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面试技巧 >

职场称呼如何巧妙运用

时间: 小龙 面试技巧

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别人的难题,“老师”、“老板”、“老大”、“老总”……该选择哪一种来称呼领导?而同事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最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职场称呼如何巧妙运用,欢迎借鉴参考。

每个初来乍到的职场新人总会面临一个同样的窘境: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办公室里上上下下的同事们。

怎么叫人,在刚刚迈入职场那会儿,一度成为同学聚会中的重要议题,一群涉世未深的愣头青坐在一起,拿捏着人际交往的尺度。

有头衔的还好说,李处、王局、张总、谢导、陈主任,抑或是佟掌柜、展捕头、郭巨侠,既体现了尊重,又突出了对方的身份,还保持了必要的客套和距离感,得体恰当。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却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小刘所在的是事业单位,进入单位的第一天,他就觉得每个人都很严肃。在称谓上,他也是琢磨了好久的,因为他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出错。一个星期以后,刘波掌握了他们单位的称呼宝典:自己是新人,因此叫任何人都称领导。这招一出,刘波果然在称谓问题上就没出过错。“在我们单位,没有人不愿意被称为领导的,而且一视同仁都叫领导,人家也不会觉得我虚伪了。”

小张今年30多岁,在她们单位属于主任级人物。平时,同事之间的称呼非常随便,张婧也乐得这样。直到有一天,张婧走在单位走廊上,身后窜出一个年轻人,拍了拍她的肩膀,“大姐,请问办公室在哪里?”张婧霎时惊呆了,差点忘记告诉她办公室的方位:“她怎么能叫我大姐呢,这个称呼实在太恐怖了。”直到几个礼拜后,张婧还是耿耿于怀,“怎么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声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几百倍。”

职业顾问认为,其实称呼没有必要绝对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况下,应有不同的称呼。新进一个单位,最好能够熟知它的企业文化。同事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一个企业以什么类型的称呼为主,与企业管理者的风格、个性有紧密关系。把握准了企业文化,称呼就不容易露怯。

在以氛围自由著称的欧美企业中,无论是同事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对上级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职务称呼别人,反而会让人觉得和环境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个英文名字,融入集体。

在由学者创办的企业里面,大家可能会根据创业者的习惯,彼此以“老师”称呼。这个称呼还适用于文化气氛浓厚的单位,比如报社、电视台、文艺团体、文化馆等。这个称呼能表达出对学识、能力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单位职业人的青睐。

在注重团队合作的企业、学习型企业及亲情色彩浓厚的中小型家族企业里面,等级观念比较淡化,大家以行政职务相称的情况比一般企业要少,互称姓名的情况较多。

而在国有企业,最好以行政职务相称,如张经理、陈总等,能表示对对方的敬重。等级观念较重的韩资、日资企业,一般也采用这类称呼,如李课长、韩社长等。

在私下里,同事之间的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丽丽、小燕;对男性年长者可称“老兄”,年幼者为“老弟”等。不过,使用昵称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叫一气。一般来说,级别相同的白领之间,或上级对下级使用昵称比较合适。还有些单位,同事之间私下里习惯反着叫:年长者称年轻人为“老张”、“老王”,而年轻人则称年长者为“小张”、“小王”。据说“反着叫”能让部分年长者找到年轻的感觉,让年轻人找到成熟和稳重感。这类称呼带有幽默、调侃的味道,但应当慎用,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乐意被“反着叫”、“错着叫”的。

还有一种称呼走的是群众路线,在姓氏上做文章——老白、小郭、老邢,听上去就显得亲切。殊途同归的另一种方式是只称呼名字,比如无双、小六、蕙兰,同样显得亲密无间。可问题是,群众路线多用于足够熟络或者年纪资历相仿的同事们之间,要么就是前辈对后辈表示关爱,如果你是刚刚进门的小朋友,这种自来熟的称呼法显然就不那么适用了。

比如,大你十几岁的女同事,既不是“长”也不是“总”,更不可能拍着肩膀喊人家“老刘”或是“玉兰”,这时候,“姐”就成了该同事的官称,约定俗成,甚至到了快退休的年纪,还会被20多岁的小年轻尊称为“刘姐”。

这种在家谱中找灵感的称呼方式仿佛打开了一片天,职场上的很多称呼问题迎刃而解。除了刘姐之外,还有赵哥、丁姨、徐叔、孙大爷,叫起来朗朗上口,还把对方奉为长辈,透着近乎。

从“秀才”、“小郭”到“侯哥”、“芙妹”,称呼的改变其实反映的是职场上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还有佟湘玉,作为领导她走的是知心大姐路线,威严只是假象,拉下脸来扣工钱也是虚晃一枪,更多的时候,她总是在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时不时地耍耍小脾气——这种骨子里的亲民型领导,天生一副做姐姐的模样。

下属们对她的称呼就是最直观的反映:一开始是“掌柜的”,公事公办;自打谈起了办公室恋爱,“掌柜的”在老白嘴里就变成了“湘玉”;再后来因为一封信,又被无双和小郭当作“家族成员”,称为“湘玉姐”。

无双给这个称呼赋予了深刻内涵:“它意味着我从此不再孤单,还意味着,在这个世上,还有人会珍惜我重视我,把我当成自己人。”小郭也不甘人后:“不是姐妹胜似姐妹,是吧,湘玉姐?”

自打“佟掌柜”当上了“湘玉姐”,就被这种姐妹情深所绑架,骑虎难下——“湘玉姐”自然要比“掌柜的”肩负起更多情感需求。她要像家人一样给无双和小郭写亲笔信,以满足她们劳动之余对亲情的渴望;她要哄着无双和小郭吃饭,像大姐姐那样给她们布菜——盛丸子、包蛋饺、发馒头,由着她们耍小性儿;她要像最亲密的伙伴那样陪着无双和小郭说私房话,然后再被迫卷入她俩“如果你只能认一个妹妹,你打算认谁”这样争风吃醋的斗争中。

称呼的背后总有相对应的期待。你可以注意观察一下,办公室里的“×姐”一定很喜欢照顾别人,担负起绝大多数琐碎的工作,甚至成为“弟弟妹妹”们倾诉烦恼的“垃圾桶”;至于“×哥”,也多半会像一个家庭的长兄一样,仗义、有担当,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团队的顶梁柱。

哪怕稍微含糊一下,他们自己都会不好意思,觉得当不起这个称谓;别人也难免心生不满:你怎么能这样,我一直拿你当哥哥、姐姐的。

关系越亲密,期待就越高,稍有闪失,摔得就越重,伤口也就越难平复。

有些领导,最反对的就是下属之间亲属般的称谓,明令禁止职场关系家谱化。“哥哥姐姐的称呼,听着就不正规。”

也是,如果碰到一个张嘴闭嘴管你叫“姐姐”的下属,还怎么可能板起脸来公事公办?在办公室里,每个人展示的都是自己的职业身份,而谁都没有义务做谁的“哥哥”,更没有必要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

随着职业化进程的深入,现在职场中兴起一种新的称呼——老师。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熟悉是陌生,只要你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叫“老师”一准儿没错。它的好处不言自明:和每个人等距离交往,不夹杂个人感情色彩,没有过多的人际期待,不做身份高低的预设;安全、中性、表示尊重,没有过多的感情期待,听上去也不像家族成员。

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你再也不会被姐妹情深绑架了。

要做到称呼得体,还要看场合。在办公室、会议、谈判等正式场合,要用正式的称谓;而在聚餐、晚会、活动等娱乐性的场合里,则可以随意一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称呼的因素是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和上级一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老人”,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在称呼上加以职务,否则反而刻意增加了距离;而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关系,或是刚进单位的新人,当然还是用尊敬的称谓为好。

相关

8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