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蜜蜂良种的繁育及利用
2006年10月,中国养蜂学会代表团赴台湾参加第五届海峡两岸蜜蜂与蜂产品研讨会,我有机会与台湾蜂业界的学者、专家、养蜂生产者、企业家进行了交流,并访问了台湾大学、宜兰大学等高校的昆虫、蜜蜂教学科研机构,参观了一些养蜂场.初步了解到台湾养蜂业的发展状况,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学习借鉴。现就台湾蜜蜂良种繁育及利用方面阶情况作以下介绍。
台湾四季如春,蜜源丰富,有蜜源时间较长,蜂群的繁殖期和生产期也相对较长,蜂群不受小螨危害(至今末发现小螨),发展养蜂生产的条件得天独厚。台湾现有蜜蜂10多万群,以生产王浆、蜂蜜以及授粉为主,生产王浆的时间长达8~9个月,生产蜂蜜的时间1~2个月(4~5月主要蜜源为龙眼、荔枝、柑橘等),主要流蜜期生产蜂蜜不生产王浆。生产王浆期间,外界缺少蜜粉源时,人工饲喂糖浆和花粉饲料。多数饲养平箱群(8~9框蜂),箱中间用立式隔王板隔成两区,一区为有王繁殖区,放4张脾;一区为无王产浆区,放3~4张脾和1个采浆框,巢框上部加一个平式3格浅饲喂器(容积1 L),以备蜂巢内存蜜较少时和外界缺乏蜜源时,在移虫当天给予奖励饲喂,饲养继箱群的较少,有的在巢箱以上加一节浅继箱试产封盖蜜。
台湾的蜂群很温驯,采浆及移虫时间,蜂箱大盖开着,有的到傍晚喂糖浆时才加盖。蜂巢长时间暴露,但不起盗蜂,蜜蜂很有秩序,像未开盖的蜂群一样正常采集、哺育。蜜蜂个体略小,意蜂的工蜂、蜂王比喀蜂的工蜂、蜂王小,但产卵力较强,由于繁殖期长,蜂王产卵多,所以养蜂者非常注意蜂王的利用,每年更换蜂王l~2次,多数以大群直接换五分2~3批完成,也有用2~3框蜂的小群做交尾群,蜂王产卵后供大群换王。蜂群泌浆积极性高,一群蜂一次(72h)产浆40~60 g,一般平箱群,年产王浆5 kg以上,一个养蜂200群的蜂场,年产王浆1 t 以上。王浆癸烯酸含量大多介于1.60%~1.90%之间,冬季生产的王浆癸烯酸含量较高。台湾养蜂者注重利用蜂种、人工饲料、花粉种类以及王浆采收期等因子提高王浆癸烯酸的含量,选育蜂蜜、王浆高产优质的优良蜂种。流蜜期受春雨及蜜源植物花期状况的影响,产蜜量不稳定,正常年群产蜜20~30kg。由于台湾辅助蜜粉源辙子,所以王浆是养蜂生产的稳收产品。
台湾为了开发养蜂生产和蜜蜂授粉的潜力,于1989年将蚕业改良场改制为蚕蜂业改良场,现为苗栗区农业改良场,增加了蜜蜂研究与推广业务,积极从事蚕蜂保护和改良工作,以蜂蜜高产、王浆高产为目标,选育优良蜂种,研究小型交尾群育王技术,加快育王速度,并研究双王群继箱养蜂技术,增加蜂群的储蜜空间,进一步提升蜂蜜品质;同时,开发蜜蜂授粉技术,辅导培育授粉蜂群商品化,建立授粉推广模式及预约供应蜂种关系,使蜜蜂发展为精致农业不可缺少的“精兵”。由吴登帧、陆龙虎等研制成功的蜂王浆采收机,9.42 min可完成17群蜂(51组王台条)手工采浆作业需要74.80 min的工作。蚕蜂业改良场以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等形式辅导各地养蜂产销组,使科研、育种。与生产形成一个紧密的体系。台湾还没有应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深感发展蜜蜂育种受到蜂群密度的限制,近年正在引进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加速育种进度。台湾饲养的蜂种多为意大利蜂,最早于1911年从日本引进意大利蜂,后经过多次引进意蜂及其他蜂种,但在饲养中按着台湾气候蜜源和生产蜂蜜、蜂王浆的需要,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形成王浆高产的台湾本地意大利蜂。农业改良场在台湾本地意大利蜂中分别选育出蜂蜜高产种、蜂王浆高产种,应用闭锁繁育方法进行保种,并向养蜂生产中推广。台湾除引进意大利蜂之外,还多次引进过其他西蜂亚种,参与杂交,特别是黑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等),由于饲养时间短,不断被淘汰,所以黑蜂血统较少,而黄色蜂种饲养时间较长,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已演化为个体小于原意蜂,耐热,适应台湾气候、蜜源、地理条件,泌浆能力强、温驯程度高的一个黄蜂体系。据台湾养蜂界调查研究,影响蜂王浆癸烯酸含量的主要因素为蜂种,通过蜂种选育和引进、改良等技术措施,可以逐渐提高王浆中癸烯酸的含量。
由于台湾气候和蜜源良好,养蜂不仅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而且也没有越夏期(夏季气温32~35℃),全年蜂群都处在繁殖期中,四季可以育王,冬季l~2月蜂王交尾成功率低一点,一般在秋季9~11月育王的较多,一个育王群一次可育20~30个王台。育王群是在生产王浆的蜂群中挑选出来的,具有蜂数密集、饲料充足、繁殖力强、采集力强、泌浆量高等优点。台湾蜂蜜高产种和蜂王浆高产种都可以用作授粉蜂种,但多数人喜欢用蜂王浆高产蜂种为田间和塑料大棚保护地授粉。养蜂产销班一个蜂场饲养70~100群蜂,蜂场之间相距3~7 km,每年要小转地多次,因此饲养的蜂种较杂,但以意蜂的血统为主,平时育王注意选择“蜜种”和“浆种”,分别用于蜂蜜、王浆生产,发挥各自的生产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蜂种繁育体系。
引自《蜜蜂杂志》2007(2)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