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蜜蜂网 > 蜜蜂养殖技术 > 中国养蜂业 >

海南蜂业

|OK蜜蜂网

广东与海南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由厂海南岛过去属于广东省管辖,1988年建立海南省,因此,广东省蜂业发展的历史资料都包含海南在内,为/文字表达的方便,本文把广东与海南两省的情况,加以综合叙述。

一、生 态 环 境

(一)地理位置及地形

广东位于中国南端,它面临南海,陆地东邻福建,西连广西,北接江西、湖南。全境除陆地部分外,还包含沿海岛屿和南海诸岛, 总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为3.4万平方公里。广东省的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台地。其中山地和氏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8%。大陆部分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北部为南岭山地,向南逐渐为低山、高丘陵、低丘陵和沿海台地、平原。

海南省的地势则是中南部高,四周低平。海南岛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相望,被琼州海峡所隔,相距约18海域,成为一个天然屏障,使海南岛与大陆的蜜蜂失去自然交尾的机会。

(二)气候特点

广东届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夏长冬暖,雨量丰富,夏秋多台风,冬春有寒潮。年平均气温18 24℃,南北向南逐渐增高。

海南岛在22℃以上,万宁县最高为24.2℃。年平均降雨量l 500-2500mm。降雨集中在夏秋季,共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80%。因此,一年中干湿季节的变化非常明显。

据统计,平均每年入侵广东境内的寒潮次数可达十次以上。以北部和中部的河源、梅县次数最多,而海南岛只是在强冷空气南下时,才显出寒潮的影响。北部山区年年有霜,向南逐渐减少,海南岛属无霜或基本无霜区。

(三)植被

广东与海南两省的植协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境的植物种类在8000种以上,维管束植物约有6616种,隶属于277科、1696属。在这些植物中、属于热带植物的有4837种。广东植被突出特点是植物生长季节长,多年生植物大都无冬眠期,植物的花期很氏,全年均有植物开花。

二、蜜粉源植物和蜂种资源

(一)蜜粉源植物

据1990年末统计,广东省(不包括海南省)实有果树面积64.38万公顷;芝麻o.3万公顷;油菜1.5 万公顷;绿肥10.8万公顷;水稻317.58万公顷。此外,广东与海南两省还有橡胶林39.1万公顷;椰子林2.67万公顷;核树林18万公顷。

(二)蜂种资源

广东蜜蜂的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原产亚洲的大蜜蜂、小蜜蜂、东方蜜蜂均有分布。其中大蜜蜂和小蜜蜂只分布在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局部地区,而东方蜜蜂则全境均有分布,家养和野生蜂群都很多。20世 纪20年代以后还引进了西方蜜蜂。

根据“广东中蜂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中蜂的体长和翅长等指标具有渐渐变小的倾向。生活在海南岛椰林地带的中蜂,和生活在高山和大陆的中蜂,在生产性能、繁殖习性和某些形态 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可划分为不同生态型,即“椰林蜂”和“山地蜂”。

在广东,冬季蜂群无需越冬,还可收取冬蜜。由于蜜粉源植物种类多,花期长,蜂群可定地饲养,减少人工饲料量。但是,广东冬季的短期极端低温,夏秋季的酷热及众多敌害,春旱等不良自然因素,对蜂群都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往往因管理不当,会造成蜂群群势衰退和死亡,并严重影响蜂蜜的产量。且西方蜜蜂不太适应零星分散的蜜源和较多敌害的自然条件,因此,广东以饲养中蜂为主。

三、养蜂简史

(一)传统养蜂

广东养蜂历史悠久,但由于长期分散旧法饲养,发展缓慢。到清初才开始出现商品性生产。《博罗县志》(1763年)载:“阳春县多养蜂,以蜜作货销售。博罗、澄海等均有饲养,形成食蜜必以家养为贵的风俗习惯。各乡虽有养蜂,但酿蜜甚少,如有专家从事改良选新种以新法畜之亦一大利源也”。可见,过去的养蜂都是以竹笼、木桶、空心木墩等为蜂巢的传统养蜂。实际上蜜蜂还是处于自来自去,自生自灭,不能实行人工管理的野生状态,每年只能毁巢取一次蜜,产蜜量很低,每群蜂收蜜多则8-10kg,少则2-3kg。

经济效益低,未能引起重视,未列入生产项目。这种传统养蜂状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一些边远地区甚至延续至今。

(二)现代养蜂业的兴起

20世纪初,广东引进西方蜜蜂及现代饲养技术。但由于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与欧洲差异大,引种一时难以成功。从1913-1927年,先后有罗定县梁启秀、河源县黄强及加拿大养蜂专家李杜尔氏父子两人共引进意大利蜂2300群到罗定、 河源、东莞、广州等县(市)饲养,都因未能掌握本省气候特点、技术措施跟不上而告失败。1924年引进现代养蜂技术,以饲养中蜂为主的广东第一家养蜂场-“宝生园”在南海平洲创立。1929-1936年,受北京、上海等地兴起饲养西方蜜蜂取得高效益的影响,当时,吸引广东的许多人继续探索,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逐步掌握广东的气候特点和蜜源植物开花规律,至30年代引种成功,刺激了养蜂业的发展,出现了专营蜂场。至1936年全省有蜂场100多家,当年养蜂农户占总农户数的2.2%。其中颇具规模,成绩卓著的蜂场有陶公、爱莲、远东、益群、幸福、江兰斋、白宫 优生、蜜月、永生、永郡等蜂场。 这一时期,在西方蜜蜂饲养技术的启发下,1934年广东建设厅农林局在全国率先建立广东中蜂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改良中蜂饲养。以期与西方蜜蜂取得同样的经济效益。经当时的研究所主任张进修先生的多年研究,根据中蜂特性,专门设计了适于中蜂繁殖的进修式中蜂箱和巢框规格,在东莞邻近各县试养取得成功。当时东莞县养中蜂相当发达,每群蜂年产蜜高者达25kg以上。

30年代中期,广东中、西蜂兼养,并采用现代养蜂技术,蜂群逐年发展,蜂蜜产量逐年增加,不但不需要再进口蜂蜜,还可以出口蜂蜜。1936年,汕头的兰芳公司和金源公司曾一度合作运蜂蜜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还在马来西亚设销售点,这是广东蜂蜜出口的开始。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广东,全省初步兴起的养蜂业几乎损失殆尽。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的蜂场仅有益群、幸福、番圃和宝生园等少数几家。后来又因战争影响,仅有个别饲养西方蜜蜂的蜂场保存下来,绝大多数中蜂又回复到传统养蜂状态。

50年代开始,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倡和扶持养蜂业,省农业厅和农垦厅都设专业干部,恢复发展养蜂生产,凡有条件养蜂的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人先后建立起不同规模的蜂场。专业蜂场大多数饲养意大利蜂,以京广干线南北转地追花夺蜜为主要生产方式;边远山区多数以定地饲养中蜂为主,并逐步把传统方式饲养的中蜂改为活框新法饲养, 通过饲养方法的改革,中蜂产量提高3-10倍以上,每群年产蜜量达40-50kg,这是广东省养蜂史上一项重大改革。首先在从化、增城、龙门、宝安、东芜以及广州市郊和海南岛的农垦农场开始,随后在韶关地区和惠阳地区推广活框养蜂技术。如从化县1956年约有2000多群旧法饲养的中蜂,每年产蜜1万公斤左右,平均每群近5kg。从1957年逐步采用活框饲养以后,蜂群数和产蜜量逐年上 升。 到1963年蜂群发展到6000多群,产蜜量达30万公斤,平均每群接近50kg。为此,1959年和1961年农业部先后在广东从化县召开了两次全国推广中蜂新法饲养现场会,肯定了广东普及中蜂活框新法饲养的成绩。1957年是全省推广活框养蜂的第一年,全省蜂群20万群,蜂蜜总产量达1280吨,收购量528吨,出口量326吨。到1958年全省蜂群就发展到35万群,产蜜量达3000吨,收购量677吨,出口量307吨。在推广活框饲养中蜂的过程中,河源县和龙门县更为重视,后来居上。50年代末,这两个县的蜂群已全部实现活框饲养。

60年代初,由于受自然灾害及中期以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沿铁路线迫花夺蜜运输受阻,加上当时西方蜜蜂爆发蜂螨危害,致使大部分蜂场停业。1963年根据广东的气候、资源和蜂种适应性,提出本省以“小蜂为主,西方蜜蜂为辅”的方针,促进了中蜂的发展,当年全省28万群蜜蜂中,中蜂占27万群。

70年代初,广东省养蜂业蓬勃发展。全省养蜂40多万群,中蜂占90%以上,年产蜂蜜约6000吨,出口量最高为1400多吨。蜂群数,产蜜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1973-1975年全省爆发中蜂囊状幼虫病,损失中蜂20万群。 1976年开始,病情得到控制.养蜂业逐步回升,到70年代末养蜂生产恢复并超过发病前的水平。全省蜂群超过42万群,其中养蜂万群以上的县有龙门、河源;5000群以上的县有增城、博罗、紫金、惠东、高州、化州;2000群以上的县有清远、封开、德庆、郁南、英德、从化、佛冈。

80年代以来,由于部分蜜源资源受到破坏,广东养蜂业停滞不前,尤其是到了80年代末,广东作为中国开放改革的试验区,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发展很快,在比较利益的影响下,更加冷落了蜂业。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蜂产品供不应求。每年需从省外调进大批蜂蜜和蜂王浆等供应市场。据1990年统计,全省蜂群数为29.9万群(其中海南2万群),中蜂占90%,年产蜜量3000吨,收购量2060吨,而全省市场销费量约7000吨。所以每年需调入约4000吨蜂蜜供应市场。

四、中蜂科学饲养体系的建立

中蜂和西方蜜蜂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各具特性,不能完全照搬西方蜜蜂饲养技术来养中蜂,加上广东地形复杂,气候特殊,同一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对蜂群繁殖发展的影响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要求注意精细管理。广东省养蜂者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养蜂生产实践,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饲养中蜂的实用技术。内容包括:蜂王人工授精、人工育王、人工分蜂、蜂群快速繁殖、收捕分蜂团和野生蜂群、合并蜂群、防止盗蜂和逃蜂、防治病敌害、补充喂饲、转地放蜂、中蜂过箱等。1983 年受国家科协委托,省科协责成省养蜂学会和省昆虫研究所负责编写剧本,提供拍摄现场,由北京农业电影厂负责摄制《新法养中蜂》科教影片,作为面向全国推广活框新法饲养中蜂的教材。此外,广东省出版有关饲养中蜂的书籍有:《张氏中蜂改良箱说明书》、《中蜂改良箱研究报告》、《怎样养好本国蜂》、《养中蜂》、《新法养中蜂》。

五、蜂业科研及其成果

40年代以前,张进修先生在中蜂改良箱的研究方面留下了宝贵资料,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使用。

50-60年代,为配合本省养蜂业发展的需要,省农业厅、省昆虫研究所、中山大学、市侨光制药厂和广州河南园艺场等单位组织科研攻关.取得多项成果。 在生产蜂王浆、提取蜂毒、意大利蜂王人工授精、推广中蜂新法饲养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70年代初,广东爆发了中蜂囊状幼虫病,使中蜂受到毁灭性打击。在各级主管部门支持下,全省养蜂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养蜂员,群策群力, 进行中蜂囊状幼虫病的调查研究。经过3年时间,探索出一套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使病情得到控制。为此,1974年农林部在惠阳地区召开南方地区防治中蜂囊状幼虫病经验交流会,推广广东和各地的经验。1978年以后,广东省蜂群逐渐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80年代以来,广东养蜂科研稳步发展。龙门、河源、惠阳和惠东县相继建立养蜂或蜂产品研究所;省昆虫研究所蜜蜂研究室的科技队伍和科研工作也有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也加强了养蜂科研工作。这一时期,全省取得多项成果,如广东中蜂资源调查、中蜂人丁授精技术、大蜡螟防治技术研究、中蜂巢蜜生产技术,从蜂蜡中提取三十烷醇、桉树蜜的脱色去臭加工,蜂巢液制剂的提取,蜜蜂为荔枝及水稻授粉效果试验,蜂产品加工工艺研究等。上述科研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养蜂业和蜂产品开发打下了基础。

六、蜂产品的开发利用

广东省从事蜂产品开发和研制较有影响的单位有白云山制药厂、中山石歧饮料厂、明花保健食品厂、燕塘农工商公司、广州牛奶公司、广州市保健食品协会、广东省食品研究所、南海县食品研究所及广东奥蜜联合开发公司等。已生产和投放市场的主要蜂产品制品有花粉蜜、花粉晶、王浆花粉晶、巧克力花粉晶、花粉软胶囊、“碧宝灵”花粉饮料、爽美乐、花粉牛奶、花粉奶、花粉片、花粉糕点、奥蜜口服液等数十种。此外,“健力宝”和“活力康”等运动饮料亦以蜂产品为主要原料。

近年来,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反复实验研究,探索出一套蜂蜜快速质量检测技术。这项技术不需要复杂设备,几十秒内便可检完一个样品,具有简易、快速、准确的特点。广东省采用这项技术进行蜂蜜市场质量监督,取得良好效果。

七、社团组织及其他

广东省养蜂学会于1980年成立,有50多名会员。此外,从化和龙门县也成立了养蜂协会,分别有会员150名和256名。学会经常开展活动,进行学术交流或生产、管理交流。

此外,广州177医院、 广东省农垦医院和湛江农垦医院开设蜂疗诊室,采用穴位蜂针治疗风湿或类风 湿病;利用蜂王浆、 蜂花粉等治疗男女不育症;采用蜂胶制剂治疗牙科、皮肤科疾病等都取得显著疗效。

广东在发展巾蜂及养蜂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具有同本省自然资源条件相似的其他亚洲国家 的关注,先后有几个国家来广东省要求提供蜂种和饲养技术。 60年代末,广东省曾向越南提供蜂种和技术人员支援其发展养蜂业; 80年代,泰国曾连续4年派人来广东昆虫研究所参观访问和学习中蜂人工育王及人工授精等技术;阿富汗曾来人考察中蜂饲养情况;马来西亚也曾来人进行考察。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