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⒈发生情况
欧洲幼虫腐臭病是一种蜜蜂幼虫病害,该病于1885年首次系统报道,目前广泛发生于世界几乎所有的养蜂国家。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韧在广东省首先发现,60年代初南方诸省相继出现病害,随后则蔓延全国。该病害不仅西方蜜蜂感染,东方蜜蜂特别是中蜂发病比西方蜜蜂严重得多。
⒉病原
目前对欧洲幼虫腐臭病致病菌有了一致的认识,即蜂房球菌为致病菌。该菌单个的形态为披针形,直径0.5~1μm,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结成链状或成簇排列。
感染欧幼病的蜜蜂幼虫有许多次生菌,这些次生菌能加速幼虫的死亡。最常见的次生菌为尤瑞狄斯杆菌,大小约0.8~2.5μm×0.5~1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培养基上易生长,菌落0.5mm,白色,培养基上培养出的菌体具多型性,单个或成链状,或似链球状,随不同培养基而定,所以常与蜂房球菌相混淆。
另一个常见的次生茵是粪链球菌,菌体直径0.8~1μm,呈链状排列,在培养基上生长微弱,茵落小,白色,表面凸起,形态与蜂房球菌十分相似,该菌是蜜蜂从野外带入蜂箱的。它寄生于病虫后,其生长结果引起酸味。
再一个常见的次生菌是蜂房芽抱杆菌,菌体杆状,0.5~0.8μm×2.0~5.0μm,电镜照片测量为0.6~0.8μm×2.2~4.5μm,革兰氏染色阳性,不稳定或阴性。运动,具周生鞭毛。芽抱椭圆形,中生、亚端生或端生,抱褒膨大,在生抱培养基中,涂片中常常发现并排芽孢的长列。该菌寄生病虫后,产生难闻的臭味。
在死虫的干尸中,只有蜂房球菌及蜂房芽抱杆菌的芽孢能长期存活。
⒊症状
欧幼病一般只感染日龄小于2 d的幼虫,通常病虫在4~5d死亡(图)。患病后,虫体变色,失去肥胖状态。从珍珠般白色变为淡黄色、黄色、浅褐色,直至黑褐色。刚变褐色时,透过表皮清晰可见幼虫的气管系统。随着变色,幼虫塌陷,似乎被扭曲,最后在巢房底部腐烂,干枯,成为无黏性,易清除的鳞片。虫体腐烂时有难闻的酸臭味。
若病害发生严重,巢脾上“花子”严重,由于幼虫大量死亡,埠群中长期只见卵、虫不见封盖子。
图 腐烂的患欧洲幼虫病幼虫
⒋蜂房球菌在蜜蜂幼虫中的增殖
蜜蜂小幼虫吞食被蜜蜂球菌污染的食物后,该菌在中肠迅速繁殖,破坏中肠围食膜,然后侵染上皮组织,有时病菌能几乎完全充满中肠,绝大多数病虫迅速死亡,少量幼虫可能意外地(可能是病原苗繁殖量少)存活至化蛹,在幼虫化蛹前,肠道内的细菌随粪便排出沉积于幼虫巢房壁上,其中的蜂房球菌能保留数年的侵染性,成为重要的感染源。
⒌蜂房球菌在蜂群中的传播
子脾上的病虫及幸存的病虫是主要的传染源,内勤蜂的清洁,哺育幼虫活动,将病原菌传播至全群。群间传播主要是由于调整群势,盗蜂、迷巢蜂等引起。
⒍欧洲幼虫腐臭病的流行规律
病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南方,1年之中常有2个发病高峰。1个是3月初到4月中,即油菜花期到荔枝花期,另1个是8月下到10月初(福建南部可至12月)。2个发病高峰期,都基本与蜂群繁殖高峰期相重叠,即与春繁、秋繁相重叠。
蜂群内幼虫多,抚育任务重时,病害易发生,抚育任务轻时,病害轻。所以,病害常见于繁殖高峰期、弱群,大流蜜期的到来,病害常常“自愈”,可往往随采蜜期过后,开始繁殖下1次适龄采集蜂时,病害又抬头。
⒎诊断
⑴利用典型症状诊断 先观察脾面是否有“花子现象”,再仔细检查是否有移位,扭曲或腐烂于巢房底的小幼虫。
⑵病原菌诊断 挑出已移位,扭曲但尚未腐烂的病虫,置载玻片上,用两把镊子夹住躯体中部的表皮乎稳地拉开,将中肠内容物留在载玻片上,里面有不透明、白垩色的凝块。挑出凝块,按细菌简单染色法染色,油镜下可见大量病原菌。健康幼虫的中肠不容易解剖,而且中肠内容物是棕黄色的。
⒏防治
西方蜜蜂上欧洲幼虫腐臭病一般不甚严重,通常无需治疗,多数蜂群可自愈。而中蜂欧洲幼虫腐臭病常十分严重,严重影响春繁及秋繁,而且病群几乎年年复发,难以根治。但由于病原对抗生素敏感,病群的病情用药物较易控制。需注意的问题是,要合理用药,严防抗生素污染蜂蜜。
⑴预防方法
①选育对病害敏感性低的品系;
②换王,打破群内育虫周期,给内勤蜂足够时间清除病虫和打扫巢房;
③病群内的重病脾取出销毁或严格消毒后再使用(消毒方法参见美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
⑵施药防治
①抗生素糖浆配制常用土霉素(10万单位/10框蜂),或四环素(10万单位/10框蜂),配于饱和糖浆内喂病群,但易造成蜂蜜污染。建议配制含药花粉饼或抗生素饴糖喂饲。含药花粉的配制:上述药剂及药量,将药物粉碎,拌入适量花粉(10框蜂取食2~3d量),用饱和糖浆或蜂蜜揉至面粉团状,不粘手即可,置于巢框上框梁上,供工蜂搬运饲喂。
②抗生素饴糖配制224g热蜜加544g糖粉,稍凉后加入7.8g的红霉素粉,搓至硬,可喂50~60群中等群势的蜂群。重病群可连续喂3~5次,轻病群5~7d喂1次,喂至不见病虫即可停药。
1555上一篇:关于泰乐菌素
下一篇:替米考星对美幼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