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框方形蜂箱系19世纪达旦式蜂箱传入前苏联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苏式达旦式蜂箱(图2-56),适于冬季较寒冷的地区使用。这种蜂箱流行于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
十二框方形蜂箱的巢脾中心距为37.5 mm,其框间蜂路为12.5 mm,前后蜂路和上蜂路均为10 mm,底箱的下蜂路为20 mm,继箱不设计下蜂路。巢框的形状与朗氏蜂箱的相同,大小为415 mm×270 mm(宽×高),每个巢脾面积为11.2 dm2,每个箱体容纳12个巢框,巢脾面积共有 134.4 dm2,相当于15.6个朗氏巢框的面积。
箱体采用25~45 mm 厚的木板制作。底箱的前壁中央距箱口沿70 mm 处设计有一个直径为25 mm 的上巢门,以增强箱内通风、排湿,并且在冬季厚雪盖住下巢门时给蜂群通气;底箱的上口和继箱的下口设计成裁口接合,使上、下箱体结合紧密,以减少箱内巢温散失和防止外界冷气侵入。箱体制成方形,在冬季其巢脾可横向排列,构成暖式蜂巢,有利箱内蜂群的保温。箱盖有平顶盖和“人”字形盖两种,“人”字形箱盖前后盖框上分别开设有一个圆形通气孔,在炎热季节可开启通风。蜂箱底板有固定底板和活动底板两种。当设计成活动底板时,其上的箱体可根据气候冷热情况旋转90°使用,即当箱体旋转至箱内巢脾与巢门平行时就构成“暖式蜂箱”,有利寒冷季节保温;而当箱体旋转至箱内巢脾与巢门垂直时就构成“冷式蜂箱”,有利炎热季节加强箱内通风。
十二框方形蜂箱是达旦式蜂箱的一种改良式,其使用特点与达旦式蜂箱的相同。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由底箱、继箱、巢框、箱盖、纱副盖、木副盖、隔板、闸板和巢门板等部件构成(图2-61 )。采用这种蜂箱,早春可双群同箱饲养,加速蜂群繁殖和维持强大群势,至采蜜期可采用单王,集中力量采蜜;取蜜采用浅继箱,可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优质分离蜜和巢蜜。
目前,这种蜂箱正在推广试用之中。据笔者于1990-1992年在福建闽北地区,进行这种蜂箱与朗氏十框蜂箱饲养中蜂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蜂群繁殖方面,早春,中标箱双群同箱饲养其蜂群繁殖的速度比朗氏蜂箱的快,但到春季繁殖中期以后,中标箱蜂群的繁殖受箱体空间过小的限制,其速度变慢,并且较早出现分蜂热,无法维持大群,其群势发展不如朗氏蜂箱的快。在产蜜量方面,中标箱采用浅继箱采蜜,生产的蜂蜜质量比朗氏箱的好,但仅取继箱上的蜂蜜时,其产蜜量不如朗氏蜂箱的;而当中标箱的底箱也一起取蜜时,其产蜜量与朗氏蜂箱的无大差异。在使用方面,中标箱采用继箱取蜜,可充分利用蜜蜂向上贮蜜的习性生产纯净的分离蜜和利用中蜂生产巢蜜,而且对实现现代化、机械化饲养中蜂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因采用了浅继箱的设计,其上、下箱内巢框规格不一,无法交换使用,造成了蜂群管理上的不便和采用继箱巢框造脾的困难。
高仄式中蜂箱是在博亚式中蜂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其结构和大小如图(图2-59)所示。
这种蜂箱容纳巢框14个。巢框呈高窄型,内宽244 mm、高为309 mm。其上、下梁均采用较薄的木条制成;侧条上部扩大至33 mm,提供蜂路自动间隔装置。蜂箱的底板设计成活动底板,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抽板式,即底板通过箱体脚柱的小木块嵌装在箱体底部,需要时可以抽出清理脏物;另一种的结构与朗氏活底蜂箱底板相似,底板的两面分别可提供10或17 mm的蜂路间隔,以供冬季和夏季翻转使用。
高仄式中蜂箱采用高窄型巢框,箱体呈高窄形,有利于蜂群结团保温,在养蜂生产上有利于蜂群春季繁殖,并表现出抗中蜂囊状幼虫病、越冬蜜蜂死亡率低、越冬饲料消耗少等优越性,在采蜜期还能缓和蜜压脾的矛盾。但巢框较高,提脾检查和取蜜操作不便。
试验显示,在单群产蜜量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差。在分蜂的群势方面,高仄式中蜂箱产生分蜂王台时的群势比朗氏蜂箱和中一式中蜂箱的弱。在抗逆性能方面,高仄式中蜂箱越夏期的蜂群群势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沅陵式中蜂箱、中笼式中蜂箱和从化式中蜂箱的下降得少;而越冬期的群势下降也较少但饲料消耗却比中一式中蜂箱的略高。在中蜂囊状幼虫病发生方面,高仄式中蜂箱比朗氏蜂箱、中一式中蜂箱和从化式中蜂箱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