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干什么的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是干什么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中元节是干什么的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是古代节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节,庆贺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节也是寒食节,纪念古代先贤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也有一些地方从七月初就开始祭祖的仪式,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
中元节,为什么叫作“鬼节”
农历的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
在我国古代,中元,除夕,清明,重阳并称为四大祭祀节。同时中元节与上巳节,清明节,寒衣节称为四大“鬼节”。据古书记载,中元节是融合儒释道三家精神,是我国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成“三元”。在道教文化中,有天官,地官,水官,而三官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三天恰好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据说,每逢每年的七月十五,地官会来到人间为人赦罪,所以七月十五也是人们消灾的节日。据民间传说,这天“地宫”会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阳间的人们会焚烧衣服,纸钱,摆好酒肉,以慰在人世间游玩得“鬼魂野鬼”,并祈求家人全年顺利安康。所以,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叫“鬼节”。
中元节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由来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唐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祭天官,中元祭地官,下元祭水官,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宫观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
中元节习俗
在中元节这天各地都会举办相应的活动,地域不同举办的活动也会有所差异,下面小编就给各位读者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习俗。
江南水乡的"七月半"祭祖活动中的一个特点是吃毛豆。那时毛豆刚熟,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吃毛豆,一边聊天。
在河南商丘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中元节的祭祀一般具有双重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归根究底还是倡导中国传统的孝道,不能忘记祖辈的辛劳的付出。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