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颂歌》观后感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1
1;这样的动画第一次看,人物面部捕捉,除了金凯瑞的干巴老头外,其他人物的脸都神奇的肿了一圈,饼脸加叔,馒头脸科林,惊吓过后分分钟笑cry好吗,科林的声音真是绝色,一下子就听了出来,相比之下加叔的合伙人配音愣是没听出来,身为粉真是羞愧一圈。
2:刚开始觉得应该是个略带怪诞的傻白甜圣诞电影,熄灯以后才打开来作为睡前娱乐什么的欣赏一下,MD越看越不对劲,前面画风还是很不错的,对那个时代的风格很感兴趣,每一帧包括金凯瑞的干巴老头和肿脸二宝都没能影响观感,怎么看都是美cry得节奏,从合伙人幽灵出来彻底不对劲了,门环上的幽灵一大吼——心凉了半截,又是脚步声又是铁链声的一起来,已经随时做好关电影的准备,其实合伙人的幽灵出来的那么一会儿看久了还挺萌,完全幻想成了X男系列类型的变种人,本来终于开始精神胜利法的欢乐起来了,幽灵一整吼一下什么的真心有点儿吓人,然后吼多了下巴就掉了,TMD这里差点吓哭好吗,还托着下巴说话,脑子都吓炸了我没关电影真是佩服自己,后来又来骷髅,童年阴影系列上线,不过经过掉下巴的惊吓除了头皮发麻倒也没有吓cry的感觉了,这电影千万别给小孩子看好吗?童年阴影什么的。
3:男主角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能得合伙人幽灵这般提携,不辞辛苦的让三个幽灵带着男主体验了人生3D大片成功把男主从一个mean货变成了一个善良欢乐的逗比,从第一个回忆开始男主就清奇的转变了画风,速度快的让人捉急,好歹有点儿过渡好吗?来那么快表示差点接受无能,就像是男主被吓坏了所以神经搭错了某一根突然洗心革面了一样。
别的不说就说那群人反应吧,反正我要是看见男主转变的那么恐怖我绝对会脑补出一堆阴谋或者突发神经病来着。
总体评价就是画风是我的菜,更何况还有意外之喜的加叔和科林叔,之前表示完全不知道这两人有参演,虽说两人几乎在里面毁容的几乎被金凯瑞艳压= =大方向什么的都是很好的,除了吓人没什么毛病,但是剧情硬伤哭了,男主转变的比火箭还快比傻白甜小电影还奇葩,其他的就不说什么了。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2
查尔斯·狄更斯作为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在英国古典作家中的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一生写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以及十五部长篇小说,同时,他还写有大量的散文、游记、剧本等文字作品。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狄更斯也是最先关注,并叙述孩子的悲惨命运的作家。
最近翻看的新版小说《圣诞颂歌》是狄更斯众多中篇小说中的一部,这部于1843年出版的小说成为了许多孩子童年的必读的经典书籍之一。
《圣诞颂歌》讲述了一个非常有钱的吝啬鬼史克鲁吉对任何人都冷漠无比,在所有人眼里,他尖酸刻薄,冷漠无情,并极度抠门。没有人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任何人,因为在他的世界里,钱比一切还重要。然而,在圣诞夜前夕,他的人生却遭遇了一系列诡异:遇见曾经的搭档老马利的鬼魂,并在三个幽灵的相继陪伴下,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连串的遭遇,让史克鲁吉幡然醒悟,沉睡多年的柔软内心开始复苏,从此,他从乐施、良善中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以及快乐人生的真谛。狄更斯对史克鲁吉真是笔下留情啊,让他最终拥有了一个happy ending。
这是一个教人向善,自省的故事,也是狄更斯借用史克鲁吉的经历进行道德完善的过程,他企图用这样的过程来警醒社会,警醒每个人:善良可以不仅有拯救人性的恶的可能系,还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道德影响。
这部小说是狄更斯中期(1842到1858年)的作品,从人物的塑造上,狄更斯已非常娴熟,他擅长于对人性探索,并循序渐进的深入其中,同时,他在小说中融合了夸张、巧合、悬念以及极具戏剧化的方式一边讲述故事,一边剖析人性,感人至深,亦发人深省。
可恨之人必当有可怜之处,史克鲁吉正是这样的人。他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很糟糕,他自私自利,吝啬,冷漠,在他身上完全感受不到半点人类的情感。然而,狄更斯笔锋一转,以第一个幽灵带着史克鲁吉回顾过往时,关于这个冷漠之人的所有谜题,全部呼之欲出。
童年是每个人成长的根基,也是影响每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史克鲁吉冷漠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他童年时光的悲惨,童年的他是个孤单的孩子,本该享受亲情的时候,他却孤零零地在学校里度过,陪伴他的只有虚幻的童话故事……因此,他日后对人的冷漠无情,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史克鲁吉的身上可以看到人性起点的关键性,这对于每个孩子和家长来说,无疑是一种警示。
狄更斯的许多作品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阅,他并非是偶然写下这些作品的。这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童年的不幸福导致了他对儿童的命运倾入了更多的关注。是以,他不仅自己写下了许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作品,他还大力倡导其他作家多为孩子们写出好的作品,这也契合了他对儿童所寄予的“自制能力、礼貌行为、体恤穷人和尊重老年人、善待动物、热爱自然、厌恶虐政和暴力”等美德的期望。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3
罗伯特·赞米基斯的圣诞情结又一次作祟,这次他不走《极地特快》里童真纯美的圣诞路线,而是捣鼓出这样一部阴冷怪诞的《圣诞颂歌》,继续编制他的银幕圣诞梦。
和《极》里可爱俏皮的孩子们与憨厚善良的列车长搭戏不同,《圣》里他选择鹰钩鼻守财奴为主角,讲述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片始终弥漫在伦敦阴暗的色调之中,绝大多数剧情都在恐怖片的氛围中进展。《极》请的配音演员是赞米基斯的老搭档汤姆·汉克斯,他声音和他本人一样踏实可信;而《圣》则启用金·凯瑞和加里·奥德曼搭戏,一个怪诞无边,一个反派经典,完全和前者走相反的路线,一种有别于《极》的成人化。导演应该清楚:“只有足够的冷酷阴暗才能衬托出最暖人心的温情。”很高兴赞米基斯这次没有继续走向犬儒的极端,虽然这仍然是一部不掉血肉不痛不痒的圣诞季商业片,但至少不专属小孩了。
这部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似乎给我们提出两个终极问题:
1.是否经历过死亡或大难,才能懂得珍惜生活的幸福?
2.回顾一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究竟什么才是你人生中最想要的?
当我还是中学生时,罗伯特·赞米基斯的圣诞前作《极地特快》中仅仅一首“when christmas come to town”就把我感动得流了泪,如今读研的我看过《圣诞颂歌》依然有那种触动,却不那么深了。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4
《圣诞颂歌》的主人公是一个麻木不仁、贪婪度日的吝啬鬼。在一个圣诞节前夜,他的故友、合伙人雅布马•马利的鬼魂出现在主人公的面前忠告他希望他死后不要想自己一样变成漂泊的孤魂野鬼。
史克鲁吉非常幸运,他的人生有后悔药可以吃,改变了他原来因有的结局。他度过了他一生最惊悚的一夜,也是最幸运的一夜。他可以从自己从少到老、从生到死的影像中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说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了一些利益的诱惑。因为他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雅布马•马利的鬼魂没有放弃他,而是希望他不要在这条吝啬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史克鲁吉少年时他的圣诞节是孤独的。长大一点之后,他听到可以回家过圣诞节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变成学徒之后,在圣诞节里,史克鲁吉和他的小伙伴还有他的师傅,一起在他们的电力和其他人狂欢跳舞一直到深夜才肯散去。到了壮年之后,他的那双眼睛里已经开始显出吝啬和贪婪的神色。
史克鲁吉现在的圣诞节,是冰冷的没有热天能温暖他。仿佛他的时间里就没有十二月二十五日,没有圣诞节。他认为圣诞节是骗人的东西,所以他从不过圣诞节(只是指道了中年以后)。
到了史克鲁吉的死期(某个圣诞节),没有一个人为他伤心、难过。清洁妇、洗衣妇和办丧事的人吧他房间的东西拿走到某个店铺上买了钱。有的人还庆幸他死了,就没有人逼债逼的那么紧了。
他发现在它而是是多么喜爱圣诞节,又体会到了圣诞节所带来的好处与快乐,他还发现,自己贪婪吝啬度日的下场将会怎样,他决定痛改前非,不再贪婪,不再吝啬,做一个懂得施舍的人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要做一个懂得施舍的人。在史克鲁吉没有决定痛改前非之前他的结局是很悲惨的,他的结局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他非常吝啬,不肯付出一点点,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无条件地对某个人好(除了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某些亲属)。他决定痛改前非后虽然没有说但我肯定,肯定比之前不知道要好几倍,因为他变成了一个大好人,别人会因为他的救助而感谢他,还会因为他的善良而尊敬他,他死后肯定会有人为他而感到伤心。
我们应该把懂得施舍、不贪婪、不吝啬作为在人生漫漫道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准则,把“行善及时,诸恶莫作”作为做人的起点吧!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5
每年平安夜都会读不同版本的《圣诞颂歌》,用读这本书的时间,去重新思考”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的平衡。考门夫人在今天的《荒漠甘泉》里平静地说:我们常以为不做事是懒惰、是羞耻,所以总喜欢跑来跑去瞎忙。其实,默想的时间、与神谈话的时间、举目望天的时间,是对我们最有益的时间,这样的时间从来不会太多。
同样,每年重读一次《圣诞颂歌》,这样的时间从来就不会太多。
邓嘉苑的译本文字很像傅真《最好金龟换酒》的风格,优美、充满细节,很喜欢这个译本。读过几个版本的《圣诞颂歌》,这个版本包含的信息更加成人化,而以前的版本更像儿童读本。例如邓嘉苑版本对夕阳的描写:夕阳在西边天际留下了一道火红的晚霞,像一只愤怒的眼睛瞪着这片荒野,不过转瞬之间,那皱着的眉 头就越沉越低,越沉越低,最后消失在漆黑夜晚的浓重幽暗里。
也给精美的插画点赞。插画很美,今天豆瓣推送了本书插画作者“伸手打手”的广播,忍不住就关注了。插画的风格一改过去《圣诞颂歌》的阴冷风格,而用色彩和光线打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英国圣诞。
又一年的平安夜,今年有幸读到文艺范版本的《圣诞颂歌》,很喜欢本书最后私刻鲁挤无惧周围人眼光的大转变:”有些人嘲笑他的转变,他完全不理会,任由他们嘲笑;因为他有足够的智慧明白,这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为了人好的事,一开始总是会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他也知道这些人反正都是盲目的,他想到他们咧着嘴笑时眯起眼睛的模样,就像罹患某种恶疾而难看的模样。他的内心也在大笑,对他来说这就够了。“这种心态恰恰也是初信的___徒所要具备的吧?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6
与《圣诞发明家》基本上是一回事,《圣诞颂歌》是讲狄更斯笔下的这个故事,《圣诞发明家》是围绕作家笔下的这个故事讲作家生平。看下来,二者得分也应该差不多。我就从狄更斯及其畅销作品中跳出来吧,聊些圣诞题材迷们喜闻乐见的趣事。
January是从Janus演化而来,而Janus(雅努斯)是有着两张脸的罗马人的保护神,也就是后来“投胎”到伯利恒的Jesus(耶稣)。当然“投胎”是我的戏谑,西教中不存轮回一说。
公元纪年,也叫基督纪年,以圣子降生奥迹基督诞生之日为原点,加上耶和华造万物所历一个礼拜,正式定为了元年元日。公元纪年传入我国,始于辛亥革命废除帝制以后,沿用至今。
___之天主教的圣诞日是12月25日,放假7天至新年第一天。而我国比较务实,只取用国际通行历法而不信奉西教,因而假日办需要绞尽脑汁在元旦左右凑出个尴里不尴尬的小长假来意思意思,顺手拉动一下GDP。
有别于___之天主教,___之东正教的圣诞日是1月7日。而犹太教、伊斯兰教,因为只认神与摩西订立的旧约,不承认新约以及耶稣在___中基督、圣子以及弥赛亚的地位而不过圣诞节。
尽管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共同信奉耶稣,都过圣诞节,但历史上也曾互相残杀。天主教一直是老大,曾在十字军东征时顺手撸了一把拜占庭东正教。法兰西太后卡特琳借政治联姻诱杀纳瓦拉国王亨利及其新教势力,制造了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开启了胡格诺战争。这在电影《玛戈王后》中有精彩的呈现。
基督新教中也有个别分支是不过圣诞节的,而传入我国的西教中,基督新教规模远大于天主教。据我观察,我国的新教徒异常热衷于张罗圣诞节,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把这个节日过出了中国特色,按“枣生桂子”的熟悉配方,研发出平安夜吃苹果的新习俗、新风尚。
而信徒以外的广大群众则根据民间传统习俗,在圣诞这天北方包饺子南方吃汤圆,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要吃剩下一只蛋,正应了那句成语:年年有剩蛋,人人阿武乱。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富足生活的热切企盼。
有钱没钱,回家过圣诞。相互陪伴是最简单也最大的幸福,被家人需要是人生最容易忽视却特别了不起的成就。又是一年圣诞季,最后要套用我国很接地气的民间语汇,跟大家道一声:圣诞吉祥!恭喜发财!一夜暴富!数钱数到手抽筋!
《圣诞颂歌》观后感篇7
《圣诞颂歌》故事情节设置的很有新意:给一个预测未来的机会,让他由果寻因。
主人公由于对金钱的迷恋失去了爱他的女朋友,一起长大玩耍的伙伴,亲人和邻里的关爱,他只用金钱和利益去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几乎所有人都讨厌他,孤立他。他变得越来越爱猜疑,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联系到有小偷、强盗要掠夺他的财富,因此所有门都上了三把锁,所有窗都紧紧关闭;他拼命的压榨自己的雇员,不放过任何一个为自己增加财富的机会;他谩骂路边的乞丐,冷眼旁观身边发生的一切;他成天的忙忙碌碌,不愿休息,不屑和他人交往,就连圣诞节他都不屑一顾,因为这不能给他创造任何可观的收入,他穷的只剩下了钱。
直到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冷漠,吝啬的主人公,遭到了被他害死的冤鬼的报复。鬼魂给他引来了三个精灵,主人公跟着每个精灵分别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的他快乐、幸福;现在的他自私、冷漠、孤独;未来的他惨死家中,没有人参加他的葬礼,他的财产被他最讨厌的生意伙伴所占有。这一切让他很恐惧,他知道如果他仍然这样冷漠自私下去,他悲惨的将来就会如期而至。他彻底醒悟到必须要改变自我。
与其说是主人公与三个精灵的神奇之旅,我更愿相信这是主人公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剖析的一次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像宗教的洗礼过程一样。宗教就像那三个小精灵一样,他教导人们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让过去没有过多的悔恨和遗憾,只有珍惜现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这也是西方宗教宣扬人生而有罪,要行善赎罪最终上天堂的意义所在吧。这样宗教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正确的行为准则,人们就会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反省自己,约束自己,改变自己,这些准则让人们少去了“吃堑行恶”的过程,就像一位良师一样直接让人们“长智和升华”。
整个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个困扰我多时的问题,影片虽然和宗教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联想并迁移主人公的经历却帮助我很好的理解了宗教如何引导一个人走向正轨,帮我更好的理解了宗教的作用和意义。
西方科技那么发达,为什么人们仍会相信“宗教”,这种不太“科学”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就算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上帝创造了世界”那是骗人的“谎话”,可是西方人如何平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偏差,如何又让自己去接受自己从小奉承的宗教居然是“假”的呢?
这个问题我也和别人讨论过,大多说是由于习惯,或是政府行为西方人才对宗教失志不逾。
后来我慢慢发现,宗教的魅力不在于他的真假而在于他所宣扬的内容以及在人们心中所起作用,就像我们喜欢一个童话故事一样,我们在乎的不是他的真假而是他所传达的浪漫和美好。
宗教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同时也警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上帝”“天堂”地狱“等词汇的涵义在现代的西方社会与对中世纪时期的西方社会来说有着天壤之别,以前鬼神之说的成分很大,现在那些词汇也许就单纯象征着西方人对“正义”、“善良
”的执着追求以及对“邪恶“的强烈摒弃。
在中世纪“上帝保佑”是一种唯心主义,而现在的“上帝保佑”,也许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好比我们会说的"Good Luck"。新的时代宗教被赋予了新的精神,拥有了新的活力。因为自己是无神论者,又不信仰宗教,所以一提到宗教难免就会先入为主的想到鬼神之说,不能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之前才不能理解发达先进的西方人仍然信仰宗教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