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大陆蜂王浆产业现状分析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养蜂业的发展,蜂王浆生产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开发不断创新,内外销市场逐步扩大,蜂王浆已成为蜂产品产业第二大支柱产品。应该看到,在蜂王浆产业发展的同时,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科研深度和市场规范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希望通过海峡两岸同行的交流合作,能够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确保海峡两岸蜂王浆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下仅为个人见解。
1 蜂王浆质量安全与养蜂基地建设
1.1 蜂王浆质量现状与养蜂管理
蜂王浆是蜜蜂的产物,是年轻工蜂食用花粉和蜂蜜后吸收分泌的“乳汁”。蜂王浆质量与养蜂管理密切相关。目前,蜂王浆质量值得注意的两大问题:一是10-HDA逐年下降;二是抗生素超标。笔者认为产生上述两大问题主要是养蜂管理过程中的三大因素:一是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蜜粉源环境);二是蜂种;三是群势。
有资料报道:1995年以前,10-HDA含量在2.0%以上的蜂王浆占抽样总数的51.1%;1995~2000年下降为23.9%;2001年又下降到18.5%;今年2.0%以上的王浆占抽样总数不足10%。这种下降态势令人担忧。10-HDA是蜂王浆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10-HDA含量下降标志蜂王浆质量的下降。
2002年春,欧盟以抗生素超标为由,停止从祖国大陆进口动物源性食品(包括蜂蜜、蜂王浆),日本和美国等也相继对祖国大陆蜂产品出口提高了抗生素的检测标准。这里有欧盟对祖国大陆进入WT0后采取的“绿色壁垒”因素,但也反映祖国大陆部分蜂农在防治蜂病时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应制订科学的、适用的蜂王浆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主要加强以下3个方面的控制。
首先,放蜂环境要选择无污染和有蜜粉源的场地。如果在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的环境中养蜂,会直接影响到蜂王浆的质量。现在有一部分蜂农是定地放蜂,以取浆为生,在蜜粉源缺乏时喂糖、喂花粉或豆粉等人工饲料生产蜂王浆。此时此地的蜜粉源环境不适宜产浆,但为了王浆高产,人为地迫使蜂群产浆,造成蜂群群势下降,王浆品质低劣。
其二,蜂种对王浆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祖国大陆蜂王有三种类型,即浆王、蜜浆王和蜜王。以产浆为主的定地蜂农采用浆王,每群蜂年产浆6kg左右;流动放蜂的蜂农爱用蜜浆型王种,既能产蜜又能取浆,综合效益好;而在边远地区蜂农多数采用蜜王,以摇蜜为主,生产技术简单。根据近几年春浆收购情况,浆王蜂群生产的春浆10-HDA平均在1.8%以上。蜜浆王群的春浆10-HDA平均在1.9%以上;南京老山药业连续两年对祖国大陆西北边远地区蜜王群生产的20多个批次的蜂王浆进行测定,10-HDA平均在2.3%,其中最高为2.8%,最低为2.03%。春浆如此,夏秋浆的差距更大,因为夏秋季定地蜂群基本上是喂糖取浆,10-HDA在1.4%左右,而流动蜂群蜜粉源情况较好,10-HDA大部分在1.6%~1.8%之间。
饲养强群是提高蜂产品质量的关键。从春繁开始,有的蜂农为了早产浆,在蜂量不足时下框取浆,此时如不注意蜂群保温,极易诱发蜂病。有的蜂农为了防治蜂病,用药不规范、不隔离,造成抗生素超标。在夏季蜜粉源缺乏时,喂糖取浆,打破了蜂群“休养生息”的规律,把蜂群变成“造浆机”。在秋季,甚至l0月份以后茶花季节,仍继续下框取浆,以至越冬蜂群不壮,影响来年春繁。
1.2 养蜂基地建设与溯源管理
祖国大陆蜂业分散流动,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从规范养蜂生产抓起,建立养蜂基地,从源头把住蜂产品质量关,才能提高祖国大陆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谁来培训蜂农,管理蜂农?单靠政府不行。只有蜂产品加工厂与蜂农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加工企业按国家标准收购原料,并对蜂农进行培训、管理,促进蜂农提供合格的蜂产品,对双方有利。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产业化首要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养蜂产业化要靠蜂产品龙头企业来带动。
2002年以来,在中国养蜂学会的帮助和指导下,杭州长青、浙江天地、湖北扬子江、安徽百春、河南长葛、南京老山等蜂王浆生产龙头企业,先后举办蜂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班,编印教材,请养蜂专家授课,为蜂农备案登记,发挥“小规模,大群体”的优势,现已培训蜂农近万名,并建立了相应的养蜂合作社或基地,组成“龙头企业+养蜂学会+基地”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从源头提高蜂农质量安全意识和养蜂生产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对培训的蜂农实行“三表一签”的管理办法。即在养蜂生产过程中认真填写“养蜂生产记录表、蜂产品流向表、用药情况表和产品标签”。工厂收购的每批原料王浆可追溯到每个蜂农。对基地蜂农实行价格保护和质量奖励政策,调动蜂农规范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大陆一批蜂业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2003年9月,欧盟食品残留监控检查团对南京老山和浙江天地等蜂业龙头企业进行检查,对上述溯源管理体系表示满意,为中国大陆蜂产品冲破“绿色壁垒”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高产浆王推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客观地说,高产浆王的推广对提高大陆蜂王浆产量发挥了显著作用。但高产浆王的应用需要两个先决条件:a.充足的蜜粉源;b.种王选优更新。
花粉与蜂蜜是蜂王浆的营养基础,缺乏蜜粉源喂糖取浆与蜜粉源充足条件下生产的蜂王浆,在其成分与性状上都有显著差异。
近年来,一些定地蜂农,从高产浆王的友邻蜂场中相互引种,自行配制,也不知杂交多少代,造成蜂群产浆的遗传基因表现越来越显著,而采蜜、采胶和抗病能力逐渐减弱,使王浆产量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下降,此“浆王”已非彼“浆王”,这其实己违背了高产浆王发明者的初衷。
2 提高加工深度,开发系列产品
2.1 蜂王浆保鲜技术对其活性的影响
蜂王浆是世界公认的高活性的天然营养珍品,其中活性蛋白、生物激素、酶类以及多种维生素等活性物质在常温下不易保存。原苏联试验证明,蜂王浆在常温下存放5天以上,喂养的蜂王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山西农业大学唐朝忠教授试验证明,蜂王浆在常温下放置10天,其中SOD活力全部消失。
2001~2002年,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与南京老山药业公司共同开展蜂王浆及冻干粉活性的生物测定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蜂王浆生物活性与存放时 间和温度呈负相关,即存放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活性越低。详见下表。
上表说明鲜王浆在常温下不易保存,最适宜的贮存温度为-18℃,蜂王浆冻干粉在常温下保存3个月,其生物活性较稳定。
2.2 蜂王浆服用剂量与保健作用的关系
蜂王浆是功能性保健食品,要达到预期的保健功能,应有适当的剂量,多了浪费,少了没作用。上海医科大学用蜂王浆冻干粉治疗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剂量为700mg/kg,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液黏度和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折合人体有效剂量为6~8g/天。南京医科大学用蜂王浆冻干粉进行调节小鼠免疫功能试验,有效剂量为500 mg/kg,折合人体剂量为蜂王浆冻干粉3~4g/天。
1990年以前,大陆蜂王浆以出口为主,内销蜂王浆口服液,每支10mL,其中鲜王浆的质量分数为3%~4%,由于剂量小,稳定性差,该类产品已被市场淘汰。南京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用老山口服蜂乳,80年代服用鲜王浆,90年代开始服用老山蜂王浆冻干粉,服用人群超过30万人,蜂王浆年消费量达200t以上。成为世界蜂王浆消费量最高的城市。在长期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实践,掌握了适宜自身体质的最佳剂量。
对于亚健康人群,蜂王浆保健剂量为每日2~3g(冻干粉0.5~1g,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及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作为免疫调节剂,蜂王浆服用剂量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每次5~6g(冻干粉2g),可为患者补充营养,调节内分泌,减轻化疗放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抵抗力,促进病体康复。
2.3 产品剂型变化与加工企业发展概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医院及药厂开始研制蜂王浆制剂,70年代后期祖国大陆生产蜂王浆制剂的药厂已超过50家,剂型以口服液为主,如江苏的“口服蜂乳”,北京和上海的“人参蜂王浆”,杭州的“双宝素”等,当时蜂王浆产品划入药品管理范畴,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医院和医师的推荐,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祖国大陆人民生活的改善,对保健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蜂王浆制品成为保健品的“领头羊”。因此有人说:祖国大陆的保健品是从蜂王浆起步的。当时,“人参蜂王浆”已成为全国城乡妇孺皆知的保健佳品,著名品牌有哈尔滨第三制药厂的“人参蜂王浆”、北京第三、第四制药厂的北京蜂王精等。此后,生产蜂王浆口服液的企业多达300多家,鱼龙混杂,低价竞争,搀杂使假。屡被质监部门和媒体曝光,口服液逐渐退出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直接服用鲜王浆。一些企业,如广州宝生园、上海冠生园、上海沪郊、武汉葆春和汪氏蜂业等建立专卖店及专柜销售鲜王浆,取得较好业绩。
南京老山药业公司1971年开始生产口服蜂乳,1980年对日本出口鲜王浆,1983年研制成功蜂王浆冻干粉,克服了鲜王浆常温下不易保存、服用不便的困难,通过近20年的市场推广,目前年销量达70t(折合鲜王浆消耗量200t以上),已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蜂王浆冻干生产技术不仅较好地保存了蜂王浆的生物活性,而且促进了蜂王浆系列产品的开发。目前,祖国大陆各地以蜂王浆冻干粉为中间体,先后开发出散剂、片剂、胶囊、软胶囊等多种剂型,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内外销市场与价格差距
3.1 王桨产量与市场价格
以往,祖国大陆蜂业科研生产的重点偏向于提高产量,认为提高产量就可以提高蜂农和企业的效益。20世纪60年代每群蜂年平均单产王浆0.3~0.5kg,70年代上升到1.0~1.5kg,80年代又增至2.0~3.0kg,90年代上升到3.0~5.0kg,进人2l世纪蜂王浆产量还在大幅度上升,有的单产已达6.0~8.0kg。我们应该反思,蜂王浆高产给祖国大陆蜂业带来什么好处?产量是否是越高越好?20世纪70年代蜂王浆收购价300.00元/kg左右,每群蜂产浆1.5~2.0kg,单群收入500.00元上下;而现在单产提高到6.0~8.0kg,平均收购价60.00元/kg左右,单群收入400多元。对比结果是产量提高了,收入反而降低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祖国大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10倍以上,30年前1kg蜂王浆可换2000kg小麦,而现在1.0kg蜂王浆只能换50kg小麦。养蜂在祖国大陆农副产业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有的地区已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
设想如果祖国大陆蜂王浆总产量调控在2000t左右,市场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对蜂农的收购价格可恢复到150.00元/kg左右,蜂农以生产春浆为主,夏秋季蜜粉源短缺时不取浆,减轻了蜂群和蜂农的劳动负担,王浆质量提高了,蜂群强壮了,蜂农也多赚了。蜂王浆原本应是“阳春白雪”的珍品,如果片面追求高产,使之成为供过于求、无利可图的“鸡肋”。这就是蜂业同仁们不愿看到的客观现实。
3.2 内外销市场价格差距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资料表明:从1997~2003年,祖国大陆出口王浆数量从372t上升为l 265t:而鲜王浆出口单价从24.4美元/kg下降至13.5美元/kg。
祖国大陆零售市场鲜王浆销售均价在20000元/kg以上,比2003年出口价高852%,内销市场蜂王浆冻干粉价格在l 000元/kg以上,比出口干粉价格高212%。
3.3 提高质量标准,实行优质优价
现在流行“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质量标准代表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目前,祖国大陆蜂产品的质量标准门槛较低,各项指标偏幅很大,如波美度41~42度是蜂蜜,37~38度也是蜂蜜,成熟蜜和不成熟蜜都是蜂蜜,价格差距不大,蜂农当然愿意生产不成熟蜜。同样道理,10-HDA 2.o%是蜂王浆,1.4%也是蜂王浆,收购商没有化验条件,因此收购价格相差不大,蜂农当然愿意使用高产浆王。蜂王浆国家标准中规定10-HDA的含量下限在1.4%,但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蜂王浆冻干粉10-HDA一般规定在5.0%以上。这就要求生产冻干粉的原料王浆的10-HDA必须在1.7%以上。大部分外销出口蜂王浆的10-HDA要求在1.8%~2.0%,这样造成大批1.4%~1.6%的夏秋浆只能在内销市场以次充好、低价倾销。
笔者建议进一步提高王浆质量标准。把10-HDA的下限从1.4%提高到1.6%,还要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性控制标准,如抗生素、农残、重金属等指标。此外,老山药业与科研院校合作正在探索王浆活性蛋白指纹图谱与王浆活性生物测定方法(国家发明专利号:02138452.5),力求建立蜂王浆活性测检标准方法,确保产品质量。要把蜂王浆当成“精品”来做,用先进科学的质量标准来调控蜂王浆产量和质量,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价格,满足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略)
引自《蜜蜂杂志》2005(1)
陈明虎 南京市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141上一篇:论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