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工作报告
教育局时主管教育事业和语言文字工作的政府工作部门。下面是小编为你搜集的教育局工作报告,希望你喜欢!
教育局工作报告篇1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教育体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按照“建队伍、强管理、上质量、创品牌”的思路,凝心聚力抓发展,奋发有为促赶超,着力打好“教育改革与发展”攻坚战,努力提高“四率”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教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近三年来,我县教育体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xx,年县教育体育局荣获国家体育总局表彰的“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修水教育网荣获“全国县级教育门户网五十佳”和省“优秀网站”殊荣,教育报刊发行工作荣获省“优秀通讯站”光荣称号,“提升质量年”活动被评为省教育厅先进单位,高考综合评估继 20xx、20xx、20xx年夺得全市先进单位后,20xx年再次获得先进单位,学校安全生产工作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组织奖”。20xx年荣获全省校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教育工作优胜单位,在今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上,我县就教师队伍建设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一、工作情况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创新,努力寻求一条适合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子。 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充分分析我县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基础上,确定了“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县”这一总体目标。20xx年9月10日,我县隆重召开了全县教育工作暨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全县各乡镇长和分管领导、县直各部门负责人、全县各中小学副校长以上干部、村小负责人及受表彰的教师共1200余人参加了会议,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了会议。县委黄斌书记,县政府孙朝辉县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这样高规格、高标准的教育工作会在我县尚属首次。会上,为促进我县教育改革有序推进,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短短两年之内,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出台了两个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文件,足见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本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还拿出 50万元,奖励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评出来的全县“十佳教师”,这样重来奖励教育的有功之臣,在我县也是第一次。20xx年教师节前县委、县政府又将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奖励20xx年高考优胜单位,总结上一年工作,部署下学年工作。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整合教育人才资源
一是继续推行校长竞聘制。20xx年,经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对在同一所学校任期满6年的义宁镇中学等10所学校校长岗位实行竞聘。我县根据《XX县20xx年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实施细则》,10名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同志聘任为上述10所学校的校长。20xx年4月份,对良塘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书记岗位实行公开竞聘。通过发布公告、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意测评、组织考察、聘前公示、聘任等严格的招聘程序后,成功选聘了良塘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书记。20xx年暑假对34所中小学校长实行了竞聘上岗。今年继续推行校长竞聘制,全面完成了首轮校长竞聘工作。
二是不断完善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制。20xx年,我县出台了《XX县中小学副校长及校级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和《XX县20xx年中小学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实施细则》,顺利完成了全县中小学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竞聘工作。通过岗位竞聘,全县共减少学校行政职数93人, 26位优秀青年教师在竞聘中脱颖而出,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 119位原任中层干部落聘,被安排在本校或其它学校担任科任教师。今年暑假将进一步完善学校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竞聘制,对全县中小学副校长及中层干部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担任原职务,考核不合格者将予以免职,对空缺职位进行补岗竞聘。
三是全面实行教师竞聘制。20xx年,我县制订了《XX县学校教师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明确规定除村级学校外,全县各校普遍实行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双向选择竞聘制度,经过严格的竞聘程序,全县初中共有31位在竞聘中落聘的教师被安排到本乡镇的小学支教,中心小学共有47位落聘教师被安排到本乡镇边远村小学校支教。今年将在20xx年对全县广大教师成功实行竞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师竞聘方案,规范竞聘程序,认真做好新学年教师竞聘上岗工作。
(三)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力度,规范教师管理。近年来,针对少数学校教师请长假、经商、外出务工等在编不在岗现象,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县监察局、县人劳局、县编办等单位,加大了对各校在编不在岗教师的清理力度,三年来全县共清退45名在编不在岗教师。同时,为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民办学校公办教师的管理,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县人劳局、县编办下发了《关于民办学校公办教师异动的暂行规定》,对民办学校公办教师的调入调出作出了明确规定。为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我县出台了《XX县义务教育学校(含幼儿园)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和《XX县义务教育学校高中(含职高)绩效工资实施办法(试行)》,并从20xx年9月1日起组织实施,真正体现了“按绩付酬,优劳优得”。同时,建立教师工作业绩末位培训机制,对全县统考成绩排名靠后的13名教师安排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培训一个学期。
二是统筹安排,及时增补教师。近三年来,我县通过多种方式共增加教师1411人,其中自主招聘教师338人、特岗教师895人、“三支一扶”教师83人、定向委培毕业生95人,全部安排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按县定编制提前3年配齐了各级各类学校教师。
三是强化效能,推进作风建设。①完善学习制度。县教育体育局积极响XX县效能办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从20xx年8月起,每月月初第一周周一为全局干部集中学习时间。同时,实行班子成员辅导制,在集中学习时由一名局班子成员作中心发言,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学习辅导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②争创 “五型”机关。我县根据教育系统的实际情况,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局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定》、《关于加强校长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积极推进“创先争优”工作。20xx年11月,召开了中小学校长和局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就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长和局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进行总动员和总部署,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干部的行为准则,提出了创建廉洁型、学习型、务实型、服务型、节约型“五型”机关的工作要求。③实行驻片领导现场办公制。为进一步加强对驻片学校的管理,解决驻片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驻片学校全面发展,20xx年,县教育体育局出台了《驻片领导现场办公制度》,下发了《关于实行驻片领导现场办公制的通知》,要求每位班子成员及驻片股(室)干部每月必须深入驻片学校,驻校时间不少于一天,并且要做到 “六个不少于”:参加学校教师会不少于一次,参加学校班子会不少于2次,找学校领导和教师谈话不少于10人次,向学校提出办学建议不少于5条,走访每所村级学校(含教学点)不少于一次,听课不少于4节。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县教育体育局和各级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结合 “创优争先”、“机关效能年”,“提升质量年”等教育活动,切实开展“学生评老师、老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的三评活动,广泛开展征询意见日活动,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县教育体育局还将20xx年定为“正师德·抓常规·促质量”活动年,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20xx年3月组织县委、县政府表彰的十名“师德标兵”到全县各校巡回演讲,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积极反响。20xx年“五四”期间表彰了10名“农村优秀青年教师”,9 月10日召开了全县局任以上干部、村小校长、教育督导、局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千人大会,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素质和形象。今年5月5日,在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县优秀教师事迹报告暨第三届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表彰大会,全县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还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分为两组深入渣津、太阳升、白岭、山口等12个片区乡镇作巡回报告,再次在广大教师中引起了积极反响。20xx年以来,县教育体育局连续4年荣获全市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奖,四都中学占承菊教师获省“师德先进个人”、县职高获省“师德先进单位”。
四是落实措施,加强师资培训。近年来,除加强教师常规性的各种培训外,举办了多期教师、校长培训班,20xx年3月,举办20xx年新聘教师培训班,189名新教师参加了培训。5月份组织全县68名校长(书记)到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进行为期六天的集中培训,20xx年下半年组织100余名小学班主任参加了远程培训;20xx年3月,又组织全县79名校长(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系列培训活动,提升了教师、校长(书记)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县教育局工作情况汇报县教育局工作情况汇报(四)稳步夯实发展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我县以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普九”为目标,本着资源重组、合理优化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完小、教学点、初中分校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改变了过去村村有小学的办学格局,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20xx年暑假,我县剥离县一中初中部,与县二中合并,在县一中老校区重组初级中学,组建“散原中学”,县中心幼儿园将于20xx年9月整体搬入县二中现址;撤并征村中学、竹坪中小学初中部、义宁镇中纺爱心小学即良塘村小学,兴办良塘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组建“XX县第二中学”。20xx年,在良塘开发区划拨321亩土地,新建XX县职业中专;义宁镇四小整体搬迁工程已于20xx年秋季交付使用,特教学校也于今年9月招收新生;为策应何家店工业园区开发,在何家店工业园区XX县直第七小学,秋季开学前第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今年在良塘新区XX县八小XX县第二中心幼儿园,明年秋季开学时将投入使用。
二是合理配置,完善教学设施。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各中小学教学设施,近几年来,我县逐年加大完善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20xx年统筹教育技术装备经费 210 万元,装配中心小学计算机教室14间,村级小学篮球架112副,村级小学计算机120台,新装中学多媒体功能教室20间;修水一中自筹经费100万余元, 每个教室装配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老师配一台笔记本电脑。为把新修水二中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县政府投入260万余元,装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60间,教师计算机100台,学生计算机100台及校园局域网。同时,20xx年还争取国家“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装备资金799万元,为21所中、小学按省定标准装备了标准化实验、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7所学校装备了标准化图书室,6所学校装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惠及121个教学班。
三是强化措施,实施民生工程。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程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民生工程政策,我县成立了XX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订了工作流程并张贴公布,具体细化了学生资助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求,建立了全县贫困学生信息库,确保了学生资助对象的准确。20xx年,我县为 102362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了918.1089万元的国家教科书;为义务教育了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拨付生活费补助金 21656人次,共计972.225万元;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拨付助学金 4888人次,共计366.6万元;为2904名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拨付助学金217.8万元。为445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提供资助222.5 万元。
四是加大投入,推动校建工程。三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近1.5亿元,全县中小学校园配套设施,如校门、围墙、厨房、厕所、道路等日臻完善。三年来,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学校1所,资金15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工程学校10所,资金200万元;实施校舍维修工程学校 109所,资金1139.2万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学校164所,资金1688.17万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47所,资金1500万元,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学校1所,资金12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工程学校1所,预计总投资14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900万元;新建良塘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已完成投资4800万元;新建义宁镇第七小学,总投资1000万元。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倾情相助,争取县内外企业和个人捐助新建爱心学校15所,捐赠资金800余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三年来,各乡镇、各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全面整治校园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县、乡、学校共筹措资金1100万元,用于学校校舍修缮、地面硬化、给排水工程、修建文化长廊和花坛、办公、生活及体育设施的添置等。经过精心整治的校园,环境优美,赏心悦目,焕然一新。
(五)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村级学校办学水平
一是启动村级小学“示范学校”创评活动。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县村级小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我县成立了村级小学学校管理领导小组,20xx 年在大桥镇中小组织召开了全县村级小学管理现场会,20xx年年初,召开了全县村级校园建设动员会,会议确定了“再奋斗三年,举全县教育系统之力,打一场村级学校校建攻坚战,实现村级学校面貌发生根本转变”的村级校建目标。现场会后,驻片领导深入驻片学校组织召开村级学校校建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迅速掀起了村级学校建设新高潮。至目前为止,已立项村级学校教学用房、生活用房、教师周转房、围墙等工程建设项目248个,争取上级资金2984.6万元,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校舍29780㎡,维修校舍30800㎡,拆除d类危房48620㎡。
二是健全管理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全县村级小学常规管理,我县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印发了《关于加强村级小学常规管理暂行规定》,制订了《XX县村级小学管理“示范学校”创建评选指标体系》,在全县开展第二届村级小学管理“示范学校”创建评选活动,从校园管理及文化建设、行政及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学生安全三个方面对全县申报村级小学管理“示范学校”的30所村级小学进行了评估验收,白岭镇西坪小学等24所村级小学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六)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监管措施,规范教育经费管理。为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切实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教育经费使用的文件,对教育经费的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成立县教育财务核算中心,对各校公用经费实行校财局管的财经管理制度。针对社会反映较大的学校吃喝问题,我县连续三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招待费限额”管理。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幼儿教育管理。我县现有公办幼儿园一所,该园在园幼儿近600人,教职工36人。自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优惠政策出台后,民办幼儿园发展迅猛。到20xx年8月底止,全县共有民办幼儿园212所,在园幼儿26272人,幼儿入园率达79.5%。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幼儿教育管理,确保幼儿教育健康发展,20xx年,县政府组织教育、公安、卫生、建设等部门,开展无证民办幼儿园清理整顿活动,经过严格清理,全县共排查了287所无证民办幼儿园(含办学机构),其中220所幼儿园被列为整改单位,整改期限一年;67所幼儿园被列为停止办学单位。通过一年来的整改,已有45所幼儿园达标。 20xx年暑假,我县将对限期整改的幼儿园进行跟踪督查,对整改不到位的幼儿园将延长整改期限。20xx年暑期,又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县民办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取缔不合格幼儿园27所。
三是明确责任分工,做实学校维稳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20xx年10月份,我县成立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办公室(简称维稳办)。 20xx年3月份,组成12个工作组对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排查出较大安全隐患166处,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66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20xx年下半年以来,我县已辞退民办教师和代课人员多次到县、市、省上访,20xx年5月到北京上访,准备搞大规模集会,一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县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切实做好稳控工作,对牵头人员实行“一对一”监控,专人负责,责任到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对被辞退的民师和代课人员进行摸底,分类统计。同时,成立政策法规宣讲组,按照教育部门制订的《宣传提纲》精神,深入被辞退民师和代课教师家中宣传解释,做好思想疏导工作,较好平息了民办教师上访事件。。
四是加大督查力度,强化学校食堂监管。20xx年4月份,县教育体育局联合县药监局组成检查组对全县42所设有食堂的中小学校进行食堂管理专项验收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向受检学校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受检学校限期整改。12所学校被评为20xx年度学校食堂管理先进单位,两所学校受到黄牌警告。
五是落实工作措施,严格规范招生程序。从严治理高中无序招生。20xx年,我县在中考报考前出台了六项措施规范中招行为,20xx年下发了《关于做好 20xx年中招工作的有关规定》,规范高中招生行为的措施由20xx年的6条增至8条,进一步规范了中招程序,引导中招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督查。县教育体育局抽调工作人员组成督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中小学教学常规进行检查或抽查,常规教学工作作风从务虚、敷衍向务实、增效转变。
二是完善教育教学竞争机制。为加强中小学教学管理,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县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工作评估和奖励机制。20xx年高考我县二本以上共录取 1202人,录取率较20xx年增加了1.63个百分点。20xx年高考二本以上共录取1307人,首次突破1300人,录取率比20xx年增加3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继20xx年英才中学的程承以理科668分获XX市理科第二名录取清华大学、琴海学校的曹景以文科615分获XX市文科状元录取北京大学之后,20xx年琴海学校的陈杨树以文科全省第四名的好成绩录取北京大学。职业高中高考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前列。我县对20xx年和20xx年全县小考、中考、高考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定结果兑现了每年50万元小考、中考、高考质量奖励经费。
三是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20xx年,我县在全县设立9个片区教研组,各片区教研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进行了3—5次教研活动,及时召开了各学科的中考研讨会。从20xx年4月份起,我县在部分小学开展“送培下乡,跟岗学习”活动。活动采取从县城小学抽调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到乡镇中心小学担任主管教学副校长、乡镇主管教学副校长到县城相应小学任校长助理并跟岗学习的方式开展。为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研质量,20xx年8月,我县向全县教育系统选考了8名中小学教研员充实到教研室。
四是全面做好备考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中考质量,做实中考备考工作,20xx年年底,我县组织召开全县校长会,部署20xx年中考备考工作,各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中考工作方案。今年年初,我县向各校下发了《XX县20xx年中考指导意见》,确定了今年的中考目标。同时,狠抓高考备考工作。今年3月上旬,县教育体育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教研室主任深入到全县所有高中,下拨高考备考经费8万元。为借鉴经验,扬长避短,提高高考备考复习效果,多次聘请省、市名师和专家对高中各科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聘请教师的所有费用均由县教育体育局承担。
五是强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我县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教学工作。20xx年成功举办首届初中生艺术节、小学生乒乓球赛。 20xx年 “六一”国际儿童节,举办了幼儿个人才艺表演和集体舞蹈比赛;举办了20xx年小学生艺术节,参加艺术节的小学生总人数达2156人,规模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成功举办了20xx年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进行了小学生足球赛、初中生乒乓球赛、高中生篮球赛和全县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四个大项的比赛,共有 1510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是我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综合性中小学生运动会。
(八)狠抓全民健身活动,提升体育竞技水平
县教育局工作情况汇报各类报告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主旋律。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建设。我县现有各行业、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19个,会员近4.3万余人,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20余名。办好群众身边的体育竞赛活动。主办、承办了湘鄂赣皖四省十六县市第二届“凯旋国际杯”乒乓球邀请赛、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乒乓球比赛,进一步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每年组织开展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达12次以上,参与体育项目20余个。抓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的县体育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近年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56个、健身路径6条,全县新增各种体育活动场所 14.6万平方米。抓好少儿业余体育训练,连续三年获得XX市“新苗杯”少儿田径比赛团体总分前三名, 20xx年江西省百县篮球赛总决赛我县一举夺魁。认真抓好选材和输送工作,向省市训练单位输送32名体育苗子。
(九)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一是健全教育督导机构。20xx年教育督导机构由县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升格为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级格定为副科级事业单位。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开展多项督导活动。20xx年11月12日,12名任期8年以上、现已退线的中小学校长正式聘用为XX县首届兼职教育督学。兼职教育督学的聘用,充实了督学队伍,壮大了督学力量。
二是强化控辍保学措施。20xx年3月底,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两个工作组就控辍保学工作对12所初中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关于对我县初中控辍保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我县控辍保学工作紧紧抓住“依法控辍、扶贫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十六字方针,采取多项举措全力动员学生入学,使20xx年秋季开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明显提高。今年我县将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主要工作来抓,加大了控辍保学工作力度。3月份,组织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干部和12名兼职督学再次对全县初中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全面调研,各调研组认真撰写了《关于对我县初中保学控辍情况的调研报告》,对我县初中保学控辍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三是开展学校管理调研。为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20xx年4月份,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抽调部分督学组成三个调研组,就学校班子建设情况、管理制度完善程度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别对白岭中学、黄沙中学、全丰中学进行调研。各调研组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调研报告,在局班子会上汇报了调研学校的管理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和建议。局班子会经过认真讨论后,形成了对三所学校的整改意见。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教育事业虽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但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的距离,教育事业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网点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二是县城学校大班额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县城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三是教师待遇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与其他单位相差3000元,且一直未能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四是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学校周边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下一页更多关于教育局工作报告p副标题e
教育局工作报告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市教育局做工作报告。
一、20xx年及“十二五”工作回顾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普教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顺利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国家督导验收。全市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521所,在校生139.1万名,教职工9.96万名。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扎实做好“创先进市”“创均衡市”各项工作。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市指标体系的要求和镇街教育“创先”督导评估的情况,督促各镇街抓好问题整改,建立整改台账,由镇街政府作出整改承诺,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期限,确保整改到位,协调市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工作进度,会同各镇街、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跟踪,促进各项指标任务如期达到预定目标。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的创建工作,全市教育整体水平和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有效提升,顺利通过了省和国家的督导验收。
——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取消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以考试或变相考试招生的做法,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启动实施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参加交流的校长教师共计1123人。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专业设置调整,新开办了6个专业,停办了4个专业点。通过开展三二分段培养、开办国际班和台湾课程班、组建企业专班等多种方式,推进多元化办学。
——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推进“四个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精神引领平台,在中小学全面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市机电工程学校被省认定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示范点。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举办214场师德典型宣传。建设心理对话平台,组织1500多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南城阳光七小等6所学校创建为国家级和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才智展示平台,制定实施中小学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校园足球推进计划,组队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学校组比赛,获得金牌第二、团体总分第三,全市学生在国家级的各类学科竞赛、体艺科普竞赛中,共有298人次获奖。建设健康安全平台。建立中小学、幼儿园禁烟制度。累计创建“平安校园”1436所,覆盖率达94.6%。修订颁布《东莞市校车安全管理办法》。全市校园建成、安装视频监控、围墙红外线报警、“一键报警”等设备装置8300多个。20xx年,全市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9.1%。
——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举办专题研讨、成果推介等活动达330多次,改善了我市的课堂生态,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效课堂的行动变革》《初中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基于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项目推进式的实践研究》高效课堂丛书正式出版,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完成了全覆盖的高效课堂资源建设任务。通过加强高中课程特色建设、完善初中区域教研制度、提高镇街小学教研实效、推进民办学校教研规范发展等举措,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将20xx年确定为教育科研质量发展年,43项课题被批准为省级立项或研究课题,68项成果获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数量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20xx年,我市普通高考总录取率和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升本科、升重点人数四项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区域校际联盟和公办、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启动实施第二期初中结对帮扶,15所受援初中20xx年中考平均分与全市镇办中学的差距比上年缩小了6.74分。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新创建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优质学校25所。制定实施《东莞市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实施办法》,向1.6万多名教师发放20xx年上半年从教津贴2200多万元。放宽了随迁子女积分制入学计划生育方面的要求,全市通过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人数比上年增长16%。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随迁子女的人数比上年增长20%。增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制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11所,投入5100多万元奖补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制定实施《东莞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免费特殊教育扩大到高中阶段。落实助学减免政策,全年共向9.9万人次学生发放助学金、政府补助、生活补助、社会捐助资金及学费减免共计1.15亿元,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学生给予财政补助8.4亿元。
——积极推进慕课教育试点。全市公、民办中小学实现100%接入教育城域网。制定实施慕课建设和慕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100所慕课试点学校,已有26所学校开展慕课教学试验。基于慕课理念开展网络教研,参与教师达3.6万人次。启动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已评选出优课微课资源2.4万节。建成与国家、省资源平台对接的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收录我市学校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30多万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我市教师参与率、人均晒课数、被推荐优秀比例均居全省前列。
——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完成第八轮校长考核与第九轮校长聘任,对17位直属学校正副校长和139位镇街学校校长进行交流。调整优化公办中小学中层干部聘任工作。组织机关干部、初中校长后备干部挂职或跟岗锻炼,选派41名教师参与支教助教。优化教师公开招聘的报名方式、招聘程序和考核方式,推行从本省外市公办学校直接引进优秀青年教师政策。制定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对教师学历提升给予财政补助。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重点,组织举办系列教师培训,共培训教师6.5万人次。进一步扩大骨干教师队伍规模,20xx年我市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骨干教师、校长培养对象、省级工作室主持人共68人,45位教师获省表彰,14位教师通过广东省特级教师评选,评选出市级教育名家、名校长、名师培养对象共43人,市级中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园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共130人。
——强化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提高公办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成启用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应用信息化数据平台开展教育装备统计。开展省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自查,对5所市直属学校进行财务审计。规范学生服管理,实施学生服索证验收和抽检发放制度,委托市质检中心进一步加大学生服质量抽查力度。推进学校食堂安全量化提级,100家学校食堂新评为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全市中小学基本消除C级食堂。开展校园塑胶跑道调查,加强塑胶跑道建设过程及质量监管。
——努力改进作风提升效能。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做好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加强党纪政纪法纪知识教育。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权责清单制度,19项网上办事大厅发布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办理。市教育局及45个直属单位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使用信息。新创建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42所。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查处违规收费15宗,清退违规收费36万元。全市中小学全部实现“一校一章程”和“一校一法律顾问”,284所公办中小学建立了信息公开专栏,民办中小学工会组建率达到95%。
刚刚过去的20xx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市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31个镇街创建为东莞市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圆满实现全市教育“创先”目标,在“十一五”全面完成教育“创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跻身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行列。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五年里我市学生参加国家级体艺科普和学科竞赛共有1398人次获奖。高考质量连年保持全省领先。广大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20xx年全市各镇街居民幸福感测评调查中教育指标位居各行业前列。
二是惠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质学校占比不断提高。完成了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健全完善积分制入学政策,五年里提供给随迁子女的积分入学学位每年递增10%以上,实施异地中考,稳妥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年里,全市共增加中小学(幼儿园)244所,在校生增长31万多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4.1个百分点,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4.6个百分点。
三是教育发展格局更趋开放。全市公、民办教育进一步协调发展,对民办教育实行激励引导、规范管理、资金扶持、教学指导、结对帮扶的工作机制、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建立和实施区域校际联盟、优质学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作机制,促进共同提高和“抱团发展”。职业教育确立“面向市场、贴近产业、开放办学”思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课堂、企业专班、车间进校、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四是教育发展能力持续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政策有效落实,教育财政投入实现“三个增长”。搭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培养选拔了由各类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组成的骨干教师2000多人。开展覆盖全员、全学科、全过程的师资培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三通两平台”,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五是教育改革活力进一步彰显。全面实施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落实校长考核聘任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深化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办东莞外国语学校,启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试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帮助,离不开各镇街、各部门的重视支持,是全市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育综合改革有待加力推进。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打造品牌特色学校、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激励引导等方面还需要更加努力探索、积极实践。二是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在公办学位趋于饱和、随迁子女持续增长的情况下,需要下大力气集合各方资源力量、采取更多创新举措,千方百计、积极稳妥推进。三是民办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占比近九成的中低收费民办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素质、教学质量等方面均与公办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水平不够均衡。对薄弱镇街、薄弱学校的激励、倾斜、帮扶等机制和措施需进一步强化。五是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健全完善。教育资源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进步、人口和入学需求变化不够适应,民办学校超规模、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六是推进依法治教还需大力加强。规范行政行为、完善决策机制、化解矛盾纠纷、提高治理水平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我们将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三五”工作思路及20xx年工作安排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教育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努力创新发展思路,推动实施各项改革举措,挖掘教育发展潜力,激发教育内部要素活力,促进教育更好发展。二是新常态要求教育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面临深度调整和转型攻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模、模式、规格等都提出了新的需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适应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新型城镇化要求教育更加优质公平。伴随着东莞城镇化水平的高位发展,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着提效率与促公平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起与城市承载能力、人口结构变化、入学需求等相适应的教育资源、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机制。四是“互联网+”要求构建现代教育新生态。通过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东莞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必须顺应“互联网+”形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支撑驱动、引领促进作用,树立新理念,构建教育发展的新生态、新模式。面向“十三五”,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紧紧抓住新机遇,巩固教育“创强”“创先”的发展成效,瞄准更高的目标,不骄不躁,再接再厉,努力开创全市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市要全力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发展“六个优先”政策,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增强教育先导作用,以“打造东莞慧教育”为战略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重点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民办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德育创新、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为全市教育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市教育局据此研究起草了《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并发给各单位征求意见,下来将按程序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
我们坚信,只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将“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任务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经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东莞教育必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打造东莞慧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充满活力、和谐共融的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高位均衡、多元开放的教育格局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交互融通的教育生态初步呈现,与城市发展、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相适应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基本建成,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认真落实《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核心理念,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启动实施“打造东莞慧教育”战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编制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将20xx年确立为教育改革创新年。完成《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研究制订新一轮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探索学校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做好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社区教育发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管理等专题研究。建立东莞教育发展咨询专家库。
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政策,取消普通高中莞城班,探索开展中考英语听说合一考试,探索调整面上普通高中招生范围。
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在以东莞外国语学校为试点的基础上,再选取一至两所学校作为试点,推动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办学管理模式创新,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学校管办评分离机制。大力推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组建家长委员会,健全完善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提升学校办学管理水平。推进民办学校教代会试点工作,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工会组建率,提升工会组织建设规范化水平。
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统筹市直属学校校长绩效考核,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和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探索推行校长职级制。选取部分镇街和学校做试点,探索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托管等途径解决教师缺编和体育、艺术、心理健康、德育品牌建设专业人士不足问题。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方式,制定配套措施,健全交流机制。制定实施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方案,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流程,拓宽优秀人才引进渠道,简化引进程序,改革完善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招聘机制,提高招聘工作水平。
启动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工作。创建6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加强重点骨干专业建设,遴选若干个特色专业,建立具有东莞特色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推动制定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评定一批企业作为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5个“五位一体”综合实训中心。鼓励职业院校承接校外企业人员培训,在条件成熟的职业院校试点设立“学生创业园”。积极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优秀教学团队,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推动“智慧德育”建设。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工作主线,探索“互联网+”时代德育工作新举措,开展全市性的微班会课、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德育课程资源的征集评选、推广使用活动。加强德育管理与班主任专业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和整合全市中小学德育资源,构建涵盖学科渗透、常规管理、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校外教育于一体的“三生”德育内容体系。提升班主任育人智慧,充分发挥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探索班主任阶梯式的培养方式。健全东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与研究。研究制订《东莞市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途径、新方式。
深入推进“精神引领平台”建设。繁荣中小学校园文化,创新育人模式,积极开展“梦起校园”“我的中国梦”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积极开展向时代楷模学习,优秀学生评选,编辑出版师生先进典型事迹案例,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充分利用市中小学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健全普教系统师生“励志助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才智展示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社团建设,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推动实施中小学体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督查、评比,加强健康教育,举办中小学生田径、篮球、健美操等系列比赛和小学生体育技能展示活动,确保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推进实施校园足球推进计划,全面实施足球教学,完善校园足球竞赛制度,举办中小学足球联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改善艺术教育条件,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中小学生才艺展示活动。倡导学校开展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读书节及毕业礼、成人礼等活动。落实百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指导100所基地学校做好课程开发与实施。
深入推进“心理对话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强化生命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勇敢面对挫折等健康心理以及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并能做到和谐相处的健全人格。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健全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防、预警、干预机制和个案辅导及转介机制,着力构建线上与线下、面对面与网络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交流对话平台,对学生全程、全方位加强人文关怀。推进省、市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深入推进“健康安全平台”建设。强化安全责任落实,研究制订安全责任事故追究制度,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安全管理督查、暗访、情况通报制度,落实校园安全周查月检。健全安全制度,分类制订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健全完善校园、校车、食品、消防等安全台账。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探索提供“平安校园一卡通”服务,构建学生平安围栏,推进校园主要出入口防冲撞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学校“一键报警”装置建设。强化校车安全管理,制订校车许可审批工作指引,启动各镇街校车停靠点建设工作,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治理。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操作流程管理,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扎实做好防溺水、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禁毒等专项工作。
(三)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提升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继续推进公办(集体办)幼儿园建设,做好集体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师资素质提升、优质幼儿园奖励,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第二期初中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局领导分片联系初中学校和片区校际联盟工作制度。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科学应对20xx年普通高考使用全国卷,有针对性做好高考备考指导,探索建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规范发展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培训。做好第四批“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规范幼儿早教机构、中小学生课外辅导机构、民办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完善信用约束制度,定期发布教育培训机构“红黑榜”,借助信息化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监管效率。
积极推进“慧课堂”建设。巩固高效课堂建设成果,推进智慧课堂建设,通过建设和引进全覆盖的高效课堂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基于优质教学资源支撑的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促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先进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智慧和学习智慧。总结提炼高效课堂建设经验,培育教学品牌,推广应用成功模式、有效经验,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品质。
加强教学研究与指导。打造“慧科研”,探索协同式网络教研方式,扩大教研的参与面,丰富教科研的内涵。完善教科研激励机制,着力推进智慧型教科研队伍建设。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探索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将20xx年确定为“教育科研创新发展年”,加强优质成果的培育,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创建一批特色品牌学科,开展成果推广交流等学术活动,加大对薄弱镇街、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帮扶,扩大科研成果辐射面。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实现各学段教师学历水平稳步提升。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利用慕课形式开展民办学校教师专业科目培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分学科举办专项培训。实施教育行政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高级研修,加强学校中层干部培训培养。
(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提升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以“建立与居住证年限相挂钩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为导向,进一步修订完善积分制入学办法,全面实施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政策,实现积分入学学位(含公办学校和向优质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持续增长。进一步优化企业人才子女入学机制。完善异地中考政策,进一步扩大公办普通高中招收随迁子女规模。落实异地高考政策。
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研究制订《关于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继续推进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等级学校创评工作,新创评15所标准化学校、40所市一级学校。支持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完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启动扶持民办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信息化应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民办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对公、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统筹、指导和服务,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教研帮扶、科研指导力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帮助民办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研究制订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办法。实施民办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民办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完善民办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继续推进民办学校重新核定办学规模工作,探索建立整治严重超规模超班额办学的工作机制。强化民办学校监管,探索改革民办学校年度检查制度,对当年评为省标准化以上等级的中小学和省规范化以上等级的幼儿园(均含复评)实施免检。继续实施无牌无证办学排查月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办学行为,做到发现一所、查处一所。
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加快推进东莞启智学校新校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加强对随班就读的指导,完善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学规划。统筹协调东莞启智学校和康复实验学校的招生工作,明确各自的招生范围和类别,实行错位发展。
(五)加快以慕课为重点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教育城域网到学校的带宽接入提升到1000兆。采用全市统一集中认证和审计的方式部署全市无线网络实名接入,实现全市教育无线网络统一认证。扩建市级数据中心,支撑“互联网+教育”实践的实施
完善慕课平台与各功能模块。新建慕课基础平台、信息惠民平台、职业教育平台、慕课资源等内容,建设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实现网络阅卷和成绩统计分析。推动微课掌上通在移动学习、家长学校、课外学习、家庭教育等领域的创新使用。强化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与国家、广东省资源平台形成互联共享,逐步向社会公众开放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资源建设与应用能力。做好普通中小学、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成人继续教育等各类慕课资源的建设规划,加快资源建设。通过引进、改造或自主开发等方式,新建系列化、课程化、精品化的普通中小学微课资源1万节,向民办学校和薄弱学校推送不少于2万节。加强慕课资源建设与应用教研团队建设,扩大教研指导和名师资源的覆盖面,并通过在线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方式,向薄弱学校送课到校不少于3000节。结合学科实际,规划设计“微课优课教学资源建设与科学应用”系列教研专题,组织举办专业培训、研讨交流等活动,实现30%教师利用慕课学习。
大力推进慕课试点工作。吸纳一批新学校加入慕课试点,加强对纳入试点范围学校的指导,强化技术和政策支持,实现约30所学校有效开展新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一批比较成熟、可推广、可复制的有效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经验的辐射面。对各试点镇街、学校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对试点中出现的有效模式和有益经验加强宣传推广。
(六)强化教育事业发展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开展党建专题活动,着重突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丰富和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探索党建工作与教育中心工作的契合点,做到相融促进。推动组建东莞市委教育工委,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局机关工作规范,推进各项管理、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能。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坚决查处教育系统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强化督政督学工作。发挥教育督导的督政职能,根据省、市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复评的要求,对已“创先”成功的镇街教育财政投入达标情况、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解决情况、民办教育质量提升情况、“强师工程”推进情况等开展专项督查,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探索督学责任区工作信息化管理,加强对责任督学进校督导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规范财务后勤装备管理。开展财政支出项目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民办中小学财务管理。落实助学减免政策。规范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全面应用中小学教育装备系统,提高装备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收费管理,加强收费监督。完善学生服管理制度,强化管理工作。
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按照省市部署,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继续推进简政强镇。完善权责清单,优化权责清单事项管理。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做好网上办事大厅事项全流程办理工作。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肃查处违反师德的十种行为,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做“四有”好教师。
同志们!“十二五”的辉煌征程已经划上圆满句号;“十三五”的美好前景等待我们奋力开拓。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团结全体教职员工,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xx年各项工作,为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东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一页更多关于教育局工作报告p副标题e
教育局工作报告篇3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成都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十大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成都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教育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教育现代化有序推进,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完善“公平均等”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
健全政府教育职责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平均等的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的公共服务效能。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全市近10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近7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入学。全市的19公办民助类改制学校“回归”公办体制办学,执行同类公办学校招生政策和收费标准。
二是健全特殊群体的帮困助学体系。全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9.4万人次;全市近10万名一,二年级中职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村劳动者子女18.6万人(其中在中心城区就读的12.9万人);落实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全市共有21所(占全省总量的1/4)中等职业学校接收“9+3”学生2594人,占全省总数的42%。
三是全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与卫生部门的联系,根据不同阶段防控工作的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及时采取各种措施,指导各区(市)县、学校开展防控工作,在第一时间与卫生部门和学校共同、及时处理疫情,防制疫情扩散,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四是统筹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全市899所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顺利实施,全市新增财政支出20.35亿元,近7万名义务教育学校在职教职工工资平均增加1.9万元/人.年,4万余名退休教职工退休费平均增加1.6万元/人.年。通过集中建设、政府补贴等方式,建成农村教师住房6293套,全市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基本解决。
五是统筹改善灾区办学条件,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市政府筹集资金48.8亿,通过自建、援建和捐建等方式,全部重建的169所中小学在今年秋季开学前如期交付使用,18万灾区中小学生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校舍,灾后重建学校的基础性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已经如期完成,校园绿化工作将逐步完成,校园特色文化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
二、构建“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体系,深入推进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坚持“全域成都”的理念,构建起了既并行发展又互相补充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域成都满覆盖体系,有效提升了全域成都的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
一是推进名校城乡共享。组建名校集团,推动名校进工业园区、进灾区、进山区,提升新建学校、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发展水平,全市组建名校教育集团115个,其中学前教育26个,小学39个,初中26个,高中24个。中心城区组建学前教育名园集团6个,小学名校集团12个,初中名校集团6个,高中名校集团3个,涵盖39所幼儿园和114所普通中小学。通过领办支持、指导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四、七、九三校教育集团,覆盖了所有20个区(市)县,触角延伸至43所城乡学校,涉及学生8万余人。
二是建立城乡互动联盟。制定并实施《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城乡学校 “互动发展联盟”,集成推进教育资源的城乡间流动共享。五个中心城区、高新区与三圈层的8个区(市)县和青白江区签订了互动交流协议,全面启动了互动发展工作。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在城乡教育间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是开展城乡百校结对。在城乡互动发展联盟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137所较好的学校与143所较弱的学校深度结对,中心城区的名校与郊区边缘学校全部结对。结对学校共同制订结对计划,采取“一对一”支援形式或共同体发展模式,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同发展,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辐射优质教育。
四是支部城乡师徒牵手。在全市支部和选拔1932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包括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与4869名农村教师和一般教师结成师徒,采取师徒“一对一”、一师多徒、名师工作室等多种有效方式,切实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温江区、青羊区、锦江区、成华区等成立了32个“名师工作室”,高新区建立了名师与区内薄弱学校教研组结对帮扶制度,63位名师“满覆盖”区内7所薄弱学校的78个教研组或年级组。
五是教育网络全域覆盖。以教育的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用共享。力争通过3年努力,让所有独立建制学校拥有校园网,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4:1,学校教师计算机师机比达到3.7:1,教室多媒体系统达到4个班拥有一套,实现 “校校网、班班通、人人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目前,全市生机比为19.6: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例达到4:1,校园网建设完成比例达到48%,全市接入光纤建设进度约70%。市、区、校三级资源共建共享交换平台已完成开发任务。
三、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
一是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今年计划修建的51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将完成56所。全市标准化中心幼儿园总计完成68所。并将以此为骨干,实现农村幼教服务网络满覆盖,促进全市城乡幼儿教育优质发展。
二是“两基”成果进不断巩固提高。20xx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升学率为104.3%;全市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升学率为93.54%;小学生辍学率为0.07%,初中生辍学率为0.3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93%。
三是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全市普通高中校均规模由去年的1475人增至1830人,公办学校校均规模首次突破XX人;三类示范校在校生所占比例由去年的80.4%增加至85.68%;高考本科硬上线人数比去年增加10.09%,上线率达42.7%(含艺体),占同龄人口的24.39%,专科上线率达85.2%,占同龄人口的48.65%,600分以上的特优学生占全省近一半。
四是职教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20xx年,我市区域内中职招生10.65万人,在校生26.1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为98.96%,对口就业率为79.3%,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0%以上;全市职教攻坚经费总投入13.54亿元,其中,争取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支持经费近3000万元;34名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全国一等奖3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6个的历史最好成绩,奖牌数量占全省83%。
五是社区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成立社区大学,初步形成以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教育学院为支撑,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社区教学点为延伸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青羊区、武侯区的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辐射,社区教育西部协作会议在我市首次召开,西部社区教育高地的地位初步显现。
六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今年,全市义务教育段193所薄弱学校硬件改造任务将全面完成,进入软件提升阶段。通过实施初中学校提升行动计划,已经提升83所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全市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值由过去(XX年)的587元提高到现在的808元,初中由过去的710元提高到现在的1228元;高中由过去的986元提高到现在的1429元。
七是内涵发展的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聚焦课堂推动减负提质。从“五个禁止”入手,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成都市中小学‘内涵发展聚焦课堂’系列展示活动,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状况的随机视导。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开展。建立素质教育监测公布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业水平质量监测体系。启动市级专项学能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教师、学生科学的评价制度。
四、建立“全球视野”的教育合作机制,统筹提升成都教育国际化水平
以开放的视野,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抓住灾后教育重建契机,推进灾区教育与援建省市教育合作,积极推进成都教育与先进地区教育、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提升都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是建立与援建省市的合作机制。灾区与援建省市建立了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援建省市为灾区制定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计划”、资培训协议和支教计划,分期为灾区培训教师和开展支教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灾区教育;上海市与19个区(县)的32所知名学校与都江堰市19个乡镇的51中小学、幼儿园签订对口帮扶协议,福建省教育厅与彭州市教育局、福建17所知名学校与彭州市16所学校签订了“手拉手”对口帮扶协议;都江堰市教育局与上海市教委教究室签定了教研合作协议和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建立共同教研科研机制。
二是建立城市间战略合作机制。与英国、法国等国的友好城市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以共同构建区域性教育高地为目标,在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教育政策、课题研究及教育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与宁波市、雅安市等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整体谋划,战略项目和具体项目合作与交流,积极创新合作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促进区域教育和谐发展,提升区域内教育的竞争力。
三是建立局校(所)间战略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四川师范大学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素质教育、大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将有效整合行政部门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智力优势,促进高师院校为地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与成都大学共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不断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统筹城乡教育的决策咨询研究。青羊区依托中央教科所的优势和力量,整体谋划和提升区域教育水平。
四是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资源落户。由市政府投资1.8亿元建设,占地260亩,美国梅里塔斯国际教育集团全权办学的乐盟国际学校(成都)今年秋季顺利开学;争取国家汉办支持,特批20名城乡学校骨干教师纳入对外汉语教师资源库。高新区采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法,引进台湾大地幼儿园、新加坡阿波罗爱儿坊幼儿园等,在区内开办了连锁幼儿园;成华区通过内引外联发展战略,引进北大附小、北大附中等名优资源,成立北大附小英语特色学校和北大附中外语学校,引进美国加州阳光幼儿园入驻龙潭同乐社区,加盟标准化幼儿园。
五、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城乡教育交流互动的活力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障碍。我我们抓住体制机制这个根本,大胆探索创新,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一是实施“校区校点”村小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升农村教育水平。通过建设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与乡镇中心校合并、设立为乡镇中心校校区等方式,彻底消除原有的294所村小。保留的校区与中心校统一排课,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办学情况纳入对各区(市)县考核评估范围,其师资由中心校重新调配,并分两年完成轮换、轮训;村小设立为独立建制小学的,力争用两年时间,完善学校教育技术装备配置,使学校达到《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必备标准》的要求,保证三年内有50%以上教师交流轮换、培训提高和充实补充,学校校长由所属区(市)县的窗口小学派出,其考核评估纳入县域内小学的统一考评。
二是深化“城乡联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生产性实习等多种方式,在实训基地形成办学、生产一体的实体。组建8大专业职教集团,依托专业和资源优势,完成旅游、汽车、电子、服装等4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人才培养的集团优势,加入8个集团职教的企业145家,其中产值上亿的企业达31家,并开展了多个项目培养和订单培养。集团实施“1+1+n”组建方式和“1+1+1”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改革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方式,实现公办、民办等职业教育平等共同发展,在全国率先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券制度,对具有本市户籍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按每人每学年1200元的标准发放中等职业教育券,全市享受中等职业教育券的学生共8.9万人。
三是建立“交流共享”的干部教师管理和使用机制,统筹人才资源的城乡合理流动。统筹建立干部教师流动机制,继续实施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1%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建立起了干部教师流动的激励导向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培训机制等长效机制;统筹实施 “成都市特岗教师计划”,招募名额从去年的600人扩大到今年的30个学科1938人,实施范围从农村中小学校扩大到了城区(镇)中小学(幼儿园);统筹城乡干部教师的培训培养,为期一年的1081名校长参与的“千名校长大练兵”活动圆满结束,启动169所灾后重建中小学校校长专题培训,选派45名城乡学校骨干校长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参加“影子培训”,启动“十万教师大比武”活动,三年一轮的65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顺利进行,成立200人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团队,启动建设80所教师发展基地学校建设工作,启动成都大学每年招收培养100名定向免费师范生工作,启动全市教师远程培训平台和网上学习精品资源库建设。
七、大力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不断加强行风建设
高度重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制定下发《成都市20xx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的各项教育收费政策,严格禁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认真研究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高收费问题,对义务教育段择校生实行“两控”,限制高收费。
加强监督检查和舆论监督,严查乱收费行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成都面对面―政风行风热线”与听众交流,宣传教育收费政策,解答和处理群众的投诉。安排部署了全市中小学校服务性收费专项清理检查工作,与市物价局、纠风办、财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教育收费专项检查。1至11月,共受理群众关于乱收费电话、网络和信访投诉101件,全部进行了认真处理,对情况属实的按照《成都市教育局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予以责任追究。
20xx年,我市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11月6日,我市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并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三次深入试验区调研,近日,袁贵仁部长又莅临我市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简报》、《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简报》等已七次专题刊发成都教育改革与发展经验;教育部官方网站刊发十一条试验区建设阶段性成果。11月1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一体化,全覆盖――成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为题对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了专题报道;12月19日,央视综合频道《新闻调查》以《成都:叫停奥数的背后》为题,对成都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深度报道。重庆、云南、广西、吉林等省市也先后到我市考察学习。
看过“教育局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