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职场文库 > 职场资讯 >

教师培训方案

时间: 小龙 职场资讯

一份优秀的培训方案能让优秀教师在培训反思中成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优秀教师培训方案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优秀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一)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1.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2.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3.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4.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5.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三、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1.明确全方位协同内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校还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

2.建立合作共赢长效机制。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强化招生就业环节

1.推进多元化招生选拔改革。通过自主招生、入校后二次选拔、设立面试环节等多样化的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提高自主招生计划中招收师范生的比例。加强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根据本校特点自行组织测试选拔。设立面试环节,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和从教潜质。

2.开展生动有效的就业教育。加强养成教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引导师范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建立完善师范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

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

2.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3.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4.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校还应联合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1学年。

5.探索建立社会评价机制。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六、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

1.建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高校整合优化教师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配足配齐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聘请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卓越教师培养工作。

2.形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5年累计不少于1年。通过开展国内专项培训、赴境外访学进修、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岗位职数、评聘条件等方面专门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创造条件。

七、加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组织保障

1.成立组织管理机构。教育部成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计划的指导、咨询服务等工作。高校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联合地方政府、中小学就卓越计划相应改革项目提交申报方案,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教育部研究确定计划实施高校。计划实施周期为10年。专家委员会对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实行计划实施高校动态调整机制。

2.加强政策保障。支持计划实施高校在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对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安排推免名额时统筹给予支持;对计划实施高校适度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在专业学位授予审核工作中,优先支持计划实施并取得成效的高校。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计划实施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优先支持计划实施高校的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包括公派出国留学、实习、交换学生等;优先支持计划实施高校相关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和出国进修。对计划实施高校承担的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相关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优先纳入国培计划。各地应对计划实施高校在政策、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参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中小学在办学投入、师资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

各地各有关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优秀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二)

根据《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山村优秀教师跟岗学习活动的通知》(粤教继函[]6号)的要求,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教育学会共同组织,本人有幸赴参加学习培训。为了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促进自身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让学习更有目标和针对性,明确学习任务,追求学习实效,我在认真学习培训须知的基础上,本着能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回去,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去的原则,特制定个人培训学习计划:

一、培训学习目标

通过2周时间的培训学习和跟岗锻炼,通过与跟岗学校全方位“亲密接触”中,深入考察、观摩、体验、学习和了解所在学校的基础教育现状,并就新一轮课改、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以及课程建设、课题实施、特色活动等方面与跟岗学校进行广泛交流,切身体验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富有特色的教学实践艺术。结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虚心向所在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请教,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艺术。同时,广泛与学员交流,吸取他们学校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把所学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实现我校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二、培训学习时间

年5月22日——6月6日

三、培训学习方式

1、自学与拜师相结合

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向导师学习,不断总结、反思、提升,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类计划。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学习、反思、体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3、考察与观摩相结合

通过考察观光、现场观摩,不断开拓视野,进一步转变观念,向更多的名师和教育同仁学习,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提升专业水平。从而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

四、培训学习内容

1、严格遵守跟岗守则,严格执行跟岗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上下班。

2、全面参与跟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全面了解该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情况、学校管理特色及管理流程。

3、通过参与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考察和学习其先进经验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训期间,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学校管理特点,采取听、看、学、思、研结合,写好跟岗日志与反思体会等。

4、通过听取专家、名师的专题报告,经常与该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交流、访谈,了解跟岗学校教学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考察该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模式及规范,结合本校情况共同研究、探讨新时期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计划和目标,初步拟定“校本教学改进行动计划”。

5、通过听课、访谈、交流等方式,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跟岗学校的班级管理、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方面的情况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状态,考察该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举措和有效途径。

6、积极参与培训学校组织的小组讨论、学习和交流,认真完成培训学习任务。

7、在培训结束写出一份心得体会,制定“校本教学改进行动计划”,并在回校后作一次培训总结报告。

优秀教师培训方案范文(三)

一、提升理念,以生为本

华中 师大教授、国培计划专家吴伦敦教授首先为我们解读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其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提升了我们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解,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 每时每刻都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从为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的而开设的必修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其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正好体现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广东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行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念同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习和活动的,那这两者是不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共同点呢?我认为肯定可以,值得我们去探究。如果我们的生本课堂学习可以和自然、社会、自我联系起来,那我们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而将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这是我培训后的第一感悟。

二、认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地位

在这次培训中,通过同专家教授的交流,我认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地位。在国家新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与其他必修学科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必修学分23分,比任何一门学科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值都高,可见其重要性。

新课程方案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设定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设定为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与社会实践(6学分)。其研究性学习与各个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等同于某一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更不能以学校的校本课程去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课标规定15个学分的必修课程,是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开题、研究、中期报告、研究、结题报告、成果汇报等研究过程组成的;而校本课程只是各个学校自己开设的特色课程,或叫课外活动课,主要是老师设计出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如各类竞赛课、兴趣课等等;这两者从课程的性质和开展学习、研究的方式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当然我们把具有研究性质的校本课程也可以设计成研究性学习过程,这是培训感悟之二。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办法

目前国家只颁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没有制订课程标准,没有“综合实践活动”专业的教师,没有国家要求编写和审定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被看成“三无”课程,那么如何能保障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呢?人们都在担忧,这样的“三无”课程会给我们变革中的教育带来希望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途在哪里?我认为人们的担忧是好的,有担忧就会有人关心,有关心就会有发展。现在已经有专家们呼吁国家出台相关课程标准、以及编写教材了,使我们老师看到了希望,而且有的省已经编写出适应本省的教材,这更给了我感悟和启发。培训感悟之三:

(一)我们是否也可以把这种“三无”看作是一种机会,一种其它课程没有的机会。正是这种机会才给我们一线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创新的空间,提供了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及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开发出适合当地需求、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喜爱的研究性课题,这也将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创建、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二)对于不同级别、不同目标的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浅谈我们一中,我个人认为可以加大力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上去探索,帮助和指导学生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有特色的研究性课题。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既可以拓展和提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研究活动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的能力,我想这不仅不会影响我校的学生高考成绩,相反是能提升学生应对高考的综合能力的。

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单靠本学科专业老师显然是不可能做得到真正的“综合”的,只有所有学科齐动员,综合各学科知识、技术才能挖掘出学生喜爱的、有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出一中综合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学校全员老师齐参与,既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问题,又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的“三无”问题。

(三)健全学科队伍和机制(国家、省、区文件都有,略)

我校的《顺德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已被收入广东省编的教师用书,需进一步从学生、教师、组织机构去修订和完善,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规范实施。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范式探究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种关系来组织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的。

在国培中,分别有2位专家从一线教育的实践经历中探讨了研究性学习范式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范式。关键是应去开发出值得给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有特色和创意的问题课题,这样才有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给学生提供锻练的机会,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对于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式,可根据各地、校的具体情况去探索出相适应的具体范式。(案例略)

五、肩负重任,任重道远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国培计划专家郭元祥教授给参加国培的学员提出,“国培计划”是国家大计,国家希望通过培训,打造出一批过硬的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当地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升。所以经过国培的老师都要肩负两种责任,一是要引领本学科专业在当地的发展,努力探究和不断创新;二是要肩负为当地或学校培训出更多的专业优秀教师。

此次培训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既有理论的提升,又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既有专家教授的专题辅导,又有知名教师、教研员的经验分享,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期望,使我们既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自豪,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

短短十天的国培已经结束,我将紧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和心得,认真反思所学内容,内化理解;将以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培训的收获在自己的课堂上尽情的绽放,并努力发挥好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为提高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水平作出积极贡献。感谢国培让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更多新的认识;感谢国培让我跟郭元祥教授、吴伦敦教授、邹开煌教授等12位专家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感谢国培让我在不断的学习与反思中成长。

看过“优秀教师培训方案范文”

6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