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百万上大学上了1年发现没入学
花百万上大学上了1年发现没入学!经查,李先生和张先生共计被骗470余万元,3个孩子也因此被耽误学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百万上大学上了1年发现没入学,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花百万上大学上了1年发现没入学
江苏的强某某和朋友李先生的儿子高考都不理想,强某某便谎称自己有门路,能帮两个孩子读大学。为此,李先生先后花费60万元。随后,强某某以宴请领导等理由继续骗李先生转账。因事发期处于疫情期间,强某某谎称李先生的儿子和自己儿子都已被录取,只是无法进入校园,于是两个孩子整个大一都在家自学。与此同时,强某某又以同一方法骗取另一朋友张先生近百万元。经查,李先生和张先生共计被骗470余万元,3个孩子也因此被耽误学业。近日,经法庭审理,强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零6个月,并处罚金31万元。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谨防受骗
“小道消息”不可信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问题,有的甚至通过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公众账号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长,实施诈骗,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2023高考护航行动,开展“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专项行动,已协调有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了权威标识,便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每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都会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考生和家长可通过教育部官方网站“文献”栏目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进行查询核实。广大考生和家长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须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警惕“天价志愿辅导”陷阱
近年来,每当高考成绩发布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个人“网红”就通过“不浪费1分不浪费未来”“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等说法吸引流量,夸大志愿填报作用,制造贩卖志愿填报焦虑,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天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教育部提醒,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和志愿填报参考材料,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同时,在志愿填报期间,各地都建立了招生考试机构、高校、中学等多方面志愿填报咨询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多方式提供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考生和家长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生涯规划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
“特殊渠道”不存在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会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不存在所谓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此外,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上大学的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
教育部提醒,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不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
虚假大学野鸡大学招生骗局屡禁不止,该如何治理?
号称交钱就上大学
涉及非法招生诈骗
王芳的经历不是孤例。
上海市静安区的李女士向记者讲述了身边人的经历:前两年,她家里住了一位高考生,孩子考的很不理想,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她家的信箱很快被“大学录取通知书”塞满了,“从名字看,这些学校都大有来头,后来我们一一认真核实,全是野鸡大学,大家白高兴一场”。
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近年来遭遇高考骗局的考生不少。
在一社交平台上,记者看到有多位网友吐槽__学校为“骗子”,号称交钱就能帮助考生上理想的大学。记者自称是一名湖南应届高考生,成绩330多分,联系上该学校招生老师进行咨询。
对方告知,这个分数有点低,而且“时间太晚了”,本科“悬”了,但可以保证上好的公办专科。“只要花2万元,100%可以上一个好的专科。”对方给出了两种选择:一是保证100%去目标学校,价格是2万元;二是支持填报,不保证学校的质量,价格是几千元。“我们主打信息差,哪所学校缺人,可以把你搞进去,就这样子。”
当记者说不能上本科遗憾时,该招生老师说可以运作“专升本”,专升本也有两种方案,需要额外交钱,“专升本之后就是全日制本科了”。
然而,记者在第三方商业查询平台上查询发现,这所“__学校”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范围是“中职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招生老师所说的显然超出了企业注册所填写的经营范围。
“为争取生源,一些民办高校将招生代理权承包给中介机构。他们打着高校的旗号去招生,利用信息不对称,混淆民办高校的办学身份,非法颁发或伪造学历证书。”蔡海龙说。
他分析道,这实际上是虚假承诺。考生先进入专科类职业学校读三年,拿到专科学位之后,再经过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授权给有资质的学校进行考核,前往普通高等学校里面去读两年书,通过答辩之后可以获得本科学位,但这也是以考生完成一定的学业、达到一定的水平并通过考核为基础,不可能保通过。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经营范围超过了注册范围,或者一些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通过自学考试的渠道参与其中,涉及非法招生和诈骗问题。”
招生骗局屡禁不绝
生存空间正在变小
记者注意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的设立、组织和活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那么,为何虚假大学、野鸡大学的招生骗局屡禁不绝呢?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详分析称,作为一种诈骗的特殊方式,虚假大学利用家长和学生的信息不对称和花钱上好学校的侥幸心理进行诈骗。
在蔡海龙看来,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法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而随着文凭主义的兴起,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员聘任、职级晋升中越来越多地强调学历学位证书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这无形之中就为虚假大学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前不久,相关平台公布了国内392所虚假大学名单,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储朝晖指出,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虚假大学生存空间正在变小。“我的基本判定是,现在在中国境内实际还在开展活动的虚假大学的数量不是很多了,真正在运作的没有名单上面那么多。”
北京前进大学在虚假大学名单上,记者查询北京前进大学网站发现,只能打开一个主页,而点击学校新闻等选项,已经打不开了。
储朝晖分析称,虚假大学往往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利诱,一些机构给考生和家长甜头,表示可以降低分数优先录取;还有一种打灰色的擦边球,典型的就是中国邮电大学冒充北京邮电大学。大多数家长和考生可以辨别第二种情况,但往往难以辨别第一种情况,再加上迫切希望通过考试、考上好大学的心态,就可能受骗。
蔡海龙认为,对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予以规范的专门性法律法规较少,也是虚假大学实施招生骗局屡禁不绝的原因之一。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但这属于部门规章,所具有的效力等级较低,且适用范围限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实践中对虚假大学的规制有限。
平台筛除虚假信息
强化监管严厉查处
虚假大学招生骗局严重侵害考生权益,该如何治理?
“由于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需要加强法治教育,让社会公众理解大学(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基本规则以及如何获取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等。”周详说,从治理的角度,应当加强欺诈行为的查处和刑事处罚力度,同时从高中学段和高考报名开始就加强相关信息的宣传,将学制和教育法律法规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进行知识普及,做到高考信息获取渠道的全覆盖。
“互联网平台传播速度过快,网友的信任基础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平台。”储朝晖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当承担起责任来,若确定信息是虚假的,应当及时删除。同时,也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初步筛选,至少要将明显虚假的信息筛除出去。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中国邮电大学”,出现的第一条链接是北京邮电大学,并显示:中国邮电大学是一所位于北京的虚假大学。
储朝晖对此表示认可,同时指出,还要提升家长、考生的辨别能力,如果可以有效辨别虚假大学,那么虚假大学将没有市场。政府也应当积极作为,对明显的带有欺骗行为的责任主体,要进行严厉的处罚和监管。
“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多元化,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渠道接受高等教育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招生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就会导致这种日益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滋生出招生骗局。”蔡海龙说。
蔡海龙认为,对于招生骗局的处理应根据其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予以区别对待。对于招生代理机构和完全意义上的虚假大学,应当坚决予以取缔。对于本身具有合法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或是根据授权从事高等继续教育的校外教学点,由于其开展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或助学辅导的活动本身是合法的,其虚假招生行为往往源自于为招揽生源作出的虚假宣传与不实承诺,须强化对这类机构的招生和办学行为的监管,确保其依法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