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蜜蜂网 > 蜜蜂养殖技术 > 中国养蜂业 >

河南蜂业

|OK蜜蜂网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东地区,黄河中下游。全省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686.9万。平原广袤,大河纵横,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蜜粉源植物种类繁多区分布集中,发展养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河南现已成为主要的蜜蜂产品商品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丰富的蜜粉源资源

河南省蜜源植物种类多,面积大,分布广,花期长,是蜜源条件较好的省份之一。从早春3月的榆、柳花期到晚秋10月的野菊花,全省蜜源花期长达8个月。其中能提供商品蜜的主要蜜源植物有刺槐、泡桐、枣树、芝麻等十几种。

全省现有成片分布的刺槐林23.3万公顷,平原种植刺槐 6.5亿株。刺槐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集巾成片的林带主要在豫西山区及黄河故道区。刺槐花期 7-10天,本地刺槐流蜜期从4月中旬至5月中旬将蜂群适时进行转地,在省内可连续采2-3个花期。丰年,群产蜜可达30-50kg。

泡桐是本省特有的主要蜜源植物之一。它开花早,泌蜜多,分布集中。全省农田间种的成年林有 5 万多公顷,在四旁种植的有 4.1亿株,集中分布在商正、开封、郑州、许昌五地市,以农桐间作为丰要栽培方式。本省广为种植的泡桐品种较多,花期交错, 从4月中旬始花到5月中旬结束。 —般年景,每群蜂可产蜜15-20kg。

河南是全国最主要的枣树蜜源区之一,约有成年枣树3500万株,集中分布在以新郑、内黄、灵宝为中心的 3个枣农间作区。河南的枣树分布集中,流蜜期长,泌蜜量大,没有大小年之分,每群蜂可产蜜20kg以上,素有“铁蜜源”之称。1988年仅新郑县枣花期,就接待外地蜂群12400余群。

本省是全国最大的芝麻蜜源基地,播种面积19.8万公顷左右,7 月中旬开花,不同品种花期前后铅外,持续到8月下旬结束,历时40多天。一般年景,每群蜂可产蜜15kg左右,高者可达40kg。

油菜播种面积24.6万公顷左右,集中分布在南阳、驻马店等地区,每群蜂产蜜15kg左右;紫云英种子田面积6万公顷左右,主要集中分布在情阳的潢川、固始、罗山、光山等县;成片的柿园0.4万公顷,800 万株左右,集中分布在荣阳、林县、卢代、鲁山、密县、陕县、宜阳等西部山区、丘陵地区;荆条10万公顷以上,集中分布在太行山、伏牛山区,以济源、林县、辉县等地最多,正常年份每群蜂产蜜15-30kg;棉花播种面积94.7万公顷,各地均有分布;瓜类播种面积13万公顷以上,集中分布在开封、郑州等西瓜主产区;柑桔1.3万公顷,集中分布在南阳的淅川;乌桕近1.6万公顷,分布在信阳的新县和商城。此外,伏牛山区、大别山区的野菊花,豫东沙区的人了牧草等,在当地都能取到商品蜜。

丰富的蜜源为河南养蜂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短途转地一年可赶4-5个主要蜜源花期,使河南成为全国较理想的养蜂地区之一。本省各种主要蜜源植物总面积约200万公顷。 据计算,贮蜜量约18万吨, 每年可为社会提供商品蜜6万吨左右,相当于现在年产量的3-4倍。油菜、紫云英花期可载蜂80万群,产商品蜜1.4万吨;刺槐花期可载蜂70-120万群,商品蜜产量约在1.1万吨以上;枣树花期可载蜂40万群, 产商品蜜8000吨以上,芝麻花期载蜂70万群,产商品蜜8000吨6荆条花期载蜂30万群;棉花花期载蜂100万群;泡桐花期载蜂20万群,其它主要蜜源花期载蜂180万群次,按每群蜂年利用4个主要蜜源花期计算,全省可饲养蜜蜂140万群,相当十1991年本省蜂群饲养量的3.2倍。

二、养蜂业发展的历程

河南是中国养蜂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对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进行的研究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的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了“蜜”字。 又据史料记载,殷末周始,周武王兴兵伐封时,行军大旗上聚集蜂团,被认为是吉兆,命旗为“蜂磊”。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人张德广其后裔辗转来到郑州城西“老八家庄“定居,靠养蜂为生,效益极佳,村民竞相从之,故以后将该村更名为“蜜蜂张庄”,沿用至今。

西方蜜蜂及活框饲养蜜蜂技术大约在1924年前后传入本省。在郑州、开封、新乡一带,新郑王荫南、开封朱润德等于1924年左右即开始饲养意大利蜂,开本地新法养蜂之先河。到1935年前后发展到相当规模,其中尤以朱润德蜂场规模最大,有意大利蜂170群。1935年,汝南县城有5个大蜂场,并且成立了“汝南县养蜂协进会”,联络各乡养蜂者百余人,研究新技术,推广新蜂种。据省统计局统计,1935年全省有44个县饲养蜜蜂,公立蜂场9个,私立蜂场135个,全省共养蜂8806群,其中意大利蜂4504群,中蜂4302群, 年产蜂蜜120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养蜂业受到严重破坏。河南养蜂数量下降一半,之后虽有所发展,但到1950年也仅恢复到9000群,蜂蜜产量12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养蜂业发展的政策,养蜂生产得以稳步发展。1958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养蜂工作座谈会的报告》后,养蜂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重视,饲养量出现了较高的发展势头。这期间,个体蜂群逐渐转为集体饲养,意大利蜂数量逐年上升,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得到推广。全省蜂群数量稳定在十几万群之间。60年代初期,长途转地放蜂在河南风靡一时,并为绝大多数蜂场所采用。70年代中期,中蜂囊状幼虫病传入本省,给中蜂饲养造成了严重损失。1978年以来,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得到了落实,国营、集体蜂场以不同形式承包,养蜂专业户、重点户成为养蜂的主力军。同时,农民副业养蜂也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山区,养蜂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途径。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养蜂新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得到普及,养蜂收入成倍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蜂的积极性,养蜂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1991年,全省养蜂440万群(包括中蜂4万余群),蜂蜜产量1.4万吨,同年蜂蜜出凹量4800吨,蜂群数居全国第四位。平均每群蜂产蜜量31.1kg,比同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在国内名列前矛。1991年全省蜂王浆产量在100吨左右,生产技术已经在养蜂重点户、专业户中普遍推广。

三、养蜂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70年代后期以来,蜂王浆和蜂花粉的开发利用为养蜂生产开辟了新的产品市场;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使可利用的蜜粉源资源面积扩大。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本省养蜂者逐渐以短途转地为主,实行多种产品综合生产的养蜂生产方式及其配套技术,代替了长途转地的饲养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南省养蜂生产,以省内转地饲养、全年饲养强群、利用多个蜜源连续生产蜂王浆为主要特点。早春 2月,蜂群转到信阳地区、南阳盆地进行春繁,或到湖北省北部地区进行春繁;3月末或4月初,进入南阳、信阳、驻马店地区油菜、紫云英场地取蜜,同时根据蜂群群势发展酌加继箱开始生产蜂王浆;5 月初在豫南、豫东地区采集泡桐、刺槐,随后利用气候、地貌差异转入豫西、豫北再采刺槐、柿树;6 月上旬,转入新郑、内黄、灵宝二大区采集枣花后再转入豫西、豫北山区采荆条,或在豫东地区采牧草花;8月中旬,入南阳、驻马店的芝麻、棉花土产区;9月中旬,撤掉继箱,密集群势,进行秋季繁殖,结束本年蜂王浆、蜂蜜生产,抓紧培育越冬蜂,为来年打下基础。也有部分蜂场将蜂群转入野菊花场地,采最后一批商品蜜并生产蜂王浆。在整个生产季节,一是采取饲养一部分双王群及时增补群势的方法,保证生产群群势在14框以上;二是在繁殖季节内无丰要蜜源的期间,采取奖励饲喂和补充花粉或人工代用花粉的方法,繁殖蜂群,生产蜂工浆;三是蜂群运输尽量在夜间进行,夜晚启运,早上到达,既不影响采蜜,也不影响蜂王浆生产。

早春季节气温较低,采用塑料薄膜包装蜂箱增温,促进蜂群快速繁殖。在合理调整蜂群、紧缩蜂巢的基础上进行蜂箱包装。包装的时间,一般在第一个主要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前60 70天,即2月初进行。当外界气温达到15-25℃时,即可揭开塑料薄膜酌情管理。

生产季节蜂群内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蜂花粉或代用花粉,采用塑料王台生产蜂王浆。另外,为了保证生产季节蜂群长盛不衰,养蜂场多采用饲养双王或主副群的办法,常年保持一个生产群有两只蜂王。越冬期,采用双王群分区越冬。早春双王繁殖,当巢箱内蜜蜂满箱时,提出一只蜂王另外组成1个双王小群,作为副群。

根据本省春季主要蜜源来得早、春繁时间短的特点,养蜂者特别注意蜂群秋季越冬蜂的繁殖,被称之为“借春繁殖法”。9 月中旬开始整理蜂巢,抽出多余巢脾,奖励饲喂,促进蜂王产卵,到10月上旬,每个蜂群内有5个以上的子脾时幽闭蜂下,11月上旬幼蜂出房后彻底治蜗,换新王。

浚县种蜂场、济源蜂业技术开发公司种蜂场,负责从蜜蜂原种场引进适合本省饲养的原种蜂王。各养蜂县引种后投放本县指定的蜂王繁殖场(户)内繁殖,养蜂专业户到蜂王繁殖场移虫育王,在生产中应用杂交一代蜂王。80年代初开始在河南省研究应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但仅限于少数养蜂科研单位及种蜂场。

四、蜂业管理及体系建设

80年代以来,本省蜂业管理得到加强,商品基地建设、蜜蜂育种、养蜂科研、教学、蜂产品流通、加工体系初步建立。蜂业行业社团的作用得到发挥,养蜂生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根据农业部《养蜂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一些养蜂重点县(市)的农业(畜牧)部门,如卢氏、内黄、济源、新郑、罗山等分别成立了养蜂管理机构。还有许多县确定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养蜂生产管理工作。养蜂管理机构(专、兼职人员)组织养蜂资源调查、制订生产发展规划、推广先进技术、疏导产销渠道、安排放蜂场地、进行蜜蜂检疫、发放养蜂工作证、扶持农民从事养蜂生产、组织养蜂科研和技术培训、维护养蜂者的合法权益。1983年以前,蜂蜜为国家二类物资,由供销社统一收购,之后,改为三类物资。收购季节到来之前,由物价部门发布指导性收购价格,由供销、外贸、农业、加工企业等多渠道经营,但仍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经营量占商品总量的80%左右。蜂蜜出口,1985年以前由国家下达批配额,省外贸部门组织货源,交上海等口岸出口。从1985年开始,本省外贸部门获得了直接组织货源,以及为产品找外销市场的权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年出口量达到5000吨左右,成为国内蜂蜜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1990年开始,蜂王浆由本省白营出口,年出口量10余吨。80年代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建立了8个优质蜂产品基地县。各基地县扶持养蜂生产发展,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疏通产品流通渠道,开展蜂产品加工,商品生产能力及蜂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 1990年,8县共为外贸提供优质出口蜂蜜1600余吨,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量的1/3。

各基地县扶持生产,加强管理,不仅建成了蜂产品商品基地,而日.建成了发展养蜂生产的示范区,为促进本省蜂收发展提供了经验。内黄县在养蜂基地建设中“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走出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养蜂生产发展路子。县政府先后颁发了《关于保护和发展养蜂业的通知》、《坚决打击生产假蜂蜜活动的通告》等两个文件,维护了养蜂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县蜂业公司还为蜂农提供种王、蜂具及蜂药,进行技术指导,收购产品,并开展蜂产品加工,促进了本县养蜂业的发展。 全县蜂群数由1986年的4600群发展到1990年的13950群,蜂蜜产量由202吨增加到698吨,分别增长两倍以上。由于成效显著,1990年新郑、浚县两县被评为农业部商品基地建设先进单位。

1977年,经省农业、财政厅批准,建立了事业性质的河南省浚县种蜂场, 有种蜂200群。1988年建立了河南省第二个企业性质的种蜂场 济源县种蜂场。 该场饲养农业部直接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原种蜂王,有种蜂140群。以这两个种蜂场为一级繁殖场,河南省在40余县建立了500余个良种蜂王推广点,通过推广输送卵虫育王的方法,向商品生产场提供大批顶交蜂下,全省基本做到蜜蜂良种化。此外,两个种蜂场还捅负着养蜂先进技术的试验和示范任务。浚县种蜂场完成的“三项养蜂技术”,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6年该场投资60万元,建成了蜂产品加工车间,设计能力为年加工蜂蜜2000吨、蜂王浆40吨。

经有关单位批准,1983年成立了郑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养蜂分所,拥有实验蜂场1个,蜂群150余群。研究所成立以来,首先进行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并应用于种蜂生产。还开展了一次性杀螨技术研究、巢蜜生产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60年代开始,河南农业大学、 百泉农业专科学校(后分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两校)分别设立实验蜂场, 在畜牧系、植保系、园艺系开设养蜂选修课程;1989年开始,河南农业大 学、 河南职工技术师范学院分别开设了生物资源利用专业,内设养蜂专业课,为社会培养养蜂专业人才。

蜂产品加工体系从无到有,已初具规模。本省现有蜂产品加工厂家(车间)26个。生产的品种有瓶装蜂蜜、蜂蜜糕点、蜂蜜饮料、蜜酒蜂王浆、蜂花粉口服液。年加工蜂蜜9000吨左右。初步改变了本省蜂产品只出原料的被动地位。1989年 9月建成的河南省康力蜂业有限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河南省土产进出口公司、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式会社、日本歧阜养蜂株式会社联合投资建成。该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蜂蜜、蜂土浆加工设施,设计生产能力为年加工蜂蜜 1万吨、蜂王浆20吨,并配备了较为先进的蜂产品质量检测设施。1990年该公司出口蜂蜜2000吨,蜂王浆9吨,创汇340万美元,1991年获得河南省政府“十佳三资企业”称号。1991年以来,公司在注重外贸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市场又上了蜂蜜饮料生产线。该公司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多种产品并举,内外贸结合的综合性蜂产品加工、经营企业。

本省现有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蜂研究会、河南省养蜂协会、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蜂产品协会等 3 个全省范围的蜂业社团组织。几十个重点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养蜂学(协)会,各级养蜂学(协)会还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划分限制,积极吸收临近县、地区、甚至临近省的蜂农参加活动,使学(协)会成为地域内养蜂信息交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养蜂学(协)会会员有2600余人,其中养蜂者有1720余人,占全省养蜂专业户数2508户的近70%。养蜂学(协)会接受行政部门指导,组织养蜂科研及技术培训,参与蜂产品经营,维护养蜂生产考的合法权益。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718

上一篇:北京市蜂业

下一篇:陕西蜂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