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和考编同时上岸怎么选
相信不少大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在犹豫到底是选择考研究生还是公务员。当然不乏有优秀的学生在准备考研的时候,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因为自身努力,加上上天眷顾,最终考研和考公都上岸了。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考研和考编同时上岸怎么选,欢迎阅读!
考研和考编同时上岸怎么选
考研考公任何一个上岸都不容易,到底选哪个呢?哪个更值得呢?这真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要是你,会作何选择呢?考研?考公?
首先遇到考研考公同时上岸的这种情况,估计大部分人非常羡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最终做出的选择都有所不同。
我从几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几个参考方向。
1、从就业角度出发
在经济形势严峻的今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因为稳定和福利不错,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此时选择公务员无疑是最理性的选择。既可以早日参加工作累计工龄,还可以有稳定的收入,而且公务员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另外,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在以后就业更有竞争力的话,找一份好工作,先进入体制内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人考上研究生以后,还是会选择考公务员,毕竟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三年研究生毕业后,公务员的竞争大概率只会越来越激烈,想进入体制内的难度只会更大。
此时,选择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考上公务员的难度是要大于考上普通高校的研究生。
2、从公务员岗位出发
公务员固然是个不错的身份,只要不犯错,会来事,仕途大概率会一帆风顺。但如果你被录取的岗位是偏远山区,或者是离城区很远的乡镇,而你又很向往大城市,公务员就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不是说偏远山区和乡镇就不好,其实这些地方是更需要大学生去建设和发展。但对于大部分娇生惯养的大学生而言,不一定能够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又背井离乡,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适应不了公务员的工作,而选择辞职。
因此,如果公务员的岗位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研究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公务员的岗位不好不差的,也可以选择公务员。因为公务员序列里面有种内部招聘叫“遴选”,当你过了最基础的服务期之后,就有机会参加公务员内部的遴选。有些优秀的同志,就可以通过遴选,从之前基层岗位调到市直机关。所以如果公务员岗位一般的话,遴选也是不错的机会。
3、从长远发展出发
本科考公选择的机会少,起点略低,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倘若能力平平且不会来事,大概率提升速度较慢。硕士毕业能够选择的公务员岗位相对而言,更有技术性,起点也会更高,选择面也会更广。
如果热爱科研工作,考研也是因为有科研目标和学术追求,以后也有读博深造的打算,未来也想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研究生绝对是不错的选择。这部分学霸能够考研考公同时上岸,也说明水平不差,也绝对不是躺平的性格,肯定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取得理想的成果。
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稳定的工作而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和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适合读研。
知识和学历虽然不能决定当前的水平,但绝对会影响以后的人生高度和未来仕途的宽度。
4、能不能两者兼顾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考研考公能不能全都要?这要分情况,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的。
考研和考公同时上岸的话,一方面可以跟入职单位沟通,能不能入职以后,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立马去读个在职研究生?如果单位同意的话,可以和目标院校联系,将培养模式由全日制更改为非全日制,或者调剂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辛苦三年,既可以不影响目前的工作,又可以拿到研究生双证,一举两得。
当然如果单位不同意入职当年进行在职研究生学习的话,也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考个当地高校的在职研究生。此时学历就可以为你以后的晋升,提高一些筹码,而且在职研究生的考取难度和毕业难度都相对较小。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来进行最后的选择!立志从政的,喜欢安稳一点生活的人,可以优先考虑工作。而有长远规划的或有科研追求的就可以考虑研究生。
其实不太建议大学生们同时准备公务员和研究生,虽然考研和考公同时上岸的人,绝对有,但肯定不多。考研和考公的竞争都异常激烈,每个大学生都拿出200%的精力去备考,如果同时备考两个,极有可能两者都准备不充分,最终都陪跑。
所以,对于一般的大学生而言,一定要在大三做好人生规划,考研考公最好二选一。确定选择以后,再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录而不读”现象成因复杂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考上研究生后又放弃入学的这部分学生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下很多学生只是将考研作为人生的一个选项,如果在考研的过程中有了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会放弃就读。“这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非出于浓厚的学术兴趣。”高耀说。
放弃入学还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录取院校或录取专业不满意。随着就业和考研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考生为了顺利“上岸”,会选择报考自己认为竞争不太激烈但并不是自己心仪的院校或专业。还有一些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学生在录取阶段被调剂到非全日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最后被录取,学生也有可能选择不入学。
“攻读研究生学位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学生考上后可能由于生活困难,无法承担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而选择放弃读研。因此经费压力和时间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高耀说。
除此之外,突患疾病、遭遇家庭变故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使学生不得不放弃深造计划。“录而不读”的原因诸多,虽然许多原因能够被理解,但这种行为难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高校的招生秩序。
高耀表示,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的过程中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经费来筛选和录取研究生,如果学生选择“录而不读”,高校投入的资源和招生指标都会浪费,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效率和社会公平。如果一所高校“录而不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对该校的声誉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用人单位和其他教育机构会对这种情况比较关注,甚至对该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信誉产生怀疑。
除了给高校招生带来不便,高耀认为,放弃读研意味着学生有可能错失在专业领域内深入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或许会使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多举措保障学生与校方权益
“录而不读”现象频发的同时,还有许多考生在调剂补录阶段也会被高校“放鸽子”。一边是被录取的考生放弃入学资格,另一边是想读研的考生“无学可上”,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暴露出部分高校存在研究生招生政策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高耀认为,高校可以对招生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录取的学生与学校的要求和定位相匹配,还可以通过更加细致的审核材料、面试或采用其他评估方式来判断考生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录取后放弃入学或入学后再退学的风险。
高校也应当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考生提供招生学位点的相关信息,包括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导师队伍、毕业要求等,以便考生在作出报考决定之前,能够全面评估自己是否适合报考,避免因信息差导致的“选择错位”。同时,培养单位在报考阶段要积极回应考生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作出决策。
“学校还可以主动公开各专业就业率、毕业率等方面的数据,让考生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前景和所选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让学生的报考和入学意愿更强烈。高校也可完善研究生招生补录机制,当有考生被录取后选择放弃时还能填补空缺,给更多学生继续深造的机会。”高耀表示。
此外,高耀提出招生单位应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尽早发现可能出现“录而不读”情况的学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指导和支持。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为一些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避免学生放弃入学或退学。
考研考哪几门课程
考研初试一般包含四门课程:思想政治、英语(外国语)、专业课一(考数学的专业为数学)和专业课二,一共四门。英语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两种试卷类型,专业课一是考数学,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专业课二一般分为13类(但其中军事大类一般不面向谁会招生)。
部分专业考察三门课程或两门课程,若考察三门则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外国语+统考专业课(专业课满分300分),若考察两门则为外国语+联考专业课(专业课满分200分)。
思想政治:考试内容一般包括5个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4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外国语:外国语一般考察英语,英语一般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两种试卷类型,不同专业的考生试卷是不一样的,总分为100分。一般英语二会简单一些,很多学校会选择专硕考英语二,学硕考英语一。但也有部分考生可以选择,俄语,日语等语言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