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蜂业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海域,跨北回归线两侧。全省面积3.6万平方公里, 人口1827万。山区面积占全岛2/3,属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岛长夏无冬,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000mm左右,—般地区 年平均气温20~25℃。每年6~10月间台风过境频繁,以8月最多,往往造成严重灾害。
一、主要蜜粉源分布及利用
台湾省气候温暖,植物种类繁多, 全年均有花开,蜜源植物共有54科,134种,但主要蜜源植物太少,次要蜜源植物丰度不足。常见蜜源植物有龙眼、荔枝、柑桔、紫云英、芝麻、瓜类和野生植物;常见粉源植物有茶、油莱、水稻、玉米、蒲盐(罗氏盐肤木)等。龙眼、荔枝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茶、柑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野生植物主要在南部和东部;油菜花期1~3月,柑桔花期在2~3月,龙眼、荔枝花期为3~5月,水稻花期在5~6月,蒲盐花期9~10月,茶花期为10月至翌年2 月,野生植物花期最长,从5月至翌年1月。
虽然全年均有可供利用之蜜粉源,但流蜜期不长,养蜂者一般仅在4~5月龙眼和荔枝花期采收蜂蜜,其他月份则以生产蜂王浆为主,偶或零星系收蜂蜜,但多数情况尚需加饲蔗糖。全省蜂群集中在龙眼和荔枝产区,若花期遇冷空气过境,连续阴、雨或长期干旱,皆会导致无法采蜜或无蜜可采。以1987年为例,当年开花稀少,流蜜期间冷空气数度侵袭,同时阴雨不断,几乎毫无收成。全省四季粉源不断,为全年生产蜂王浆10个月以上提供了条件。作为健康食品的蜂花粉,已成为台湾省蜂业的另一项重要资源,10月至翌年2月的茶花期,蜂花粉产量可达500吨以上。
二、养蜂简史及现状
台湾省养蜂始于280多年前,清朝康熙年间,南部嘉义县关子岭附近的居民, 将栖息于崖窟、树穴里的野生蜜蜂收捕于空木桶中,这些被人工饲养的蜂种是当地品种的“中华蜜蜂”,以后养蜂逐渐传播到台湾全省。
19世纪初,从意大利引进蜂种及活框饲养法到台湾省南部地区,并向全岛推广。1913年,台湾蜂群数为6287群,养蜂者2060人。1928年蜂群增至1.02万群,年产蜂蜜23.19吨,全岛近代蜂业已初步形成。
6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蜂王浆生产技术,台湾蜂业发展较快。1962年,全省有蜂3.0万群,其中西方蜂种占2/3,年产蜂蜜256吨。1969年台湾省养蜂协会成立时,登记蜂群数为3.78万群,首批会员户为286户。
1975~1979年,台湾蜂王浆向日本输出较多,刺激了蜂业发展,蜂群数由1976年的11.28万群猛增至1979年的24.73万群,养蜂户由1976年的1054户增至1979年的1468户。
1980~1989年,台湾省年平均蜂群总数为22.64万群(其中1981年最高为26.76万群),养蜂户年均 1500户(其中1986年最高达2000户),每一养蜂户平均占有蜂群151群。这10年问,台湾每平方公里占有蜂群为6.3群。以养蜂数量最多的1981年计,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7.43群。
1979~1988年,台湾蜂群总数保持在20万群上下,后期由于蜂王浆外销日本数量锐减和价格大幅度滑落,养蜂者纷纷转业。1989年蜂群总数下降至11.82万群,养蜂户减为711户。养蜂户及蜂群数以中部、南部的台南、云林、屏东及嘉义县为最多。
台湾以定地饲养和生产蜂王浆为主。全岛各地均可进行春繁,只是采收龙眼、荔枝和柑桔蜜或茶花粉时转地放蜂,采龙眼、荔枝花蜜,蜂群迁场至台中、南投、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采柑桔花蜂蜜则往台北、宜兰等县;桃园县没有果园,盛产茶叶,茶花期全省1/3蜂群来此采收茶花粉。随着养蜂技术的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1989年虽然蜂群数下降,但蜂蜜和蜂王浆总产量仍为80年代第二个高产年,分别为4124吨和260.9吨,每群蜂产量分别为34.9kg和2.2kg。
20世纪初,引进西方蜂种后,意大利黄金种成为全岛主要蜜蜂品种。近几十年来,养蜂者又相继自行引种,全省没有专业育种场,任其自然交配繁殖,种系混杂,优良种性日渐退化,严重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台湾省蜜蜂病虫害较多。1967年全岛发生美洲幼虫腐臭病;1973年首先发现孢子虫病(即微粒子病); 1974~1976年,雅氏瓦螨给全岛蜂群造成严重损失;1984年起,蜂群又普遍发现白垩病。上述病虫害仍潜伏于管理欠佳的养蜂场,无法完全控制。果农与菜农在花期使用农药,也对台湾蜂业造成严重威胁。
三、蜜蜂产品的生产及销售
台湾蜂业的主要产品是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三者同被视为天然的健康食品。省内市场潜力很大,部分蜂王浆冷冻原料出口日本多年。为弥补蜂蜜内销缺额,还从泰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进口部分蜂蜜。
龙眼蜂蜜是台湾省主产蜂蜜品种,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他单花种蜂蜜和杂花蜂蜜亦有一定市场。1980~1989年,年均蜂蜜总产量2551.8吨,每群蜂平均产量11.3kg。为弥补内销缺额和蜂蜜欠收,多从泰国进口龙眼蜂蜜或在泰国清迈地区投资办养蜂场。1987年, 台湾进口蜂蜜951吨,其中泰国878.1吨;同年出口蜂蜜10.13吨,其中香港和马来西亚7.8吨。
台湾蜂业创产值的主要部分是生产蜂王浆。除1977年欠收外,1975~1979年蜂王浆总产量每年均超过100吨;1975~1979年,每年出口日本的鲜蜂王浆总量63.0~69.4吨, 年均出口总量为64.9吨。近几年台湾省蜂王浆消费量逐年增长,人均消费量现已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80年代初,蜂花粉成为健康食品的宠儿,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台湾养蜂者采收茶花粉形成大宗商品是一大特色。茶花粉深桔黄色,有清香味,口感优于油菜花粉。近年台湾省大量生产蜂花粉,省内自给有余,已逐渐打开国际市场。
其他蜂产品除蜂蜡用于工业、医药和化妆品外,对蜂胶、蜂蛹、蜂幼虫和蜂毒的开发利用尚少。台湾省蜂产品加工基本上是原料初加工即供销售。提高加工层次和增加其附加价值的潜力很大。
四、蜂业机构与社团组织
台湾省农林厅蚕蜂业改良场,是台湾唯一的蚕蜂研究和技术推广机构。该场创立于1909年,前身为台湾总督府桑苗养成所、养蚕所,后称台湾省农林厅蚕业改良场。1977年从台北迁到苗栗县;1988 年改为现名,兼负全省蜂种改良、蜜蜂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改良和推广工作。蚕蜂业改良场设置9个课室,1个繁殖场,3个工作站,现任场长谢丰国先生是昆虫生态学家兼养蜂家。
台湾省养蜂协会成立于1699年,作为全省民间的行业协会,对台湾蜂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养蜂协会组团参加国际养蜂会议、外出考察、接待海外养蜂家、主持蜂业研讨会,代表养蜂者利益,争取得到生产外销蜂王浆用的优惠价砂糖,争取得到当局资助养蜂者购置蜂王浆保鲜用的冷冻柜和小冰桶等。该协会理事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长由热心蜂业活动的养蜂户代表兼任,聘任总干事和会计,从事协会日常工作。台湾省养蜂协会现址在台中市。1990年,刘福明先生当选协会第九届理事长。
台湾蜂业企业和养蜂场均为养蜂户私营。刘福明先生出身养蜂世家,是苗栗县头份镇刘福明蜂园代表,1989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该协会第七届理事长黄深渊先生是台南市北园街农厅蜂业有限公司代表,他在1990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农家。黄父1926年始业,养蜂场有三代人经营,从单纯养蜂取蜜发展为蜂产品加工、蜂具生产以及内销和外销并重的综合企业。台北县芦洲乡生记养蜂场,1920年由李炳生先生创办,其子李锦洲为省蜂协常务理事,三代人经营蜂业70余载,为振兴台湾蜂业贡献卓著。
五、蜂业教育与出版物
1962年,台湾大学和中兴大学开养蜂课,开始由美籍客座教授兼课,继而台湾大学植物病虫害系由何铠光、中兴大学昆虫学系由关祟智、陈昭钧教授兼课。两校开展蜂学有关科研工作,招收硕士生;何铠光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中,80年代已有3名因蜜蜂病虫害研究获博士学位。
台湾蜂业定期出版物有《蚕蜂业推广通讯》杂志,由蚕蜂业改良场发行。发行人谢丰国,总编陈运造,主编徐月评。1986年创刊。台湾《中华昆虫》、《科学农业》、《农业周刊》、《乡间小路》等刊物亦发表蜂业方面的文章。
台湾出版的蜂业书籍有:《基础养蜂学》、《蜜蜂与蜂产品》、《蜂王浆·蜂蜜·花粉》、《蜂王乳与蜂蜜的健康美容》等,此外,还有出版了多种养蜂方面的译著。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