化,官垱镇被列为省“四化同步”第一批试点示范乡镇。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和首批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在建新型农村社区93个。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村容村貌逐步改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漳河水库被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京山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生态县。西外环等5条一级公路、东桥至义和旅游环线等8条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建成通乡公路54.3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908公里。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市本级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投入2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73.1%,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20xx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新增城镇就业51598人,扶持创业6449人、带动就业25687人。市创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投入运行。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0.8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9%。启动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取消城镇医保报销封顶线。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钟祥市人民医院“先看病,后交钱”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新农合参合率99.9%,政策范围内补偿率76.2%。整合优化市直医疗卫生资源,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营。荆门市中医医院、钟祥市中医院成功创三甲。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面积21.3万平方米。开展中国侨联“健康光明行”白内障免费复明活动。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4203套,基本建成11834套,分配入住7744套。城乡低保再次提标,发放医疗救助金1860万元、临时救助金1855万元。全市养老床位达到8367张。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2.42亿元,筹集3567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校学生36400人。钟祥、东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认定,我市荣获“中国教育创新奖”。新建、改扩建30所公办幼儿园,掇刀名泉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申建为荆门技师学院。荆楚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圆满承办国际网联U18青少年网球赛、全国U18女子足球赛和第五届漳河游泳节,电影《农谷之恋》纳入全国公益电影放映目录。建成数字农家书屋289家。我市荣获第七届“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夺得省党政领导线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一等奖。完成“六五”普法中期目标,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事项1.1万件。平安荆门建设扎实推进,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暴力犯罪和可防性案件明显下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八)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155件人大代表建议、418件政协提案全部办结。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率达98.5%。完善市政府常务会议等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免收行政审批服务费5100万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126项,行政审批再提速12%。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交易总额达到120亿元。扎实开展“打开荆门、大开荆门”大讨论活动和“效能风暴”行动,举办两场电视问政,进行明察暗访320次,发出电子监察黄牌预警信息35起,问责追查案件103个。土地执法名列全省效能考核第一。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有效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和确认,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绩。
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关工委、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防空、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扎实推进。援恩、援疆工作成效明显,扶贫开发、移民、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物价、气象、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机关事务管理、保密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举办了隆重而节俭的建市30周年纪念活动,形成了“三十而立、只争朝夕”的强大发展气场;我们合力共为,推动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使荆门成为全省唯一实施两个省级战略的市州;我们抢抓机遇,申报成为湖北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荆门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高新区。所有这些都为我市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荆门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省垂管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各界朋友和荆门籍在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重大项目偏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容量不足,转型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很艰巨;少数部门和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作风不实、执行落实不力、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第一年,是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虽然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国内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但更要看到,随着我国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随着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两圈两带”战略的全面实施,随着中国农谷建设和柴湖振兴发展的深入推进,我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搞好统筹兼顾,奋力开创荆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贯彻“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按照“加速转型、缩差领跑”的基本思路,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和柴湖振兴发展“两大战略”,着力兴财力增强之政、抓城乡统筹之政、务民生改善之政、行廉洁务实之政,加快建设“四个荆门”,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0%以内,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出口总额增长12%,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夯实工业主导地位。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富民,在做大总量中推进转型发展。以荆门石化1000万吨技改扩能、油品升级、节能环保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石化产业链向横向拓展和下游延伸。加强中低品位磷矿石综合利用,积极开发缓控释肥、生物化肥等新型肥料,鼓励开发硫酸钙晶须、工业级磷酸一铵等精细磷化工产品。支持食品加工行业加大联合、兼并和重组力度,增创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葛洲坝水泥异地技改,推广沙洋玻璃行业转型发展经验,提升建材产业发展水平。抢抓国家有序放开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机遇,实施漳河机场改扩建工程,抓好水陆两栖飞机、浮空器研发等项目,建设荆门航空科技产业园,打造华中地区最具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支持沙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做大做强三大特色循环产业园,组织实施50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国家“城市矿产”回收体系创新基地。力争化工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建材、机电、轻纺等产业产值均突破4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加快园区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实施“项目满园”工程,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支持荆门高新区按照“要素高地、产业新区、科技新城”定位,用好国家高新区、中国光谷荆门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名片,招大商、招真商;发挥格林美、福耀、中集、李宁等骨干企业作用,抓续建、扩产能,力争项目建设到位资金超过100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均超过40%。支持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完善配套功能,推进碳四、碳一、芳烃三大产业链项目建设。支持东宝工业园培育发展电子、装备和机械制造、森工家具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园区。支持各县(市、区)以开发区(高新区)、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突破性发展县域工业,实现县域经济“保强进位”。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新洋丰、格林美、葛洲坝水泥等企业向百亿企业迈进,力争华能、金鹰能源等企业产值突破10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0家。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实施回归工程,对本土创业企业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对待,力争市场主体达到13.5万个。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名牌兴市战略,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强化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做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跟踪服务。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龙泉英才”计划,引进能够支撑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做大做强院士工作站品牌。抓好百家重点企业技改示范和创新示范,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5%。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示范工程,新增1-2家企业纳入国家试点示范。
(二)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百万亩农业高效丰产工程,建设250万亩优质水稻、160万亩优质油菜、汉江流域40万亩优质棉花板块基地,力争粮食增产1亿斤。创建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抓好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等畜禽养殖项目建设。发展现代渔业,推广“香稻嘉鱼”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50万亩,打造特色水产。建设城郊设施蔬菜基地和汉江沿岸蔬菜板块基地,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深化“四个一批”工程,力争国宝、洪森产值突破百亿元,宝源、广源、兴农产值分别超过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推广立体种养、秸秆养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大滴灌喷灌、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应用力度,发展生态友好农业。推行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产地准出制度,力争农业“三品一标”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加快中国农谷示范区和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建设。在中国农谷核心区,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奈美生态小镇、联想高档水果、汇源生态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一期、院士村一期及中国农谷农科院等项目。在“荆三角”先行区,加强五洋线、荆新线、207国道沿线城镇带和景观带建设,实施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园、菜籽油交易中心、农村信息化样板区等项目。在杨竹流域示范区,抓好彭墩“1+5”、双龙苑等新型社区建设,打造生态观光走廊。在大柴湖经济开发区,实施倒口电排站更新改造、东西干渠整治等工程,加大农村危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争取国家避险解困试点通过省、中央评审。加强柴湖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新村花果蔬基地为示范,实行整村土地流转,培育壮大特色板块基地。抓好感恩自强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柴湖”变“财湖”。
健全“三农”服务体系。支持种子工程、丰产栽培、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气象灾害信息预警预报。建设全国一流农用航空站。扩大油菜机收秸秆粉碎还田面积,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完善“以钱养事”机制,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在土地流转集中地建立中心粮仓,创新小农水管护机制。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外出务工和自主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确保农民政策性增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做好移民工作,促进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努力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目标。
(三)着力培植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项目450个,完成投资650亿元。做好中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屈家岭遗址公园、荆门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荆门热电厂四期等40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华工科技产业园、中兴循环产业园、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盈德煤制氢等50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格林美东区、明达超薄玻璃技改、台湾宝成工业园、华能热电联产、渝楚化工等项目建成投产。
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明显陵、绿林山及漳河等景区提档升级,力争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06亿元以上。规划建设漳河新区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区和动漫文化创意园,推进荆门组合港石牌港区、沙洋港区建设,实施杨家桥物流中心、彭墩汉光农业物流园和各县(市、区)物流园区等项目。加速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推行农超、农批、农校、农餐对接新模式,高标准建设2-3条特色美食街。组建供销集团,打造本土百亿商业航母。扩大文化旅游、家政养老、休闲健身、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发展移动多媒体、物联网和公共无线上网等信息产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招商选资、绿色引资,重点引进税收贡献大、能够优化荆门产业结构的项目。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第九届中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强化招商项目后续服务和巡回督查,确保项目落实到位。坚持非禁即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主动融入全省“两圈两带”战略,加强同周边城市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扩大外派劳务人员规模,引导有实力企业到境外发展。做大做强外贸主体,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四)着力打造美丽荆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快建设鄂中城市群。坚持城乡互化发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蓝天白云、看得见青山绿水、呼吸得到新鲜空气。编制鄂中城市群规划,健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围绕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加快漳河新区建设。重点抓好政务中心及配套设施建设,拉通漳河大道城区段,实施双喜大道、荆山大道、天鹅路等道路工程,构建“四横六纵”道路骨架;改造惠民水果市场片区、龙山脊片区和白云西片区;建设双仙河等水网生态工程,建成凤凰湿地公园一期;新建市民广场和荆西公园;整体推进漳河集镇改造,打造北欧峡湾风情小镇。加强中心城区河道卫生、排污、绿化及设施管理,开展城市地下管线现状普查,完善泉口路、象山大道、长宁大道等路段防洪排水设施。启动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活动,积极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复检和省“楚天杯”考核。支持钟祥莫愁湖生态新区、京山温泉新区、沙洋滨江新区和东宝北城新区、掇刀长坂新区、荆门高新区观堰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促进县市城区扩容提质。培育镇域城市、中心镇和特色镇,办好官垱“四化同步”省级示范镇试点,抓好孙桥等5个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和4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综合整治城市环境。深入实施城市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市、区、街办、社区四级联动的城管体制,延伸城市管理考评。打造2-3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增加公共停车泊位,新建海慧路——象山二路、海慧体育场、天鹅路——团结街3处微循环,着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分类处置存量违建30%以上。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和景区公路沿线环境治理。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创建,推进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建设。编制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严厉禁止劈山建房行为,构建绿色屏障。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漳河保护“三圈”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化工循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综合整治荆门城郊采石场、城市扬尘、餐饮业油烟、秸秆焚烧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抓好矿产采空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集中回收处理废纸、废旧电子产品,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支持京山创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完成第二批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市城区和重点镇周边、中国农谷示范区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政府+公司+农户”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创建生态镇、村。开展“绿满荆门”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公里。组织开展“美丽村庄”评选活动。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双喜大道东、西隧道的规划建设,全线开工建设东西外环,构建中心城区“三环八射六隧”交通格局。成立项目公司,多方筹措资金,力争我市开通动车组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工建设蒙华铁路(荆门段)、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钟祥汉江二桥等项目。建成荆新线沙洋至潜江段等一级公路,建设、改造二级公路122公里、通乡公路60公里、通村沥青(水泥)路300公里。加快中心城区供热管网建设。实施汉江堤防加固工程,加快汉江以东引水项目建设,完成56座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抓好塘堰、小型水库清淤改造扩挖,疏浚渠道1000公里,硬化末级渠道500公里。
(五)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抓好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市、区事权和财权,赋予镇域城市和重点镇相应管理权限。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市艺术剧院等一批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抓好公共资源交易改革,构筑统一规范的阳光交易平台。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群众生产生活性服务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规范中介服务机构行为。
深化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以管理层和骨干员工为主体的员工持股机制。支持金龙泉等市属国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筹建粮食集团,完成城建集团所属企业公司制改革,增强交通投资公司市场投融资能力。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交公共财政的比例。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新洋丰、凯龙、宝源等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力争1-2家企业在主板上市,5-1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5-20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新增5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证券业、保险业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新增信贷投放100亿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等行为,规范民间借贷,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做好城投债发行工作。抓好“营改增”试点。强化财源建设,建立项目优选机制,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实施土地整治项目50万亩、增减挂钩项目1万亩,创建全国全域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示范市。推进“两转三同步四集中”,加大土地整村、整镇流转力度,在中国农谷核心区、“荆三角”掇刀区域、杨竹流域东宝区域逐步实现全域土地流转、全程机械作业、全面绿色种养。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家。抓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试点,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坚持稳定岗位与扩大就业并重,严格落实一系列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创业就业工作。鼓励企业建立职工之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推进社保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口全覆盖转变,力争新增五大社会保险参保2.8万人次。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确保按时足额落实各类社保待遇。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基本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保障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关注失独家庭群体,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力争失能半失能老人托养中心投入运营。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大病保险,力争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启动第二批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
强化公共服务。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办好荆楚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荆门技师学院建设。支持荆楚理工学院加快发展,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统筹配置卫生计生资源,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建立“便民、惠民、高效”的服务体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力争市一医南城区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中医医院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市博物馆新馆、荆楚文化广场、工人文化宫和“三个中心”等公共文化项目。开展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创建“农家书屋示范县(市)”。依法加强文物保护。组建文化体育产业集团,支持广电、报业和文体三大产业集团做大做强。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出版《荆门市志》。用好新媒体,弘扬主旋律。积极备战省十四运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实施中心城区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网格化社会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管理联系会议制度,进一步抓好“四管两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六五”普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覆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平安荆门建设,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狠抓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继续做好援疆和援恩工作。抓好防震减灾,提升人防应急能力。认真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力争国家安全、保密、对台、外事、侨务、统计、残疾人、档案、气象等工作再上新台阶。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扎实推进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将优先办好以下民生实事:
1.城镇新增就业45000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19000人,扶持创业5500人,带动就业22000人。
2.葛洲坝水泥厂老生产线关闭,开展机动车尾气检测等污染防治,实施竹皮河汇合口浏河段和海慧沟段截污改造、生态补水等工程。
3.开工建设保障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6082套(户),基本建成11600套(户),分配入住7800套(户);新增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550户;新建12个省级示范宜居村庄,完成5000户农村危房改造。
4.完善农村居民大病保障制度,对参合农民自付部分超过8000元以上合规费用进行二次补偿。
5.建设社区平价蔬菜直销店40家,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6.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四免政策”;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3200名、城镇残疾人职业能力培训500名;免费为贫困残疾人适配1000件辅助器具。
7.新建10所留守儿童服务站,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
8.中心城区新增10处免费公共无线上网服务区,完成文化惠民演出110场。
9.新建50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000张,实施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制度。
10.对全市22个省市级重点老区、贫困村,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每个村整合资金不少于70万元。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各级政府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力度,使政府治理更加有效、行为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到位、运转更加顺畅。
切实在转变职能上有新突破。坚持“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充分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五减四制三集中”为主要内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服务优质、环境优化。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健全政府工作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切实在改进作风上有新成效。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实施细则,促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积极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为基层服务、深化为企业服务、细化为群众服务。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深化电视问政,加强机关作风明察暗访、电子监察、问责追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巩固“三短一简”成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切实在依法行政上有新作为。大力推进法治政府、法治机关、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行政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高水平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完善行政复议机制。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各项规定。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
切实在廉洁从政上有新形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严格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从严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对重点资金、重大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着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各位代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加快转型升级的征程全面开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同心同德,奋发有为,为加快建设实力文化生态幸福新荆门而努力奋斗!
下一页更多关于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p副标题e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的一年,也是荆门逆势而进、弯道超越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遵循“三维纲要”,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深入实施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5亿元,增长9.2%,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1422亿元,增长19.5%,增幅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亿元,增长13.5%,增幅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33110万美元,增长12%;出口总额85200万美元,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43亿元,增长19.3%,增幅居全省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66元,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9元,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4%;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建立“中国农谷”、“柴湖振兴”、长江经济带等8大项目库,策划和储备“十三五”重点项目3619个,其中,424个项目纳入国家、省规划和项目库。强力推进“六个一”产业链招商,建立市、县(市、区)两级领导联系招商引资制度,分产业组建招商专班,成立7个驻点招商联络处,成功引进56个1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增长14.3%。实行重大项目投资路线图管理,建立项目建设包联领导靠前指挥、项目秘书跟踪协调、驻点秘书脱产服务机制,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30个,其中260个项目竣工投产。强化政银企合作,加大项目融资力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9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2位。
(二)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编制并落实支柱产业发展规划,七大产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出台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意见,组织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创优服务促发展”等活动,全市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0个月位居全省第一。制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技改项目341个,投资246亿元,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项目通过核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航工业将重载飞艇、超轻型运动飞机研发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荆门。园区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重点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增长12%;荆门高新区总产值达到230亿元,增长15%,并获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5家、总部企业5家;成功举办20xx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秋游农谷紫薇花文化旅游节、第二届中国(京山)网球节和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18%和21%。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启动中国农谷“三区三中心”建设,全面开展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推广“一高三新”面积200万亩,建成凯瑞百谷、联想佳沃等12个种业研发中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彭墩模式”在全省推广。强化柴湖振兴发展产业支撑,开工建设宏强百合、云天花海项目,建成农青园艺(一期)盆花基地,汽车锂电池等项目落户,吉象贝儿童装项目即将投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标准化生产,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新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养殖场158个,水产品产量居全省第2位,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家,“三品一标”认证389个,“湖北神地”和“盛老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沙洋荣获“中国油菜籽之乡”称号。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5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实施土地整治41.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6800亩;新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完成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大力开展“五城同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加快漳河新区建设,漳河大道、爱飞客大道等建成通车。稳步推进旧城改造,拉通竹园路、果园一路等10条“断头路”,备受社会关注的海慧沟违法建筑全部拆除。深入开展经营秩序、运输抛撒、噪音油烟污染等9项专项治理,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中心城区淘汰黄标车2969辆,关闭燃煤锅炉49台,新增10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进展顺利,天茂集团入网试运行。完成基地造林16.3万亩,新建绿色通道1144公里,四旁植树827.5万株。汉江荆门港沙洋码头主体工程完工,漳河机场改扩建、蒙华铁路和枣潜高速荆门段、钟祥汉江二桥开工建设,汉江荆门港石牌码头、中心城区绕城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南宁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荆门—荆州高铁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启动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后港被评为“全国文明镇”。
(五)着力抓好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三单一网”,公布涉企收费目录,实施第三批行政审批事项零收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87家事业机构,完成市直部门“大科室制”改革,单设市招商局,新设市创新创业服务局、市行政审批局;调整市区财政体制,推行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和清单管理制度。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实行企业登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提速86%,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完成1.04万平方公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3.5万宗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得到农业部充分肯定。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政银合作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7支产业子基金;策划申报PPP项目110个,总投资1207亿元,竹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段)纳入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凯龙化工成为20xx年全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固润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新增35家。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三十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31个,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79.8%,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开展“百个部门百家企业帮百村、万名干部扶万户”活动,组建210个扶贫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设立2亿元扶贫产业基金,实施精准扶贫项目124个,预计全年脱贫59907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2171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培训24194人次。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新机制,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0%,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实行“四免”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5万名。新建村级文化广场13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50个,完成“户户通”安装6.5万户,“村村响”实现全覆盖。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市一医南院、市中医医院住院部等一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运行,市二医获批国家三甲综合医院。完成1%人口抽样调查。启动社区、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事项1.36万件。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五为”机制,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作风建设事关政府形象。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政府系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强化责任担当,争做“两为”干部,升腾发展气场,提升精神区位。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0件、政协委员提案414件,满意率均达到98%以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完善市级投资项目融资管理、政府投资工程监管、政府采购等制度,开展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违规发放津补贴等专项整治。强化审计监督,深化政务公开,举办6期电视问政活动。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查处和曝光了一批突出问题。
各位代表,20xx年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走在同类城市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俱乐部”行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766元,年均分别增长11.4%、11.2%。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4%、28.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05亿元,年均增长2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2%。发展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农谷建设、柴湖振兴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荆门高新区跻身国家级高新区行列,东宝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第一类第7名,京山、钟祥位居第二类前四强。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全市三次产业比由19.9:48.4:31.7调整为15.0:53.0:32.0。工业总量紧随“一主两副”,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化工成为“千亿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620家增长到1142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由188家增长到520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1.52:1提高到3.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稳居全省第2位,京山、沙洋、钟祥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三农”发展十强县(市),我市成为全省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42亿元,是2010年的1.9倍。推动市校、校企合作,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我市连续七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化工循环产业园是全省两个专业性化工园区之一,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心,我市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及“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23%、23.8%,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这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全市城镇化率从45.5%提高到53.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52.44平方公里扩展到65.73平方公里,连续两次夺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漳河新区“七纵九横”道路骨架全面拉开,被列为全省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县(市)城、小城市、重点镇快速发展,京山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钟祥获得“世界长寿之乡”称号;宋河等10个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官垱被确定为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51个,江山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彭墩等48个村被命名为省宜居村庄,“幸福马岭”和“客店明灯”模式在全省推广。完成交通投资20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公路通车里程13914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6%,行政村通客车实现全覆盖;江汉运河建成通航,水运通航里程460公里。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6倍。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数字化城管,建成“四管两中心”。关停葛洲坝城区生产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加入国际低碳城市联盟。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365项减至148项,行政审批提速50%,行政审批零收费事项占比达到93%;公共资源交易规模比“十一五”时期增长2倍以上;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7.4万户,年均增长19.6%。流转农村土地230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万个,总数居全省首位,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增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达到18家,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是2010年的2.1倍、2.56倍。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国有资产运营效益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完成出口3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8%、24%,中兴、联想控股、盈德、万达等大型企业落户我市,17家市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海关、商检荆门办事处对外开办业务,全省第一家县级保税仓库——京山恒泰源保税仓库封关运营。
这五年,是群众生活切实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速,年均分别增长11.8%、13.3%。全市累计新增就业23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增长64%。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6万人次,我市被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和技能振兴百佳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4.23亿元。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县域全覆盖,“先看病、后付费”模式在全省推广。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2.4万套,改造棚户区(危旧房)5.5万户。解决61.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1.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幼儿园419所,建设留守儿童服务站21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域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居全省前列,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荆楚理工学院成为全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我市荣获“中国教育创新奖”。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农家乐杯”荣获“全国首届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90%,村级综合服务社总数达到1206家。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全省党政领导线考核一等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完成“六五普法”任务,法治荆门和平安荆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民防、防震减灾、援疆援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物价、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保密、新闻出版等工作迈上新台阶,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保障、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多个单位、部门荣获全国、全省荣誉和表彰。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地感到,荆门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向“十二五”时期与我们并肩战斗的老领导、老同事,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发展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等不起的紧迫感“缩差领跑”,以慢不得的危机感“弯道超越”,以坐不住的责任感适应新常态。必须始终坚持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展现新作为。必须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安全、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项目支撑不够,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繁重;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经济活跃度任务繁重;城市能级不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任务繁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政府系统干部的思想作风、能力水平还存在一些不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任务繁重。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不回避,勇于担当不退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300万人民的期望!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各位代表,“十三五”时期,是荆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爬坡过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根据市委《关于制定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两大战略”,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资本兴市、创新活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同类城市,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60亿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省领先,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普及,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纲要草案》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人民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41个主要目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力求体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努力将“提前全面小康”变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美好现实,奋力实现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推进创新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院士工作站,推动荆门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高举中国农谷旗帜,按照“一谷双核、多点支撑”布局,加快建设“三区三中心”,在全省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标杆。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强力实施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培育壮大七大支柱产业,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国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国家健康产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保险服务中心、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国内知名的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建设20个左右特色产业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培育2—3个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成10个“互联网+”产业园。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确保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前列。
(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推动中心城区与各县(市、区)协调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经济业态和城市形态转型升级;支持钟祥争创全国百强县市,京山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沙洋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屈家岭管理区成为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域城市为支撑、五条城镇带为纽带的“一主三副五带”全域城镇化格局;加快漳河新区建设,建成城市新中心和绿色生态新城;推动中心城区与钟祥相向发展,打造荆钟组合都市区,形成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城镇、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加快推进“新五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江汉平原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现代水利设施网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全省文化强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与战斗力提高相互促进。
(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树立全域生态理念,编制生态立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汉江生态保护带,发挥荆山、大洪山的屏障作用,保护漳河、惠亭、温峡、长湖等湿地资源,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巩固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推进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铁路网与渝新欧、汉新欧、郑新欧等国际物流线路的对接与互通;建设汉江荆门港,与武汉新港、宁波港等合作,融入海上丝绸之路;积极争取建设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打造荆门陆地港、沙洋监管码头、国际产业园区。创新招商方式,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形成参与国际分工的荆门方阵。深化区域战略合作,促进城市发展互惠互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五)推进共享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要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脱贫全部“销号”、贫困乡镇脱贫全部“摘帽”。整体推进柴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将柴湖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移民发展样板区、民生改善先行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打造全国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江汉平原职业教育中心,支持荆楚理工学院打造全国知名的应用型大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健康荆门建设,打造江汉平原健康卫生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围绕建设平安荆门,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各位代表,“十三五”蓝图已经绘就,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与全市人民一道,团结拼搏,开拓创新,闯出改革发展的新天地。我们坚信,“十三五”期末,一座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荆门必将崛起在荆楚大地上!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做好20xx年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城市工作会议以及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总要求,坚持“投资第一、产业第一、工业第一”理念,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推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奋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夯实工业主导地位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努力实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化工、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百企技改”行动,支持企业“二次创业”。将技改项目视同招商项目,采取财政贴息、政府购买中介组织服务等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技改示范企业20家,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3%。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与中航工业合作,突破性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发挥京山轻机、中集宏图等企业示范作用,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用好荆门高新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金字招牌”,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支持格林美等重点企业发展,扩大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规模;推动金泉新材料等企业做大做强,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体系;依托华工科技荆门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东宝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柴湖德同科技产业园,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达到1.5%。
增强企业发展实力。按照“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要求,对企业分类建档立卡,实行一企一策。继续推行市、县(市、区)领导包联龙头企业和部门联系骨干企业制度,建立重点税源企业清单,实行财政调度资金、财政贴息资金、政银合作基金向优质企业集中,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百亿企业1家、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10家。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原则,鼓励产能过剩企业和困难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广源食品、金龙非和金鹰能源等企业重组步伐;支持京山轻机、天茂、新洋丰、凯龙等企业“走出去”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对于连续多年亏损,产品确实没有市场,没有企业看中又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破产清算。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市内企业供需对接,加大政府对本地产品的采购力度;新增出口企业10家,培育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3家。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力争商标注册量超过1万件,实现入围中国名牌价值500强零的突破。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设施,构建研发设计、综合物流、公共检验检测和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围绕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优选龙头企业,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体,向银行申请中长期贷款,用于购置重资产,企业通过租赁或回购方式取得使用权或产权。实现“园办一体化”改革全覆盖,推动行政审批和中介服务机构到园区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新入驻企业、新上项目,严格按照功能分区入园,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重点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煤电油运、资金、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扎实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严格落实国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企业社保缴费率、大工业电价、物流费用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放开市场准入,完成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实行明码标价,清单外的一律不得收费;开展金融机构不规范收费专项治理活动,严禁违规收费或搭车收费,政府独资或控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工业企业担保费率一律降到1%;对企业新录用人员,由政府认定的就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给予财政补贴。确定100家重点企业作为负担监测点,建立企业负担督办检查、定期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
(二)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实行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创建耕地保护机制创新先行区;深入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土地整治20万亩,完成5.2万亩土壤修复任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抓好汉江堤防整治和水库除险保安,清淤、衬砌渠道2800公里,新建、改造泵站300座,整治塘堰3500口,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确保院士村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深化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加快荆门农用航空服务站建设,力争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广一站式服务,办好“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广应用“香稻嘉鱼”等10种生态种养模式,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8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5个、林业特色产业基地6个,全市“一高三新”面积突破220万亩。突出生态、富硒、长寿等元素,加强省级富硒示范基地建设,在每个县(市、区)集中建设5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区,新认证“三品一标”30个。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打造粮油转化、秸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实施“互联网+智慧农谷”行动计划,建成中国农谷大数据中心。加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创建,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农谷现代种业科技园建设,建成杂交油菜、马铃薯、甘薯良种研发和繁育基地。依托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产品加工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各地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功能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4%,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6:1。鼓励发展订单生产、连锁经营、直供配送,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启动建设屈家岭遗址公园;做大做强柴湖盆花基地,打造“中国花城”。抓好彭墩“1+9”示范区建设,推广复制“彭墩模式”。
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创建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探索实行“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入社、土地入股,新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三农”服务中心;加快发展航空植保、气象预警防灾、农业保险、田间管理等经营性、公益性服务。推广“粮食银行”模式,开展粮食流通运作“四代一换”试点。
(三)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编制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荆门综合物流园和各县(市、区)物流园建设,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着力培育壮大物流企业,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4家。发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城市综合体、城市商圈的带动作用,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商贸网点和配送体系,加大农产品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力度。推动电子商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建成人民万福、中兴农谷等电商产业集聚区,实现电商服务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孵化培育电商企业和网店1000家,力争电商交易额增长40%。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业。规划建设积分制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通用航空文化产业园。推动旅游景区提挡升级,支持明显陵、彭墩、绿林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探索建立旅游年卡。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合力开拓大洪山生态旅游市场,高标准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高质量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第二届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暨航空旅游节、第七届亚洲赏鸟博览会等节会活动,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8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亿元以上。
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支持中航工业医养结合基地、漳河新区高端养老社区、市中医医院和康复医院康复养生护理中心建设,提供多样化健康服务。围绕爱飞客镇规划布局,积极发展航空运营与服务、航空培训、航空体验、航拍航摄、测绘勘探等服务业,启动航空大世界、飞行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深化与神州数码、腾讯、软通动力等企业合作,推进市民卡建设,构建新型市民融合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中国农谷农产品会展中心、爱飞客综合体会展中心。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态。
(四)做大做实投资底盘
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引龙头、强链条、补短板,强化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股权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巩固“珠三角”招商引资阵地,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与上海共建产业园区。加强与央企合作,力促与中航工业合作的重点项目落地。大力引进外资,寻求国际战略投资者来荆投资。筹建各省(市)荆门商会,召开首届荆门楚商大会。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力争引进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4家、企业区域性总部3家;引进项目40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5%以上。
狠抓重大投资增长点。深化项目建设大竞赛活动,实施“千亿项目投资工程”,统筹推进65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总投资4455亿元,年度投资1000亿元以上。在重大产业项目方面,开工建设荆门石化28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博世电梯、新冶集团人造蓝宝石长晶、粤创集团6代半液晶显示模组等项目,加快金泉新材料动力与储能电池、格林美动力电池材料前驱体扩建、君尚科技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建设,确保荆门石化200万吨渣油加氢装置、洋丰中磷60万吨硝基复合肥、葛洲坝异地技改、福耀玻璃三期扩建、台顺集团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建成投产,力争今年预增亿元产值的工业增长点达到150个以上。在重大交通项目方面,加快蒙华铁路荆门段建设,推动荆门—荆州高铁前期工作,力促郑州—南宁高铁(襄阳—荆门—宜昌段)开工;抓好枣潜高速荆门段和钟祥汉江二桥、沙洋汉江二桥、中心城区绕城公路、中心城区—石牌及东桥—子陵等一级公路建设;加快汉江荆门港、漳河机场建设,做好冷水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在重大水利项目方面,抓好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做好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荆门部分)、荆门汉东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三干渠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年度建设任务。在重要民生项目方面,推进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提升用电保障能力;推动“光纤入户”“宽带下乡”工程,基本实现城镇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兆/秒以上,行政村及以上4G无线网全覆盖、宽带网络全部通达;开工建设市民之家和“四馆四中心”。
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按照有责任主体、投资主体、时间节点、进度安排、路线图计划的“五有”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抓住项目规划、安评环评和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加快项目推进进程。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补偿、贴心安置、长效帮扶”原则,突破征地拆迁难点,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落实项目建设领导包联制、秘书驻点制、季度拉练制、全程督查制,实行集中开工、集中竣工投产制,全力推动项目快开工、早见效。
(五)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3.5%。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启动编制荆门2049城市远景发展战略规划,为建设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提供规划支撑。加快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强化重点区域控规编制和城市设计、城市修补,完善各项专项规划。推进镇区规划编制,加快牌楼—石牌、掇刀—沙洋、京山—屈家岭3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建设,提升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6个小城市建设水平,整镇推进孙桥、石牌、官垱、牌楼、团林、漳河、长滩7个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规划为引领,创建10个省级宜居村庄、70个省级绿色示范村。
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着力完善漳河新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荆楚大道、荆山大道等31条主次干道,确保天鹅路、天山路等7条道路建成通车;加快建设北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完成泉口换热站至双喜片区供热管网铺设;实施“五湖连通”工程,推进凤凰湿地公园、蒙泉生态园、杨柳公园、荆西公园建设。着力强化漳河新区产业支撑,启动绿色生态科技产业城项目,开工建设双仙总部经济园、华中汽车金融博览中心,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确保国华人寿、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提升老城区宜居水平,实施象山大道和中心城区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综合整治;按照“两减两增”原则,加快胡祠堂、惠民市场、汉正街片区等15个棚户区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支持各县(市)建设新区,推动京山温泉新区与京山经济开发区、沙洋滨江新区与沙洋经济开发区、钟祥南湖新区与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完善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构建城管综合执法联动机制,推行第三方考评。选定违建存量较大的片区,实行集中整片拆除。加强出店经营、散装货场、运输抛撒、马路市场等专项整治,力争再成功创建1—2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覆盖率和人工保洁质效,强化“门前三包”管理。大力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行动,依托电子政务云平台,统筹推进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服务。
(六)加快生态荆门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认真落实《关于坚持生态立市建设生态荆门的决定》,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努力把荆门建成绿色低碳、谐宜居的生态城市。
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彻底关停燃煤锅炉;关闭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的煤场、沙场、石膏矿;实施国电长源、华能热电联产超低排放改造;加快葛洲坝老厂区矿山植被恢复。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漳河、温峡、惠亭等饮用水源,深入推进竹皮河、浰河、西荆河等流域污染治理,加强长湖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八大行动计划”,推广“客店明灯”模式,创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6个。实施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绿满荆门”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2万亩。
推进资源能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企业节能、节水改造,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力度,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力争亿元生产总值地耗下降4%。严格项目评审,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围绕石化、磷化、建材、“城市矿产”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加快荆门化工、荆襄磷化、格林美等特色循环产业园建设,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城市慢行系统,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00辆、城市绿道16公里。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20万平方米。统筹推进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
(七)扎实推动改革措施落地
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和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办法,确保目录之外无审批;全面推行“一口受理、一站办结”,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推动市级行政审批向市行政审批局集中;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10%以上。整合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促进公共资源交易规范化和电子化。加快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和县(市、区)公共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探索实行市、县综合执法,扩大乡镇综合执法试点范围。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产业发展母基金规模,拓展子基金种类,组建通用航空等子基金,围绕支柱产业链条,构建政府引导、基金参股、特色鲜明的基金投资体系。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将融资平台存量项目转型为PPP项目,组建市投资控股集团。实施市域、县域金融工程,建立市、县金融服务中心,开展金融服务网格化试点。推动政银企深度对接,做大做强政府出资或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扩大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力争新增贷款180亿元以上。构建上市后备企业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后备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四板直接融资,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四板挂牌企业30家。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广按户连片耕种“沙洋模式”,解决农村承包土地分散化问题,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落实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政策,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全面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深化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申报成功。
深化其它领域改革。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改革,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创新财政性资金使用方式,完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提高科学理财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机制,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双落地;开展宅基地改革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创新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探索建立“房票”制度;把政府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性住房主要房源,确保货币化安置比例超过50%;推行“市场租金、租补分离、分类补贴”,将符合条件的新市民纳入住房保障范畴。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一空间一产业”原则,推动众创空间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发展,开展“大学生走进众创空间行动”,打造“荆门?龙泉汇”路演品牌,创建国家级众创平台1家、省级3家,新增创客1500人。探索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力争全年引进200名高层次人才。创新市校、校企合作方式,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0件。完善“荆创贷”等金融产品,开展科技创新券试点,加快组建市级创业资本园。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政策门槛,扩大受益面,强化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和评估。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制定并实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着力保障基本、创新机制、强化治理,以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扎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市、县(市、区)、乡(镇)、村总体扶贫规划、专项扶贫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加快“五个一批”工程建设,确保易地搬迁扶贫4131户、低保和“五保”人均补贴提高1000元、每个县(市)投放扶贫小额贷款5000万元以上,建设5个脱贫示范乡镇、10个脱贫示范村、300个脱贫示范户。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确保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00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500人。新增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万人次。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临时救助封顶线。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4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64个、留守儿童服务站12个。加大对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成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体制调整。加快建设荆楚职业学院,推动建设荆门足球学校,支持荆楚理工学院筹办通用航空学院、积分制管理商学院等。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健康管理,建立覆盖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新模式。落实“全面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展文化惠民及送戏下乡演出210场,新建乡村体育工程11个。加快党校新校区和老年大学建设。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办好荆门国际马拉松赛、“光谷—农谷”自行车骑行赛、第七届市运会等大型赛事活动。
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法治城市创建,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完善律师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机制。深化“三边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打造“环荆护城河”。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开展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民族政策,推进援疆援恩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抓好保密、对台、档案、地方志、科普、统计、物价、外事侨务、地震、气象等各项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各位代表,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市政府将着力办好以下民生实事:
1.坚持整村推进,实现75个贫困村脱贫“销号”,1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6.0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2.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1.2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为4000名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把2000名进城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
3.完成4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建150个村卫生室,实现全市村卫生室“五化”达标率100%。
4.拉通农村“断头路”500公里,打通中心城区果园二路、果园四路、天鹅湖北路等“断头路”,畅通白龙山景区道路等微循环。新开通2条公交线路。
5.新建、改造1256个农村电网配电台区。解决1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6.对3000名残疾人开展技术培训,为贫困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1500件。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00件,其他援助事项12000件。
7.中心城区安装工地扬尘污染在线监控设施20套,推动10个规模较大的建筑工地安装喷洒降尘设施。
8.实施5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24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村300个,建成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20座、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厂3座。
9.新筹集公租房1497套、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3461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00户。
10.对中心城区161个“三无”小区实施综合整治。对15家菜市场实施达标升级改造。
11.建成“荆门e点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5000个无线WIFI,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以及公共交通无线WIFI全覆盖。
各位代表,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和群众满意为核心,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推动全市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启动政府规章制定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强化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严格遵循决策程序,做到行政行为实体合法、程序正当。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
坚持高效施政。坚决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继续弘扬“抢、拼、严、实”的作风,积极主动作为,奋力争先进位。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运行效能和透明度。加强对政府系统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扎实开展履职尽责明察暗访,治理为官不为,防止懒政怠政,惩处失职渎职。
坚持清廉从政。进一步落实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扎实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强化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意识。加强行政监察、审计和财政监督,深化政务公开,落实部门廉政建设监管责任。深入排查和防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促进权力安全运行。加大惩贪治腐力度,营造风清气正氛围。
各位代表!回顾“十二五”,勤劳智慧的荆门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展望“十三五”,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旗帜,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篇1】
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两大战略”,致力“加速转型、缩差领跑”,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0.59亿元,增长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78亿元,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1位;财政总收入139.29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长20.3%。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的县(市、区),东宝位列一类第7名,钟祥、京山分列二类第3、4名,沙洋进位态势明显。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5.8:54.2:30.0调整为15.1:53.9:31.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62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项目投资进一步扩大。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90.15亿元,增长21.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9559万美元,增长12.5%;出口76749万美元,增长24.4%;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16个。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民生投入146亿元,增长21.7%。20xx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1.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11.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25个,投资16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5.2%;淘汰水泥产能88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5万重量箱、造纸产能2.5万吨。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中航荆门爱飞客镇正式落户并获民航经营许可,省内首条低空训练和旅游航线开通;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获批;我市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验收,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21个,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格林美挂牌。“一核六片十五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659亿元,增长15.1%。荆门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深入开展工业经济“六比六看”竞赛和“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共设立5.6亿元调度资金,投入2.9亿元政府风险补偿铺底资金,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土地3550亩,推动“招工大篷车”下乡,开通“电力报装动车组”,全力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全市新增规模企业135家,达到1027家。培育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9家,凯龙进入国家级示范企业行列。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通过专家考察,中兴农谷产业园奠基开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屈家岭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赵集智慧农业园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双碑农业示范园被评为全省十大设施蔬菜基地,石牌“1+5”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双龙苑等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吉象贝儿童装等项目落户柴湖工业园区,移民生态新城开工建设。奋力“一抗三保”,战胜“五年连旱”,粮食总产达到54.59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17项、面积180万亩。畜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水产品产量增幅保持全省首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8:1,新增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三品一标”企业176家,“龙池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家。实施土地整治50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4200亩。完成沟渠清淤1996公里,扩挖改造塘堰5210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0万亩。屈家岭汉江引水工程全面启动。钟祥位居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第一名,京山、沙洋进入前十强。
(三)着力增强内生动力。着眼“快增长、扩投资”,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竞赛”,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45个,格林美东区、京峻汽车零部件、化工循环产业园管廊工程、牧原40万头生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能热电联产、台湾宝成工业园、渝楚化工异辛烷、明达LOW-E浮法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进入环保部最后评审阶段。漳河机场改扩建可研报告通过评审;蒙华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武荆城际铁路规划方案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枣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并与省交投公司签约,荆门城区绕城公路建设步伐加快,钟祥汉江二桥动工兴建,荆新线一级公路全线改造基本完成;沙洋港中心港区一期综合码头水工工程竣工,钟祥港石牌综合码头建设启动。编制完成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规划,万达广场、多辉农产品物流中心、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金瑞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举办油菜花旅游节、菊花展等特色旅游活动,我市荣获新华网“最美中国·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新建和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社150家,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00个。新增总部企业3家,总数达到7家;财政总收入过亿元乡镇达到6个。开展柴湖“新农金”试点,建成77个“双基双赢”信贷工作室,湖北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19亿元,全市各项贷款余额669.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18亿元。新洋丰、雄韬股份成功上市,金源食品等11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市城投参股的光大幸福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荆门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落户。创办“荆门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入驻企业11家,东宝被列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
(四)着力打造美丽城乡。坚持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76%。《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获省政府批准,鄂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完成,“数字荆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漳河新区骨架初步拉开,漳河大道城区段基本完工,漳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竹皮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汇合口浏河段和海慧沟段截污改造项目即将竣工。葛洲坝水泥异地技改项目开工建设,老城区生产线彻底关停。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心城区全域集中供热项目,关停小锅炉160多台(套)。完成象山大道等35条道路维修工程,新增空调公交车100台、公共停车位300个。开展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建筑渣土、车窗抛物、噪声油烟等专项治理,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创建稳步推进,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各县(市、区)新区建设步伐加快,钟祥入选“20xx中国最美30县”,京山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县。钱场、后港、子陵、漳河、团林等10个镇入围全国重点镇,胡集进入省十强乡镇行列。建成155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29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我市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市。基地造林15.6万亩,新建绿色通道654公里。建设二级公路139.56公里、县通乡公路247公里、通村公路686公里。
(五)着力深化各项改革。强化顶层设计,“6+N”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启动。开展第9轮审批流程再造,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126项,服务时限提速15%,零收费率达到95%,免收费用1.4亿元。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荆门高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9个乡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试点。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直事业单位从355家整合为268家,核减编制980名。市直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和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亿元。实行“工商新政”和企业登记注册“三证联办”,市场主体达到15.13万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60%,农村产权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新增流转土地55.19万亩,转移农民12.96万人。
(六)着力增进群众福祉。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扶持创业7000人,组织就业创业培训2.6万人,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4.6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87%。在沙洋、钟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广“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市一医南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7164套,基本建成12792套,分配入住9687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190户。全市平价蔬菜直销店达到65家。城乡低保再次提标,发放医疗救助金2937万元、临时救助金2077万元。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8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09个、青少年阳光家园18所。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20所、留守儿童服务站10所,楚天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荆门技师学院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新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208个;我市获省十四运会群体类金牌第三名。落实“单独两孩”政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序开展。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办理法律援助等事项12770件。农村网格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的安全感、治安和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各条战线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机关事务管理、新闻出版、移民、保密、仲裁、地方志、对台、气象、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政府采购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扶贫开发、援疆援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下降35%,市政府会议和发文数量分别减少11%和20%。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政府合同管理等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国地市级第4位。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建议109件、政协提案391件,满意率达98%以上。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风评议等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财政大监督机制,举办3期电视问政活动。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开展纠风治乱,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纵深推进。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在荆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高于全省平均、同类城市领跑”,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不大和结构不优并存,“快增长”与“调结构”平衡难度增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融资难、融资贵和结构性缺工问题依然突出;民生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既要正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看到我市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既要正视荆门发展不够的阶段性特征,又要看到转型升级是我市行稳致远的动力之源;既要正视财政实力、社保水平与民生需求的差距,又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干出新作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坚持“加速转型、缩差领跑”基本思路,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着力抓调整、促转型,抓投资、促增长,抓改革、促创新,抓民生、促和谐,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提前全面小康、建设“四个荆门”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优化结构,打造荆门工业经济“升级版”
以壮大总量、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四大工程”,进一步夯实工业主导地位。
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编制并落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X”规划,推动石化产业向炼化一体化转变,磷化产业向食品级、电子级方向深化,建材产业向新型化、链条化迈进,机械产业向成套化、智能化跃升,纺织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力争六大传统产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推广沙洋玻璃产业转型经验,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突出抓好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盈德煤制氢、沃裕化工硫酸钙晶须、葛洲坝水泥异地技改、楚商产业城、中兴农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压减水泥产能19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76万重量箱。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健康等新兴产业,力争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抓好中集化工能源装备、叶威智能物联网及粮食机械等项目,加快推进荆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用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政策,依托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和格林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施鄂中再生资源大市场等50个循环经济项目,完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投资16.7亿元,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以爱飞客镇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荆门航空产业园,打造通用航空创意经济示范区。支持金泉新材料、智展光学、金龙非、金汉江等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华工科技荆门光电子信息产业园、鸿创科技等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产能。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农用生物制品、生物能源等特色产业,支持神地、欣胱、润红等企业扩规增容。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食品、建材、机械、磷化等行业的小微企业联合壮大,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外引内联、做大做强,力争亿元以上企业新增75家,推动新洋丰、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洪森等向百亿企业进军。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品牌强市战略,选择20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争创精品名牌。
实施工业园区增效工程。以扩园强园为抓手,深化“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进行扩区调区,努力在功能配套、产业聚集、环境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入园项目“六度”考评体系,支持各园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全市园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60个,总产值增长25%。发挥荆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扩大管辖权、下放审批权、整合执法权、赋予人事权和优化财税权,扎实推进“一区四园”建设。支持沙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二)坚持强农富农,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强化示范引领。持续推进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建设,打造“三农特区”。在农谷核心区,加快实施联想高档水果产业园、万亩玫瑰产业园等项目,依托中兴、汇源等企业发展智慧农业,建成院士村一期项目,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荆三角”,提升五洋公路油菜花景观生态农业旅游线档次,推进凯跃农机博览城建设;在杨竹流域,抓好石牌“1+5”示范区、双龙苑万人社区建设,力争汉光农业物流园、富硒米业等项目尽快投产见效。大力推进大柴湖开发区建设,深化柴湖工业园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结对共建,扶持罗成村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高效农业,加快移民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完成1000户危房改造任务。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一高三新”和“一抗三保”,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积极推广“香稻嘉鱼”“42养羊”等27种生态种养模式,力争主推优质品种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突出抓好100万亩小麦、250万亩优质水稻、160万亩双低油菜核心示范区建设,力争粮食增产1亿斤。实施“菜篮子”工程,确保全市最低菜地保有量50万亩。推进“退耕还草”“种草养畜”项目,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0个;发展特色水产,高标准建好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3:1以上,新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30个以上。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总数突破2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400家、家庭农场780家。加强气象预警防灾、疫病防控、森林防火及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工作,推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建设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创新“三资”管理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产权融资改革,力争农村土地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2亿元。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屈家岭汉江引水、荆门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成42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固汉江堤防17公里。拉通乡村断头路300公里,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新增清洁能源入户1万户,户用沼气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6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5000亩。
(三)坚持提速提质,保持经济“快增长”态势
切实强化扩投资、促消费、强实体、增效益的各项措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实现有质量的“快增长”。
高位推进项目建设。把“扩投资”作为“快增长”的关键,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竞赛,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50亿元。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领导挂点包保、部门对口包联制度,开展项目拉练活动,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普惠性项目获得更多份额、个性化项目取得更大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园区,建成淘宝网荆门(中国农谷)馆,鼓励和扶持一批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东方百货、金城集团重组成立供销集团,打造百亿商贸航母。加快推进武商荆门广场、星球·世界城、一马光彩大市场等项目和各县(市、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组建文体产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纪南-纪山楚文化旅游景区、大太子(大口、虎爪山、太子山)森林休闲养生区资源整合,实施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汇源生态产业园、太子森林小镇等重点旅游项目。支持绿林山、明显陵创建5A级景区,漳河创建4A级景区,马河创建全省旅游名镇,积极筹备20xx年中国(荆门)菊花展,办好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及首届紫薇花旅游节、首届中航爱飞客通用航空大会和中国(京山)第二届网球节,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培育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智慧荆门”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扩大保险、家政、文化创意等热点消费,推进特色商业街和夜市建设,确保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强化财税金融工作。以总部经济、支柱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市、县、乡财源建设,力争新引进总部企业5个左右,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达到8个。加强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加快创建普惠金融和信用建设示范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企业的监管和引导,力争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大力防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荆门中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支持凯龙加快上市步伐,力争一批企业分别在三板、四板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化“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建立中介服务超市,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投入资金3亿元支持企业发展。加强土地资源统筹配置,继续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土地,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和村企对接,实行“一对一”“点对点”招工,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严控各类涉企检查,坚决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四)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紧紧围绕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大力实施鄂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建设行动方案,力争新城新形象、老城有新样、镇村变模样。
做精做优中心城区。坚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打好中心城区升级攻坚战。全面完成漳河新区规划体系,扎实推进双喜大道、荆山大道等道路建设,确保漳河大道全线通车;加快实施万达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国华人寿等项目,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成凤凰湖湿地公园,创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统筹抓好东宝长宁新城、掇刀长坂新城、荆门高新区观堰湖生态科技新城建设,提升麻城、团林、漳河、子陵和牌楼“五组团”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城区功能,积极推进葛洲坝水泥老厂区等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区冷热电三联供建设进度,综合整治杨家桥等高速公路出入口环境,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一批小游园、小广场,让城市更靓丽、生活更美好。
构建多点支撑格局。支持京山温泉新区、沙洋滨江新区和新港区、钟祥莫愁湖生态新区建设,推动县城建设上水平。以扩权强镇为重点,促进宋河、钱场、后港、胡集、柴湖、易家岭6个小城市加快发展,抓好官垱“四化”同步省级示范镇试点工作。坚持全域规划、镇村联动,积极推进孙桥、牌楼等5个省级新农村试点镇和42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成第二批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详规编制。抢抓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机遇,打造“灵秀毛李”等魅力水乡小镇。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竞相发展,比学赶超、保强进位,进一步增强县域实力。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巩固城管“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转变。力争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和城郊标准化人工保洁全覆盖,道路机械化洗扫作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拳整治交通违规违法行为,完善道路微循环系统,整顿出租车市场,加强占道经营监管,新建立体式停车场,切实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加大控违查违力度,确保无新增违法建设,存量违建逐年减少。强化电子效能监察,拓展数字城管平台功能。加强对县(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评,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
全力推动城乡互通互联。围绕构建“三环八射六隧”城市路网,加快中心城区绕城公路建设步伐。力促枣潜高速公路荆门段开工建设,钟祥汉江二桥主体工程加速推进。全力服务蒙华铁路建设;深化武荆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抓好石牌港区建设,确保沙洋港区综合码头试运营,推进碾盘山水利枢纽等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实施漳河机场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一、二级公路和县通乡三级公路年度建设任务。围绕构建“零距离换乘”体系,加强铁路、公路、城市公交站场规划建设。
(五)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活力
全力推进改革攻坚、市场开放,聚合正能量、释放新红利,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前置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擦亮“四最四零”品牌。以行政审批、综合执法、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和扩大开放为重点,推动“一区四园”先行先试,构建政策共享机制。推广京山整合组建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经验。基本完成市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全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抓好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引导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理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拓展公共资源交易范围,抓好电子化招投标工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3个百分点。
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坚持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点球”招商,加快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节点项目。加强重点出口基地建设,扩大机电、纺织服装、优质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比例,促进外贸出口多元发展。支持格林美申报B型保税物流仓库。鼓励京山轻机、凯龙化工、新洋丰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融入“两圈两带”,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中唱好“重头戏”。
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以招商促创业、创业带就业。发挥聚盛科技孵化器、百盟加速器及荆门台银两岸三地华中创业中心功能,厚植“草根经济”发展土壤,新增市场主体1.2万家以上。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促进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就地转化应用。实施“科技创业带头人扶持计划”,开展“千名科技精英进荆门进千企”“院士专家荆门行”活动,发挥格林美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3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大力实施产业人才“__”和“金蓝领”工程,引进30名左右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高技能人才800人以上。加强专利运用和保护,力争全市专利授权总量超过580件。
(六)坚持民生优先,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着力构建普惠、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让全市人民共享美好生活。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创新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机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试点,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达到196万人次。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提高新农合筹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水平。强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重特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65%。加快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进移民后扶工作。实施精准扶贫,减贫4万人。加强职工服务站点建设,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加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力度;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工程;积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持荆楚理工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工建设望兵石学校。力争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年内投入使用。推进“三中心”、市民中心、市博物馆新馆及县(市、区)“三馆”建设,建好一批乡镇文化综合体项目。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免费开展公益艺术体育培训,办好市第八届老年人健身大会、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完成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政策落实村医待遇。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性别比均衡发展,启动计生奖励政策全覆盖工作。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等工作,抓好全民国防教育,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新闻出版、工会、老龄、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援疆援恩等各项社会事业。
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坚持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四城同创”,推动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向污染宣战三大行动”,坚决落实漳河三圈保护规划,加强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力防治工业、扬尘、机动车尾气和餐饮业油烟污染,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抓好矿山地质环境工程治理。深化“绿满荆门、花开农谷”行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完成基地造林12.5万亩、绿化通道400公里,打造秋游农谷紫薇花海景观带。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支持130个村创建省级绿色示范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创建全国法治城市。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大力化解信访积案。完成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抓好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便民服务下沉。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工建设荆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落实“三全巡逻”“三边警务”和单位内保制度,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深化“平安荆门”创建。
各位代表,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我们将重点办好以下民生实事:
1.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1.9万人,扶持创业5500人,带动就业2.2万人。
2.实施竹皮河城区段清淤筑坝、生态补水、景观改造、设施配套和面(点)源治理工程,完成浏河示范段建设。抓好象山大道、白云大道等道路美化、亮化工作,打造1-2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
3.对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全免”政策;资助100名荆门籍贫困大学新生。免费为1万对育龄群众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2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4.拉通白庙路、果园一路、莲花路、长莱巷等影响交通畅通的断头路、瓶颈路;新增100台空调公交车。
5.新建10个省级示范宜居村庄;完成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清淤扩挖塘堰5000口,清淤沟渠1500公里,衬砌农渠500公里。解决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6.举办惠民演出110场。对100处城区市民室外阅报栏进行扩规升级。
7.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9368套,基本建成9746套,分配入住4585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300户。
8.新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0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10所。在中心城区新建青少年“阳光家园”10所。
9.按照每村100万元标准,支持23个重点老区村、贫困村发展。
10.为1万名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1300名残疾人发放机动车燃油补贴,免费为贫困残疾人适配1000件辅助器具;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
各位代表,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我们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切实做到“职能科学、权责法定”。积极稳妥地抓好政府机构改革,认真落实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责、程序法定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切实做到“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始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能,完善政府常务会学法、政府法律顾问、规范性文件制定及备案等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坚持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强化舆情引导,推进信息公开。
——切实做到“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认真落实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廉洁从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大力推行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市政府5个方面、40项整改任务,构建反“四风”、转作风长效机制。加大“庸懒散软奢”整治力度,持续推进作风效能建设。按照“清廉为官、事业有为”要求,强化履职担当,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我们一定牢固树立宗旨观念,通过一件件小事的办理、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一件件难事的解决,把群众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群众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全面分析未来五年荆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之成为科学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各位代表!梦想承载希望,实干开创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共同谱写实力、文化、生态、幸福荆门建设的新篇章!
看过“荆门市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